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做技术 PM 这么难?

伊郎 技术琐话 2019-04-21

什么样的PM(项目经理)是真正专业且优秀的?这是相对棘手的问题。因为PM们平时看上去更多的就是组织、沟通、协调,预定会议、组织聚餐、项目周报等杂活,但是这显然是片面的。


PM自己作为参与评审的其他角色,如何更深入、更客观的看待专业PM的能力及贡献呢?今天,我们邀请菜鸟资深技术专家伊郎,与大家分享他的观点。

 

项目管理是商业组织的常态,越是目标性强的组织越需要项目经理。从中高层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通过项目经理能打破部门墙,快速组织内部资源,是拿到管理者设定的阶段性结果最直接的方式。因为“项目”就是为交付一个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临时性努力。


每一个专业的PM都清楚,项目的目的就是为了“结束”。Kick Off一个项目的目的是为了Close这个项目,进入一个项目的目的是为了退出这个项目。所以PM一开始就是要深刻理解这个项目的目标,以及如何才算是完成了这个目标,以便“结束”和“退出”。这种以始为终的思考和做事方式,是组织在追求阶段性结果更要经常采用的手段。反过来讲,一些BU或部门在PM的任命机制和退出条件上在一开始就没有想清楚,以至于PM最终在述职的时候也无法说清楚到底为了什么结果负责?这更多是BU或部门负责人在目标指向性不足的体现。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PM对项目整体运作效率及结果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大量的调查及研究结果表明,大中型项目中有20%-30%的时间是用在了各种沟通中,在一些官僚化的组织,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40%。这里所说的沟通,包括各种计划、评审、讨论、汇报以及总结等。每一个环节的“有效组织、识别风险、解决冲突、达成共识、鼓舞士气”无一不依赖于PM的专业能力。


PM的个人能力在项目的运作效率和最终取得的结果上至关重要。我看到很多技术面试官对PM的综述就是“沟通协同能力强”,希望能横向地跟自己以及周边的技术Leader做比较,PM们承担了很多主管本应该承担的职责。且PM们Leader的是一个虚拟团队,这个虚拟团队中还通常有各种不同风格的“老板”,这比主管们带领一个实体团队来实现一个项目目标要更难。


PM专业的表现背后需要很多专项能力的积累。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有效组织、识别风险、解决冲突、达成共识、鼓舞士气”等,这背后需要很多专项能力的积累。



如“识别风险”,如果是方案风险,那这背后需要很强的“技术、业务理解力”,甚至是浸淫某个行业之后的经验判断;如果是组织风险,那这背后是对“干系人识别及管理”或“工作分解结构”的深入分析能力;再如“达成共识”,这个不是简单地劝大家各退一步:你出价10HC,他要加20HC,最终在15HC达成共识。这样看似是“共识”,其实可能是“共输”。而真正“达成共识”的背后需要PM善于利用“First Thinking Principe”,懂得理解问题背后的问题,应用强悍的谈判能力去取得的“多赢”。相对于双11、618等项目,更难的是内部组织变革或者有争议的项目,后者更能体现PM们的专项能力积累。

 

PM模式也带来一些运作弊端需要管理层补位的。如在一些大公司,大型项目在成本意识上是比较淡薄的。这些项目因为大老板的重视,反而对PM在组织资源方面的能力要求低了。也正是因为这类项目没有单独的成本估算,PM们为了项目最终“成功”,能多找到资源就多投入。


再譬如,关于项目过程和结果的运营,有各种海报、各种邮件的项目未必是真的大项目和好项目。这里需要作为管理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适当的补位。另外不得不说,PM最终所做的事情和能力在很多时候讲出来的、写出来的,好像谁都能做。其实有很多具体过程中的胶着,很难抽象到两三千个字去表述。就像公司内部很多人(几乎任何岗位都有)自我调侃说“转行去做PD,不行就做HRG”。其实无论是PD还是HRG都是非常需要专业能力的。当前的转岗乱象正是对这个岗位的专业能力,识别、把控不足。

 

最后想对PM们说,PM是强专业,也是强需求,有的是大家认识不足,需要我们共同去发出声音。我们一起努力。

 往期推荐:


技术琐话 





以分布式设计、架构、体系思想为基础,兼论研发相关的点点滴滴,不限于代码、质量体系和研发管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