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骂不骂“科目三”,海底捞反正都赢了
总第 3700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不跳了!不跳了!
海底捞“科目三”惹争议?
这几天,海底捞“科目三”似乎一直在热搜话题上。
先是有网友发帖称,某海底捞门店因版权原因,“科目三”已经不让跳了。
当事门店确认了此事,“如果客人想跳其他舞蹈的话,暂时没有版权就跳不了。”同时也补充,“可以跳的门店都会尽量安排”。
海底捞客服则称,以门店具体情况为准。
紧接着今天,#海底捞跳科目三有顾客嫌吵起冲突报警#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这场持续了两周的科目三狂潮,海底捞因此多次霸占各大社交平台热榜,可是到这,这场服务营销,已经越来越显现出“翻车”的意味。
一开始,科目三出圈后,不少海底捞门店为了吸引客流,自发组织员工学习。
不少海底捞门店、甚至服务员因此走红,其中一位大连大商海底捞的店员小哥,社交账号两天增粉超过20万,今天的粉丝数已经超过40万。
不少顾客去海底捞用餐,都是奔着“科目三”舞蹈去的。也有不少舞蹈网红、明星到店联动打卡,甚至很多同行都在模仿——怂火锅、紫光园、吼堂老火锅等品牌门店,都出现了服务员给顾客跳科目三的视频。
接着,海底捞的另外一个舞种——跳擦玻璃舞,也来上分了。与科目三相比,擦玻璃舞更具互动性,跳舞过程中服务员还会与消费者手贴手。
反转是从争议开始的。
杭州一女子发帖,吐槽自己和家人去海底捞吃饭时的经历,表示让自己很不适。
此外还有杭州一家海底捞小哥表示,“科目三”火起来之后杭州各门店压力非常大。“都这么忙了,我们还得学跳舞,根本学不过来。”
还有网友分享海底捞女员工“科目三”面无表情,“不觉得好笑,感觉是心酸。”其他网友则纷纷辣评:“吃饭的地方跳来跳去不脏吗”“不能再跳了,考科目三完全找不到科目三的视频了”。
随后#海底捞服务员跳擦玻璃舞被指低俗#等词条上了微博热搜。
11月28日,海底捞回应称,各门店鼓励热爱跳舞的员工为顾客带来个性化体验,部分门店会有互动的情况。如果让顾客感到不适,会将相关信息登记同步给对应部门,进行核实处理。
让海底捞尝到了“甜头”
上半年,海底捞频频登上热搜。
早年的“美甲、庆生、擦皮鞋”已渐渐成为默认的记忆。而今年,520冰封玫瑰、给顾客洗头、在青岛摆摊夜市、开着大巴去演唱会“捞人”……老网红海底捞围绕粉丝脑洞大开,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话题。
在旅游城市西安,游客几乎都去大唐不夜城穿汉服拍照。海底捞抓住这个商机,干脆做起了汉服租赁生意,除了衣服还负责妆造;在无锡、上海,海底捞发现不少顾客工作繁忙,索性在店内引入洗发服务,提供戴森吹风机、按摩椅等“高规格”服务;在上半年一场接一场的演唱会门口,海底捞精准捕捉到了粉丝的情绪价值需要,开着大巴车前去“接客”……
一方面,海底捞通过“降本增效”的逻辑,缩减员工福利、砍人力成本,抓KPI、禁止顾客外带、零食不再自取……在大刀阔斧的措施下,运营成本大幅下降——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42.7%降至40.7%;员工成本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5%降至30.5%,大降了5%,其它的水电、差旅、折旧等成本均是降降降!
而另一方面,海底捞努力摒弃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而是采用娱乐化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情绪价值,更打动人心,也更年轻化。从今年年初开始,海底捞鼓励各地门店根据市场需要开展个性化创新服务,店长和大区可以根据本地化需求调整产品和服务,这才有了洗头、摆摊、汉服租赁等创新。海底捞以“社牛”的姿态,高举年轻人喜爱的氛围大旗,瞄准更大范围的客群,并将营销阵地转向抖音、小红书等年轻人聚集地。有人戏称,海底捞正在努力成为成年人的“迪士尼”。
事实证明,一手开源节流,一手搞“内卷”,效果显著。海底捞2023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海底捞在2023年上半年营收188.86亿元,同比增长24.6%;净利润达到22.59亿元,同比增长945.19%,已逼近2019年全年的盈利规模,可谓“扬眉吐气”。
在不断创新和年轻化深耕之下,靠“整活”逆改天命的海底捞,尝到了“捞人”的甜头,自然想要乘胜追击。而“科目三”引发的全网狂欢,可以算是这场胜仗中迎来的又一波顶峰。
除了海底捞自身的探索,“科目三”的爆火,还有行业风向的推波助澜。后疫情时代,餐饮的社交属性加重,以演艺为特色的“唱跳式的餐饮服务模式”,也在印证了“情绪经济”的价值。最典型的比如怂火锅,比如破店肥哈,比如上海的姚稷铁锅炖,比如郑州辣物烧烤酒场。不一样的餐饮业态,不同地域的演艺风格,但都通过一个叫“氛围”的东西打响了招牌。
鬼畜的动作,“土炮”的社会摇。与社牛上身、放飞自我、偏爱欢乐聚餐的年轻人一拍即合,“科目三”得以病毒式传播,情理之中。
然而,硬币总有正反面。海底捞毕竟是一个餐饮品牌,“科目三”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以特色出圈,让品牌强势揽走了一波流量,但也给服务员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和负担。伴随着质疑声,科目三似乎从餐饮业的“新革命”,成为了服务员的“新负担”。
随着餐饮内卷、新消费时代的来临,餐饮品牌在服务创新上集中火力。
除了海底捞推出的五花八门的如演唱会接人、洗头服务,还有其他品牌如麦当劳开自习室、怂火锅开舞室、小放牛给顾客编发、蜜雪冰城开演唱会等等。
这些服务的创新,有的的确切中了消费者的需求,为门店吸引来不少客流。
但也可以看到,这些脱离餐饮本身的服务,也有因为太过偏门,而很快就没了声量。甚至也有不少品牌因为“过度服务”遭遇“翻车”。
9月份,#顾客吐槽茶颜悦色点餐方式像智商税“上了热搜。网友反映,被店员无微不至的态度惊讶到:首先解释为了保证茶的口感只能现做,所以不接受小程序点单,同时热情地邀请品尝小杯的新品奶茶。在一声声“X小主,您的声声乌龙好了,请您尽快享用。”整个消费过程像选秀。
然而,无微不至的另一面是效率低下。顾客不得不为了买一杯奶茶浪费50分钟,甚至有人开始质疑, 茶颜悦色是在用这种方式要营造出门店大排长队的假象。
另一个案例是海底捞自己,前段时间,一网友因海底捞拒绝给棉花娃娃过生日非常生气,并在社交媒体发帖子称,“海底捞是不是歧视带棉花娃娃的人”。
此事发生后,有的网友表示,这次海底捞被挑刺,完全是咎由自取。“让你内卷服务,消费者就会觉得,他肯定要满足我所有的需求”。
总的来说,过度服务要不得,毕竟,服务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品牌、员工、顾客多方的舒适体验。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对于海底捞来说,极致服务是特色,只要海底捞一出手,几乎都是自带流量。但除了热搜之外,这些服务创新到底带给海底捞多大实际的收益?
另外,舆论场的优势总是脆弱的,尤其是海底捞这种声量颇高的品牌,往往会遭受更严格的舆论审视。这次科目三的反转,就是一次体现。
一种观点则认为:无论是演唱会还是洗头,还是如今的科目三,都属于服务的延伸而已,并不是海底捞真正的“第二曲线”。
毕竟,关于服务的故事,海底捞已上演多年:十年前,海底捞便推出了代打游戏、帮助求爱等服务,今天的“科目三”看起来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反倒是消费者们对价格越来越敏感,纷纷吐槽海底捞越来越贵。
有所自知的海底捞,自然没有停止过探索第二曲线的步伐。比如之前尝试过粉、面、饭等快餐类目,但都是掀起一阵波澜后又大有隐退之意,收效甚微,甚至走向关店结局。而前阵子新推出的亲民的“嗨捞火锅”和日咖夜酒“囿吉山云贵川炭火与发酵Bistro”,尚未在市场跑通模式,说到底,卷王海底捞还需要时间来站稳脚跟。
餐饮老板内参已同步入驻:今日头条、人民日报、微博、澎湃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新闻、百度新闻、顶端新闻、凤凰新闻、界面新闻、搜狐新闻、封面新闻、ZAKER、知乎、支付宝、创业邦、赢商网、虎嗅、36氪、B站、抖音号、虎嗅网、21财经、钛媒体、东方财富网、联商网、前瞻网、亿欧网、雪球网、投融界、新浪财经、一点资讯、天天快报、UC大鱼号、商业新知、360图书馆等近52家媒体平台,精准瞄向产业相关读者,并与全国数百家媒体建立紧密连接。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