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专家学者发言摘录之一
30日上午,“中亚国家独立三十周年暨第二十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以视频连线方式召开。研讨会第一组专家、学者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现将6位发言摘录(录音整理,或有差错)如下:
“第20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第1组发言摘要
1.题:中国与中亚国家:政党交往30年回顾与展望
田永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与中亚国家30年政党交往,简单来说,有三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及时研判中亚国家走上独立之后,做出了与中亚国家政党开始交往的决策。
在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1992年苏联解体就开始;第二个阶段,中国同中亚国家政党交往不断扩大,走向规范化、机制化;第三个阶段,通常指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之后。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要求,简单来说,一个就是中国中亚交往在深化,政党交往不断迈向新台阶。其次就是不断打造政党交往平台。比如说由封闭交往到多面交往,召开政党论坛等。
2.题:欧亚地区国家政治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赵会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乌克兰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中亚地区国家独立30年政治经济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我会跟中东欧国家做一下对比。然后,也对欧亚地区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做一下分析。
一、政治特点:欧亚地区国家政治转型的起点是相似的,可追溯到1985-1991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政体多样化,政治发展不同步,政治进程相互影响。欧亚地区国家的政治进程互为镜像,相互影响。
二、经济特点: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转型与政治转型几乎是同步开。各国经济受危机影响波动幅度较大,年均增速较低,经济增长轨迹相似。欧亚地区国家独立以来普遍经历了五次危机。多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有限,彼此间差距逐渐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多元化并行发展,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高。
欧亚地区各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经波折,最终统合在欧亚经济联盟和欧盟两个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发展。
人口变化和劳动力移民对经济影响较大。欧亚地区国家的人口发展呈现两极化趋势。一类国家呈现人口下降趋势。另一类国家人口增长较快,中亚五国和阿塞拜疆的人口比独立初期均增长了几百万。
政治经济特点的影响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精英因素、外部环境、自然环境。
过去30年欧亚地区国家形成的政治经济特点具有较强的韧性,它们基本完成了民族国家构建的任务,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当下它们的制度转型进入调适和完善的阶段,核心任务是国家发展和治理。与独立初期相比,它们的政治经济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很多指标不如中东欧国家。苏联解体给它们带来了独立的历史机遇,但随后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以及激烈的制度变迁也让它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于底层民众来说后果尤其残酷。
实际上,制度转型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国家的良性发展和民众的福祉能否得到充分的保障更为重要。
3.题:中亚一体化
王志: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亚一体化,按照我的理解,它是一些国家之间合作的客观趋势。
中亚一体化的困境大概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中亚一体化是失效的。主要体现在,中亚国家的经济没有实现快速的发展,围绕中亚一体化的地区组织基本上也是不太成功的。
缺乏以己为主的一体化。因为中亚国家自身缺乏内部整合的能力。
竞争与重叠一体化。例如,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参与国际组织最多的国家之一。
从国家建构和一体化的视角出发,来分析中亚国家的一体化。
品种类型,第一个是西方地区一体化,第二个是发展中世界一体化。与此相反,发展中世界的国家一体化,它的民族国家建构和一体化是同步进行的,一方面他们有没有完全成熟的国家建构,另一方面他们按照西方的一体化理论来试图构建一个一体化组织,这样就导致发展中世界的一体化和西方地区一体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两种差异,在中亚地区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对中亚经济国家来说,通过一体化它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民族国家建构,实际上民族和国家之间,他们其实是在民族建设和国家建设的时候不完全同步。
中亚一体化的前景应该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单个民族国家建构的程度,一体化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国家构建。二是大国博弈的激烈程度。
一体化在很大意义上其实是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对中亚精英来说,如何实现多方的平衡外交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4.题:碎片化与一体化:独立三十年来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变迁透视
焦一强:兰州大学政治与国家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中亚研究所教授
中亚国家独立30年,经过30年转型和发展,中亚五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引发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迁。
眼下,五国围绕水资源、区域一体化等问题,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非常突出和尖锐。
中亚国家关系长期以来处于不和睦的状态,也非常紧张。其中,乌兹别克斯坦由于与中亚其他4个国家都相邻,在边界管理方面矛盾突出。
卡里莫夫在中亚国家没有朋友,由于地区关系长期的紧张不和睦,所导致中亚这个集体的政治格局处在一种四分五裂的碎片化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哈、乌是中亚两个大国,对地区事务具有决定作用。
关于中亚碎片化地缘政治格局的表现或者是根源,我从三个方面做简单的介绍。
最主要的就是边界领土的争端,其中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边界领土争端较为严重。
再一个就是水资源,这是中亚特别关注的。围绕着水资源,吉尔吉斯斯坦与下游三个国家的关系特别紧张。
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中亚国家关系开始回暖,出现了很大的缓和,因为米尔济约耶夫给中亚其他领导人打电话进行沟通并进行了访问。
再一个影响中亚政治格局好转的因素,就是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尤其是边界、领土、水资源等。
其次就是中亚一体化开始重启。2018年的3月,2019年11月,包括今年的8月,分别举行了三此中亚国家元首会议,这是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缓和的很重要的一个表现。
5.题:中亚国家政治转型进程中的阻碍因素
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总体看,中亚国家转型30年应该说有探索,有成就,也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政治发展模式。中亚各国的政治转型,是从传统的集权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的过渡。
目前,处于一种特殊的政治过渡期。
除了吉尔吉斯斯坦之外,其他4个国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总结来说就是总统的长期执政,包括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精英阶层相对固定,年轻一代的精英也正在成长,存在着接班人问题,也存在政治不确定性。
归纳起来中亚国家政权如果从理论上划分的话,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权威型,二类可以说是属于混合型。特点是在议会制和总统制之间、在南北政治集团之间摇摆。
如果从中亚政治转型制约性的因素来看,至少有七大因素:
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对外来民主模式有排斥心理;三是精英执政的合法性强;四是苏联模式及其观念的延续性;五是伊斯兰复兴对政治转型有一些消极的影响;六是社会机制不够成熟、缺乏外部机制的约束和激励,七是俄罗斯对中亚的影响必须提出来,也就是说,中亚国家这种转型不可能走到俄罗前面。
6.题:西方对中亚地缘政治的认识:从“心脏地带”到“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闫自兵: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心脏地带”理论。
苏联解体后,美国集中精力消化俄罗斯,而只关注中亚地区的防扩散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因油气资源才对中亚地区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然而,2001年“911”事件后,又将美国的注意力转向了阿富汗,中亚地区则成为了美国反恐战争的配角。后来,无论是美国提出的“大中亚”计划,还是“新丝绸之路”倡议,其中心都是阿富汗,而非中亚国家。
当然,中亚地区并没有因为宗教问题、种族问题以及外界的影响而走向动荡,成为不稳定的区域。整体而言,虽然中亚五国可能面临着新的安全风险,但其政局相对稳定。因此,将中亚地区视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还有待商榷。
虽然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曾在20世纪上半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苏联的解体证明该理论夸大了“心脏地带”的作用。况且,如今的中亚五国,只是麦金德所提出的欧亚心脏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后冷战时期,不宜简单地套用“心脏地带”理论来强调中亚五国的地缘战略地位。
相比较而言,后冷战时期,布热津斯基对中亚的地缘战略定位—“欧亚大陆的巴尔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值得商榷,但对于研究美国的中亚外交,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7.题:中亚国家智库及其对华研究
王小明: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讲师
智库的定义主要功能:公共政策研究、分析和咨询机构。
智库被普遍定义为“旋转门”机制、“第五权力”、“二轨外交”等。1992年,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了战略和区域间研究所,根据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统为此签署了总统令。研究所的任务,就是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提供信息和分析支持。
研究方向包括:保国家和社会在现代条件下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专题问题;②中亚地区安全问题,与中亚地区各国开展多方面合作的前景;③目前全球发展和国际安全的趋势,乌兹别克斯坦与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合作的前景。
为此,乌兹别克斯坦战略和区域间研究所开展并组织了多种活动:
①就主要研究领域举办国际会议、专题“圆桌会议”和科学与实践研讨会;②开展关于中亚安全问题、乌兹别克斯坦多方位区域和国际合作发展前景的联合研究;③参与制定乌兹别克斯坦内政外交政策领域的法律草案、国家发展计划和概念性文件;④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政府、科学研究机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交流;
乌兹别克斯坦还成立了“发展战略”中心。同样,任务十分明确:①研究先进的国外经验;②组织专家和民众进行广泛的讨论;③制定具体措施;④与国际组织、外国组织、科研机构、信息分析机构和教育机构开展积极合作;⑤研究民众对在行动战略框架下开展的活动,以及在行动战略基础上通过的国家规划的意见。
乌兹别克斯坦对华研究与中国关系研究也取得成果。近年来,出版了智库关于中国的研究文献:《乌兹别克斯坦——中国:数个世纪以来的合作》《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务实合作》《通过加强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的文化和人道主义基础,发展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之间的合作:历史和现代性》。
对华研究—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也有研究成果:《上海合作组织的战略重点:乌兹别克斯坦的观点》《乌兹别克斯坦对上海合作组织未来的看法: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一带一路”巨大可能,巨型项目》。
智库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文章记录整理:刘丽媛)
期推荐走!瞧瞧乌兹别克斯坦的“馕”有啥不一样
兰大举办的这场研讨会,创了历史之最!
中亚第一大国为何“谈核色变”?
凡转载本账号文章,请在明显位置标注:转载自“丝路新观察”。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意见。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内容系网络资料,无法联系版权所有人,如文章文字、图片存在侵权行为,烦请联系公众号运营人员。
如需广告、商业合作,请联系微信:z13565801531。
丝路新观察网站:www.siluxgc.com
新浪微博:丝路新观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