21_21|世界潮流的风向标|不知道大地艺术,直接打开学习
不谈什么高大上,带孩子逛美术馆,就为开个眼界。
不用坐飞机,图片和视频,这里都有。
21-21 DESIGN SIGHT
坐标:日本 东京 都港区 赤坂9-7-6
Mid-Town外面有个公园,公园里有座三角形美术馆。名字叫21-21 design sight ?
design sight 设计视野?大概吧。
21-21 是什么鬼呢?
哦, 名字源于英美俗语“20/20 vison”(视力100%正常)的超越视野和不凡洞察力之意,希冀着洞察未来,这是设计大师的殿堂。21和21之间的符号,据说代表眼距,是设计的视点。
建筑设计,理念来自三宅一生“一块布”,由安藤忠雄完成。美术馆地上一层,地下二层,70%空间藏在地下。蓝色的2121商标,出自设计大师佐藤卓之手。哦,都是传说中的设计界老大们,强强联手之作。
外观设计意念:一块布!!!每一个人来到世上,都从一块布包裹着,而开始。
我家孩子说:就是一块方巾,折成两个三角形,然后剪开……哈哈哈
看点:不管懂不懂美术、懂不懂建筑理念,去美术馆感受建筑外部和内部的魅力、空间和光线变化……这里是奇想和技术的混合体!
三角型的墙面、地面和空间,给人稳定感和不可思议,我们看到美学和工学、艺术感和时代感的结合。
清水混凝土墙面、几何图案、大面积玻璃……它们有效结合着,干净利落,极简、克制。
极简,留出更多空间;
克制,隐藏更多想象。
我……去参加朋友圈摄影大赛啦!
自然光透过大玻璃,使地下空间和视觉都不显压抑,是整个建筑设计最大的亮点。
馆内每年有两个不同策划展,这一程,我们隔空偶遇:地景艺术!
作品名:浮动码头(2016年)
克里斯托——大地艺术作品
展览从介绍“浮动码头“的创作开始,图纸、建造过程、视频访谈、过往作品、延伸商品……
浮动码头:2016年6月18日,在意大利伊塞奥湖上,出现一条橙色的水上通道,从苏尔扎诺到蒙特伊索拉,再通向圣保罗岛,全长3公里,面积达10万平方米。
简单一点讲:这是临时,用塑料桶和尼龙布做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97ph3mnr&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次可以承受11000人,景观只维持了十几天。
一个一个视频去看,一张一张图片去研究——即使只有图片和视频,艺术大师的疯狂都惊到孩子和我们,太多的不可思议。(只恨自己头发长,见识少)
我家孩子最喜欢上螺丝环节。
特别提示,这位艺术家其实是夫妻档,他和太太让娜·克劳德一直共同创作,直到2009年太太离世。浮动码头是一人独立的创作。此前作品,全部是双人合力完成的。
《铁幕,油漆桶墙》1962年
三个庞大的惊世的地景作品:
1、《包裹海岸》1969年
2、《包裹峡谷》1970年
在美国科罗拉多峡谷上,把3.6吨的橙色布在距离1200英尺之间的山顶间,悬挂巨幕,好像大山之间拉上门帘一样。
3、《奔跑的栅篱》1976年
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的一个山区到太平洋海岸的山丘上,用白色尼龙架设了一堵栏栅,长达24英里。看起来,和中国长城有几分相像。
接着,更多奇想发挥出来
《睡莲》1983年
他们向莫奈致敬的一份作品,在美国迈阿密海岸里做出11朵的睡莲。这一次不是包裹,而是围绕:以粉红色尼龙布,把一个个小岛装饰起来。结果,有些土豪坐着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去欣赏作品。
《日本 美国 伞幻想曲》1991年
此作品花了6年时间策划,耗费2600万美元。分别在美国加尼福尼亚和日本茨城县上的峡谷,遥相对应建起3100把巨伞,配合地貌不一样:美国用黄色,日本用蓝色。最出彩是:两地相隔17个时差,却同时在1991年10月9日太阳升起的同一时间,相隔着太平洋两岸的3100把巨伞同时打开。
《包裹帝国大厦》1995年
德国柏林的帝国大厦,曾经是魏玛共和国的象征,经过几次政治风波。从1971年,克里斯托夫妻就计划以此完成一次艺术创作。但是,得不到德国国会同意。然而,两人不放弃,坚持了24年的游说,直到1995年完成作品。花2700万马克,作品维持了14天。
据说,欧洲很多美术馆可以看到此作品的手绘方案和图纸。此后,两夫妻开始名扬世界了。
《门》2005年
2005年的冬天,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出现了《门》。在公园里的走道上,竖起7503扇门,还配上橙色的、短短的门帘,延绵了37公里。(差一点就成为马拉松赛道了)。这耗费2100万美金的作品,仅存16天。被纽约市长大赞特赞!
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说:
“我们的作品是对自由的呐喊
自由的敌人是拥有,
因此消失要比存在更永久。”
因为这个理念,他们作品不会出现在美术馆,只在大自然里、只在城市里、只短暂存在、只在回忆里。(所以说,看此文有收获啊)
因为好奇,我们查阅这对艺术情侣的作品,以及人生阅历,挺震撼的。
同年同月同日、甚至同一个小时出生的爱侣,五十多年的相爱相随,并共同追求艺术梦想,完成19件巨型作品。构思、实现都经历很多坎坷,千幸万苦完成的作品最终都消失。他们反思政治的动荡,反思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他们追寻自由。
为保持独立性,据说也不接受赞助。无论是否看懂、是否理解,他们想象力,以及超强的行动力和坚持,都值得我们敬佩。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我喜欢和孩子天马行空讨论问题,毕竟大家都不太懂。
孩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问得真好,这艺术为了什么?
这几万使用完的塑料,能再利用?
利用到什么地方?
塑料浮台估计能用,但是地上那橙色布怎样洗呢?
怎样再用?(本人贫农家庭背景成长,主要围绕着“实用主义”思考生活,不要见怪!)
我对孩子说:妈妈不懂,不知道艺术该怎样定义?
孩子笑了,说:“可能……他们就是觉得好玩。”
……先开眼界,收获什么先不谈!
喜欢他们的地景艺术,可以在
http://www.christojeanneclaude.net/artworks/realized-projects搜到更多视频和作品介绍
这还没完?还有好东西要分享?
21-21 DESIGN SIGHT 刚看了1/3,还有两个好玩的空间体验和许多艺术作品,周一推送
和孩子行走中的发现,分享在此。
更多博物馆、美术馆分享,陆续更新中……
但,这里没有专家见解!
我们以平常心看世界!
家长知道“孩子,你慢慢来”的道理,但需上班、需指纹打卡,迟到一分钟就扣四百大元,高大上理论“催孩子是违反孩子成长规律”听起来显得不近人情。
大家试想想:这浮动的橙桥出现在二沙岛上,大伙们都赞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深信:有钱后的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多新创意!坦白说,大不必过分美化、强化“创意美学”教育,我们需要找到创意和现实的接轨。
眼高手低,其实是这个时代的通病。东西方文化的鸿沟、经济文化政治之间的鸿沟,也需要花时间去理解。
逛美术馆,重新定义艺术。
逛美术馆,理解不同表达。
关于看展,早期文章还有:
苹果机打赏码,门票花1100日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