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房的 2019
2019年初,我们订下了一个貌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工房这三年,以及下一个三年 ),「工作模型」收官的同时我们展开三个全新的课题:图像的凝视,实体建造,以及切实的结构设计。
在19年的暑假,程老师与十几位同学完成了「图像的凝视」课题,我们一起研讨了设计推演中「图像」的视知觉反馈。其中,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图像的生产与观看如何调动思维的推进,都是本次研究的课题;
设计:刘珊
在秋季学期,我们受广州美术学院沈康院长之邀,和吴佳维博士共同拟订了教纲,与美院的吴锦江、鲁鸿滨、李芃老师一起,和张皓星、黄俊杰两位助教与40多位广美的同学在大学城完成了「实体建造」的课题,待学校复课后完成最后的屋顶部分,将会在展览上和大家分享课程的成果;
左上:郝圆,黄彧文;左下:盛秀萌 陈梓洵;右:罗朝尹 王奕辰 缪景怡
模型及图解:黄俊杰、张皓星
而第三个课题「结构与图解静力学」,则受邀在深圳大学和广州美院与同学们做了两次简短的分享。接下来,这个课题将单独立题,在今年的春夏开始一次正式完整的探讨。我想,对建筑师们来说,「结构」其实个很让人心痒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好像懂一些,又不太确定到底懂多少。如果非要说会结构计算才算「懂」,似乎不太合理;但如果建筑师提出的的结构型在力学上不成立,那似乎也不能算「掌握」。这就使得「结构设计的能力」变得特别朦胧。也许有不少建筑师认为建筑设计中的结构不需作定量计算,只需对结构「找形」做定性设计即可。然而事实是,所谓「定性」的结构型经过结构师的一番适配之后,往往已经偏离建筑师原本想要抵达的状态,「定性」也就不成立了。可以试着回忆一下,在学校或是一注备考中的结构课,满眼的弯矩图和积分公式似乎并不能帮助建筑师直观地找形。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从未用过这些计算方法。为什么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的结构知识,并不能指导实际的设计工作?
Le Corbusier 的 Dom-ino 板柱结构-空间原型图解静力学「X光」眼中的板柱结构,注意图中的红蓝线并非弯矩而是轴力模型,而两种颜色的线又应分别对应什么材料呢?
显然,解析计算的方法过于复杂了,高度抽象的代数解析法与建筑师日常的工作相去甚远,我们大多数的设计推演都是基于图形展开,面对一连串抽象的公式与弯矩图表,设计者很难做出直觉的反应,直观的形式操作也就无从谈起。所幸的是,「图解静力学」正是解决这一痛点的工具:它并不用复杂的微积分解析计算,只需学生们运用初中水平的几何作图便可得出定性的结构设计。甚至在有了 STM 这样的方法后,大体的定量计算也可以完成。
在此之前,你可能已经听说过「图解静力学」。它的思想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而以 graphic statics 正式命名成为一门学科的1860年代算起,也有150年历史了。这并不是一门新鲜的知识。所谓的「图解」究竟比我们教科书中的解析计算有哪些优势呢?我们所学的解析计算的结构方法,往往是在确定了一个结构型之后去研究构件的尺寸和大小,但要更改结构型却往往很困难。举例而言,弯矩图可以算出一个梁的长宽高配筋以及不同的支点类型,但如果建筑师说,这里我想取消这根梁,或者在某个位置拿掉一根柱、一面墙,让某个拱或桁架做局部的变形,甚至为了建筑的姿态去对结构体系作出整体调整,又该如何修改呢?
《Louis I. Kahn: Unbuilt Masterworks》
从上至下:大舍的龙美术馆,康的 Hurva 礼拜堂二稿,Raphael Zuber 的 Grono 小学。三者共享着怎样的结构内核?
这种情况下,也许大多数建筑师会靠着感觉与经验提出一系列「可能」成立的设想,再与结构师商讨。只不过这些「可能」是否真的「可行」,建筑师并没有完全的把握,因为一旦对成熟的结构体系做出修改,就会产生不可确定的变量,离开了结构师的建筑师便无法独自为结构定性。而「图解静力学」则可以让建筑师具备结构定性的能力。简单而言,所谓「图解」,就像在为建筑拍X光片,将力的传递投影成直观的几何图形,一眼看去,骨肉分明。其中骨架的「轴力」定量为主,肌肉的「弯力」定性分析为辅。「拍X光片」的过程不用计算,建筑师只要拿起平行尺,在量量画画之间就可以推导出方案。这么一来,建筑师便得以回归到更直观的图形上来。以图解法来展开设计,建筑师不再是靠着经验和感觉提出不同的「形状」(shape) 来寻求结构师的实现,而是有能力提出结构的「形式」(form),「形式」中内化了定性的力学模型,也就不再是松动的猜想,而是能与结构师共同深入落地的切实方案。
MIT 及部分美国高校被采用的图解静力学教科书《Form & Forces》,书名描述的正是「形」与「力」的相互关系
形式图 form diagram 与 示力图 force diagram
自人类出现建造行为开始,「结构」与「建筑」便是共生的存在。如果说建筑学的本体有什么不可剥夺的内容,那「结构」必然位列前排。如果我们回到千年前李诫所处的东方,或是6个世纪前阿尔伯蒂所在的佛罗伦萨,当时的结构都仍是「经验」般的存在。而当人类文明进入下一个时代,「科学」的兴起则为「结构」赋予了划时代的全新意义。「结构」成为了显学,而不再是经验。从建筑工匠的诞生,到建筑师的职业专业化,再到前现代建筑师与结构师的职业分离,建筑与结构就像一对分分合合的恋人。一直来到维多利亚时代,随着工业革命带动着炼钢技术的成熟,钢铁在建筑尤其是大跨结构中开始扮演起最重要的角色。巨变的时代催生着新的知识,图解力学的计算方式开始广泛出现在理论和实践中。而在1860年代,Carl Culmann 对这些知识做了系统梳理,并将其命名为 Graphische Statik / graphic statics。
从左到右:Carl Culmann, Luigi Cremona, Maurice Koechlin
Culmann 在1855年从德国来到瑞士,并为刚刚创校的 ETH 建立了结构学院。在此后的数十年里,后继学者们如 Karl Wilhelm Ritter 和 Luigi Cremona 等,不断完善和丰富着这门学科。随着「图解静力学」的兴起,在接下来的一整个世代里,结构无论在工程还是学科上都迎来了爆发式的进步。在这套知识框架之下,ETH 所培养出来的结构师辐射到欧洲各国,并为那个时代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比如 Culmann 的学生 Maurice Koechlin,在日后加入了 Gustave Eiffel 的公司担任主持结构师的工作,而他领导设计的最著名作品就是「埃菲尔铁塔」。法国赠送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也由 Maurice Koechlin 带领结构设计
可以说,图解静力学的系统化直接促进了埃菲尔铁塔的诞生。在2020年的今天,我们也许可以尝试着去想象埃菲尔铁塔在19世纪末的意义。不过,埃菲尔与 Koechlin 的八卦在此就不作展开了。而建筑师们从中可以看到的是,超强力的结构新知如何在释放建筑规模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形式类型。
一百多年过去了,因定量计算的效率问题,图解静力法早已不再是结构师的主流工具。但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图解静力学却被继承下来,转职成为建筑师的结构设计工具。众所周知,当今世界范围内日本与瑞士是「建筑」与「结构」在行业内结合最紧密的两个国度。在日本大学教育的前两年,建筑师与结构师并不分科,这应该是主要原因。对瑞士乃至德语区国家而言,则是「图解静力学」在助推着建筑师在结构课题中持续发力。在 Carl Culmann 所在的 ETH,「图解静力学」至今仍是建筑师们的必修课。在众多校友中,无论是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或是康策特 Jürg Conzett,「图解静力学」都是我们去理解其作品的有力工具。而在更年轻一辈校友如 Valerio Olgiati 和 Christian Kerez 的作品中,你也能看到图解静力学展现出的巨大助推力。其中,Valerio Olgiati 的御用结构师 Patrick Gartmann 也是康策特曾经的合伙人,日后我们将找机会来专门介绍他的作品。
Christian Kerez 的 Leutschenbach 小学是轴力主导结构设计的典型结果(结构:Prof. Dr. Joseph Schwartz)Valerio Olgiati 的 Rolex Learning Center 竞赛方案,使用了 Patrick Gartmann 发明的一套全新结构体系这些优秀的作品和建筑师、结构师成批地出现,显然不能仅用个人的天分去解释。我想,正是「图解静力学」强力地将两个日趋渐远的专业重新粘合在了一起。在我求学期间有幸参加了 Prof. Dr. Joseph Schwartz 老师的结构设计课,他同时是 Christian Kerez 合作多年的结构师。路过学院的咖啡厅时,也偶尔能遇见二人埋头在餐巾纸上讨论设计。在回国工作的几年间,图解静力学的知识也在与结构师的合作中为我们提供了切实的帮助。像是高屋中的斜索,前文中刘珊与张秋砚方案中的张弦梁,都是典型的轴力结构对形式与空间的优化。
高屋 ©丘 结构咨询:竹内徹教授(东京工业大学)
深圳福田梅林全球智能芯片创新中心 ©第伍建筑 & 丘经 SOM 结构师 Bill Baker 改良后的 Michell Trusses 结构原型
©SOM Exhibition in Chicago
过去三年,我在工作中与同处深圳的「第伍建筑」事务所合作过数个项目。因为项目的特殊性,我们一起展开过不少结构上的讨论。不过我们觉得这还不够过瘾,去年底我们决定将「建筑工房」的结构课题合办成一场研讨课程。我们认为对于建筑师而言,结构型决定着方案的骨架和整体廓形。对于重要的公建方案来说,除了「室外装修」式的设计,地标建筑的认知往往更多地由骨架和廓形所决定的。而图解静力学就像是建筑师的锦囊,总是在形式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场从去年开始筹备的研讨课程,我们也欢迎对结构感兴趣的同行建筑师、结构师加入研习。除了我之外的两位助教,都分别于日本和西班牙求学期间深入学习过图解静力学,并在工作中有过具体的应用。在备课的最后阶段,我们还有幸邀请到结构师张准作为的特邀嘉宾。单元 | 单元内容 | 上半场 | 下半场 |
---|
1
| 图解原理 | 习题 及 讲解 | 讲座 及 讨论 |
2 | 结构类型图 |
3 | 结构性能与找形设计 |
4 | 钢混/钢/木结构的结构图解 |
bonus
| 个人案例专题设计
|
在这16个星期里,我们会从图解法的基础讲起,亲自动手做题,分析经典案例,甚至可以和同行们聚在一起讨论各自工作中的结构方案。相信从一注考试结构科目,到竞标方案的找形,图解静力学都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思路。一注考试中关于桁架的题目,若用图解法的眼光来看,答案一目了然,即使计算出图中所有杆件的受力情况也非常容易OMA 的伦敦 Elms 步行桥竞赛方案,空腹桁架的结构意味着什么?如果在空腹桁架中加入优化斜杆,又如何在视觉上最接近提案的状态?康在孟加拉达卡的 Ayub 医院,形式与结构互为前提。连续的拱为何在两端和中间设置了横向的构件?图解静力学能够给出直观的答案
如果因时间或成本原因无法加入,也欢迎旁观工房后续的文章分享。只不过,若希望切实的掌握图解方法而不止于隔岸观火,我们仍然期待着你的亲身参与。半个多世纪前 Kahn 说:「砖,你想成为什么」。除了建筑文学性的一面,这句话实则包含了丰富的结构涵义。2020年的今天,当很多建筑师说「混凝土是最诚实的材料」,言语中似乎只剩下了视觉上浅薄而乏味的感受。剥离了结构,建筑学将不可避免地变得无力。要知道,结构意义上的「混凝土」恰恰是最最伪装而非诚实的一种结构,因为它将力学中最重要的另一组受拉材料「钢筋」彻底地隐藏了起来。而类似这样的原理,我们将会在这16周里以「图解」的方法去深入讨论。这是「建筑工房」2020年的第一个计划,我们这就开始。
THE LAST OF US 模型中的桥,结构的问题你看出来了吗?
课程信息
【教研领队】
李博 课程导师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BA),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ETH Zürich (BA/MA);现为「丘」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梁隐元 课程助教
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BA/MA),曾师从佐佐木睦朗;曾工作于时代地产, 绿城中国,「丘」建筑事务所
黄俊杰 课程助教
毕业于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BE),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EtsaB(MA);具有图解静力学于建筑修复方面经验
【特邀嘉宾】
张准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
【场地】
深圳市南山区打石二路与创科路路口设计公社A206
第伍建筑
【时间】
2020年4月23日-8月6日 每周四晚19:00
【费用】
在职建筑师:11999 RMB/人
在校学生或待业建筑师:5999 RMB/人(名额有限)
课程名额 15 人;
包含教具及学具文具,无需自备
「建筑工房」是什么
建筑设计教研机构「建筑工房」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对设计工具与工作方法的研习。
围绕「设计能力如何被训练」的课题,我们以「工作模型」和「图像工具」为教具完成了四年的教学实验。「刻意练习」为理论,限定时间和工具为方法,「推敲迭代」式地推进设计,以模型去探讨城市与建筑在各个层级的问题,渐进式地抵达有质量的设计。
「好的设计是整合而信息致密的,
它的实现需要反复打磨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