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近东干人(连载-7)伊犁回族人移居中亚后期的3个阶段

李德华 丝路新观察 2020-08-25

  国内有关报道或研究东干的不少文章,包括权威人士,一说中亚东干人,多会说他们是 19世纪下半叶“我国回民起义失败后移居俄国境内的回族后裔”。

  甚至有学者撰文说:“迁入俄国的东干人当时都是白彦虎的部下”。实际上,这最多也只说对了一半。由中国移居至中亚的回民,论类别可分为抗清败逃、由伊犁迁徙两大部分,前部分为 3路,后部分可分为四个阶段。

伊犁回族人移居中亚后期的3 个阶段


上期连载走近东干人(连载 -6) 东干先辈130 多年前从伊犁移至俄国已叙述了新疆伊犁回族人移居中亚的第 1 阶段。本文将叙述之后的第 2 至第 4 阶段:即清末和民国时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清末和民国时期:一些回族人与逃回伊犁的东干人及其亲属定居中亚

  部分回族人赴中亚做工或收割罂粟不归。清末民初,俄国在中亚的大开发如火如荼,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费尔干纳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种植大量的棉花;在哈萨克斯坦的东南部及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附近,种植了相当数量的罂粟。每到收获季节,新疆南疆和伊犁都有大批季节工,通过别迭里口岸、伊尔克什坦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前往中亚。当时,收割罂粟的“佣 工”被称为“花客”。其间也有不少人滞留并定居于此。这从新疆外事档案中关于季节工们经上述口岸出境人数大于入境人数的统计中可得到证实。这些人数累计约有万人左右,多数是维吾尔族,其次是伊犁的回族。

  因“中亚民族大逃亡”到新疆,返回中亚的回族人携带了部分亲属。在民国时期,伊犁回族人移居中亚,多与“中亚民族大逃亡”有关。因此事件逃往新疆的人,先是从今吉尔吉斯斯坦卡拉库尔(吉语:黑湖,即伊塞克湖。)越境而来,新疆民国史上称为“哈拉湖事件”。这也是新疆民国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哈拉湖”就是“卡拉库尔”的音译。

  1916 年(民国六年),也就是俄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 3 年,中亚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等青壮年男子多上了前线,但前线还急需人员,特别是后勤、修筑工事的人员。俄国发布命令,要求所有(19-43 岁)的适龄中亚各族男性上前线服役。而在此之前,中亚人从未给俄政府服兵役。是年 7月初,在当时俄国突厥斯坦总督辖区的撒马尔罕省,今塔吉克斯坦的苦盏市发生了流血事件。随即,中亚其它地区也相继爆发骚乱和暴动。此暴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攻击“掌握户籍名册的乡公所”。此时,“中亚当地人与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移民之间发生了盲目、血腥的民族冲突和仇杀,各方死伤很多,而俄族移民损失最大,受害者多数是留守的俄罗斯族老弱妇孺”。

  之后,俄国政府开始镇压,“遭乱军所杀者估计有 20 万之多”。仅毗邻中国的七河省就“有 30 多万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以及“乌兹别克人、东干人等”。 据新疆史料记载,有 20 多万人多逃往新疆天山南北的南疆和伊犁,部分在塔城和阿勒泰地区。其中东干人多数逃往伊犁,其次是今天的阿克苏、喀什地区和克州,在南疆的东干人,后来多数又迁移至伊犁。新疆杨增新政府还给予了部分救济。这在当地“民族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史称“大逃亡”,或“恐怖逃亡”。不仅如此,还殃及到中亚的华侨。据杨增新《补过斋文牍》记载,仅“华侨丧生 4000 多人,所失财产数百万之多”。

  关于东干人逃亡的情况,史料中没有专门记载。2016 年 8 月末,笔者来到伊塞克湖州府卡拉库尔市,在当地东干协会会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市中心颇具中国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据了解,该寺建成于 1910 年,是该地的宏伟建筑之一,是当地东干人的宗教场所,因“哈拉湖”事件,此地“大多数东干人死伤或逃离”。而现在的清真寺,在其礼拜的东干人,却成了少数。陪同笔者的东干协会会长用陕甘方言称:“这里跑了很多,后来大都返回了”。当时,此地东干人主要聚居地“二道沟”的清真寺烧毁于战火,1986 年又在原址上重建。

卡拉库尔郊区的“二道沟”清真寺,烧毁于1916年的“哈拉湖”事件,1986 年又在原址上重建。

卡拉库尔清真大寺,建于 1907-1910 年,为木制建筑,也俗称“中国清真寺”,1916 年后,在其礼拜的东干人,却成了少数。

  此事件平息后,俄国及后来的苏联政府,要求和鼓励这批难民返回中亚。新疆杨增新政府积极配合,使部分哈萨克族、多数吉尔吉斯族和东干族等难民陆续返回,有部分东干人滞留并定居于伊犁今特克斯、巩留、察布查尔、霍城、伊宁等地。

  在上世纪初到 30 年代,苏联大规模“实行集体化”,“打倒富农”,再加上“肃反扩大化”,中亚不少涉事人逃往新疆。这多是哈萨克族牧主带领的部属,也有部分东干人。

上世纪50-60年代:合法和非法移居中亚

  从 1945 年始,苏联驻新疆今天的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塔城、阿勒泰五个领事馆在新疆非法发展侨民。据新疆外事档案记载,当时发展的苏联“侨民”不少于 20万人。这些“侨民”中就有部分回族人。这些回族人,既有因“中亚民族大逃亡”定居于伊犁地区的,也有上世纪 30 年代“跑到中国”的,而更多的是这些人的亲属。

  从 1945—1962 年,苏联不断在新疆,更多是在伊犁发展“苏侨”,特别是到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因需要大批劳动力,便积极鼓励“侨民”返回。当时,苏联丰富的物质生活对新疆民众颇具吸引力。期间,不仅领事馆在新疆发展侨民,而且各级“苏侨协会”也非法发展侨民。这些“侨民”中,不少是上述来到伊犁避难的人。根据“侨民”要求,自 1954 年始,中国政府便大规模遣返“苏侨”。

  家住比什凯克苏哈姆利诺瓦路 47 号的马天友·拉什特·哈比卜拉耶维奇,今已年愈 70 岁,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33 年,他的“爸爸随爷爷奶奶回到了新疆伊犁,在伊犁去世”。上世纪 50 年代,他“5 岁时跟爷爷奶奶来到了比什凯克”。据他回忆,那时“从新疆来的人特别多,很多人是因为亲戚都在这边。他们分别到了托克马克、米粮川、哨葫芦、卡啦苏等地”。

  在《丝路新观察》报报社实习的翻译、东干女青年玛丽卡称,其奶奶、爷爷就是那时随长辈“跑到中国去的”。她的父母都于 1955 年出生在新疆伊犁。她父亲一家于 1956 年移居中亚。“那时候我爸爸还不到周岁,先去了乌茲别克斯坦安集延市,至今我爸爸的许多亲人还在安集延和塔什干。我妈妈一家于 1959 年先定居于哈萨克斯坦扎尔肯特市”。

  曾出任吉国国会议员的伊斯马伊洛夫·叶欣·主麻左维奇老人,于 1956 年随其父亲持苏联护照,由新疆伊犁先居于哈萨克斯坦,1965 年又移居吉尔吉斯斯坦的一个东干人聚集区米粮川,之后又定居于比什凯克。


曾出任吉国国会议员的伊斯马伊洛夫·叶欣·主麻左维奇老人。

  根据笔者了解,估计这一时期的回族“侨民”及其亲属移居中亚的人约有两千人。1962 年,新疆发生了举世震惊的“伊塔事件”,有 6 万多人非法越境跑到了苏联,其中也包括一些回族人。有资料对此事件如此描述:

  1962 年 4 月 22 日一早,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就涌来大批拖儿带女的边民,要求去苏联,他们手里拿着清一色的“苏侨证”,高呼:“我们要到苏联去!” 几乎没有任何预兆,中国新疆伊犁、塔城的 6.7万边境居民,抛弃了生活多年埋有亲人的土地,抛弃了草原和城镇,坐汽车、拖拉机、牛拉的木轮车,拖儿带女,带着牛羊,穿越霍尔果斯山口、巴克图的中苏边界,涌向苏联。

  据说这些“回族人数有几千”,多是当时毗邻苏联的霍城县农民。对此,伊斯马伊洛夫操着浓重的“伊犁话”称:“那时有很多回民来这,伊犁有个村子,村长带着全村人赶着牛羊,顺利通过海关来到了哈萨克斯坦,有不少人又到了吉尔吉斯”。

  笔者在距比什凯克不远的坎特县,遇见了一位姓马的东干族老者,也操着浓重的“伊犁话”说:“回回跑过来的也多”,“这里有十多家子人是那时跑过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移居中亚

  此间,有一些新疆回族人,主要在伊犁的少数回族人,通过经商、求学等途径来到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其中有一些因婚姻关系取得了当地国籍。此类人数虽然较少,但却有一定的“阶段性意义”。(本文摘自第56期丝路新观察报12月14日出版)


走近东干人系列文章:

走近东干人(连载 -6) 东干先辈130 多年前从伊犁移至俄国

走近东干人(连载-5)东干先辈139年前首批从南疆入俄

走近东干人(连载-4)东干人是中亚生育率最高的族群

走近东干人(连载-3)东干人口15万,主要分布于楚河两岸

走近东干人(连载-2) “东干”的来源和“东干”的研究(下)

走近东干人:“东干”的来源和“东干”的研究(上)



来源:丝路新观察(微信号:siluxgc) 

转载请注明


END

连接中亚 传播信息 交流文化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邮箱:siluxgc@sina.com

联系方式:0991 855723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