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架构师必备逻辑思维

张凯江 技术琐话 2021-08-08

上次“技术琐话”刊发了张凯江老师的聊架构上篇《“构建”世界的能力-架构能力》,读者们反响强烈,特刊发下篇,以飨读者。

 4 

推理模式-架构师必备逻辑思维


    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潜意识或有意的运用大量的推理。推理就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任何推理都包括: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前提)和推出的新判断(结论)。推理的几种方式: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归因法。我们在工作、演讲、取舍、决策...时,无数次的应用了这些推理模式,但是我们可能当成常识来理解,反而忽略人类如何有此类能力。

     我们掌握了推理的原理,会优化我们推理的过程,更加“客观”的认识这个世界。甚至我们学的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推理前提的宽度(更多领域)和深度(更准确)。具体网上搜索了解,这里举例说明一下:

l类比推理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类比推理是两个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而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的还具有其他属性,由此推断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属性的推理。它不是一种证明,用于探索新思路、新发现的一种观点和手段。

1、鲁班类比带齿的草叶和蝗虫的牙齿,发明了锯;
2、人类仿照鱼类的外观和它们在水中沉浮的原理,发明了潜水艇;
3、设计模式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建筑设计大师Alexander的《建筑的永恒方法》一书,尽管Alexander的著作是针对建筑领域的,但他的观点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的工程设计领域,其中也包括软件设计领域。在《建筑的永恒方法》一书中,Alexander是这样描述模式的:模式是一条由三个部分组成的通用规则:它表示了一个特定环境、一类问题和一个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每一个模式描述了一个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解决方案的核心设计。

l归纳、总结法,看啊看的就找到规律了:

1、每天开车回家,发现连续好几个周五晚上,回家时间比平时晚半小时。
2、总结个规律,发现周五晚上高峰期确实比平时堵。
3、倘若周五有赶飞机等急事,需要提前预备半小时时间。

4、如果周五赶飞机遇到下雨呢?
5、如果春节期间北京的周五呢?
... ...
    
     归纳推理又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着重你看到的是否足够多(样本足够多),你总结的规律能否拟合此类现象(样本的好坏),你想找的规律是否称之为规律(模型假设是否合适)。如果了解机器学习的原理,这些很好理解。 个人建议大数据时代,对数据sense要积极建立,不能像父辈或没文化人一样一样,看到几篇赞扬祖国文章就觉得祖国一片美好;看到几篇诋毁祖国文章,就觉得满眼都垃圾。(真心期望推荐系统更加智能一些)。针对架构师,见过或经历过很多案例,可以采用类比法,然后归纳总结推理。不能拿一年的经验工作十年;而是工作十年,至少积累十年的经验。这样才有可能爆发出、演绎出更多的经验,不担心技术更新、行业更新。

l演绎推理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

1、大前提:redis发布版本中自带了redis-benchmark性能测试工具,可以使用它计算qps。假如我使用50个并发连接,发出100000个请求,每个请求的数据为2kb,测试4核8G机器redis服务器性能,测试结果每秒44150.11个请求,既QPS4.4万。
2、小前提:现在有个场景,50并发,每个请求1.5kb左右,场景支持并发多少,需要配置什么型号机器。
3、结论:4核8G机器,可以支持4万并发。
    
    如上所示,演绎法需要积累或学习很多大前提,以及大前提需要满足的各项指标。当遇到问题时,能框进大前提里,结论很容易得出,并且通常是正确的。 
1、日常我们需要对mysql、es、mangodb、redis、消息队列、tomcat、nigix、netty、java、go等中间件或语言有相关的认识;当然也需要对常见的系统架构有这种规律性认识。比如:广告架构、搜索架构、推荐架构、交易架构、秒杀架构、log架构、监控架构... ...有规律性认识。构建自己的大前提库。
2、当需要构建系统,比如秒杀功能场景时,能够快速确定当前小前提(应用场景)归属哪个或哪几个大前提
3、这样可以快速组合得到一些结论,做一些调整,作出响应。不能遇到新的业务需求,从头开始学习、实现。

l归因推理法:

    也叫溯因推理,是寻找最佳解释的过程。
    架构师在排查系统问题、性能瓶颈是常用,需要配合测试、日志等手段一起使用。也是俗称的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溯因方法解决系统的问题,是在丰富的知识矩阵基础上展开的。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广告点击率的预测、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系统,通过归因设计出更加有效率的反馈系统,不断地优化算法、调整特征数据。随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发展,很多不能解释的系统出现,只能通过事后数据验证来判别优劣,构成一个更大的溯因循环链(这也是现代产品必备的基本要素)。


    总之,从业者需要把自己的经历、见到的案例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遇到问题是,选择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形成对“世界”的认知体系,穷尽终生也学不玩的知识,也会有学不完的困惑。

    注:把对架构过程中常见关键术语解释一下,便于我们面对新技术时,能够迅速掌握个大概。

1、设计模式:类似问题较为通用标准的解决方式,前人把遇到的细颗粒度问题分门别类阐述,形成的标准解决方案
2、架构:跟设计模式有点类似,视角更高、解决的问题更宏观一些。
3、组件:组件作为构造软件的“零部件”。供应用开发人员在构造应用系统时选用。
4、框架:框架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存在的,但只能解决通用部分,留些口子让使用者完成。诸如模板框架、缓存框架、MVC框架、ORMapping等,框架不能直接使用,需要二次开发。比如:spark、flink框架预留了很多接口或钩子,需要应用开发人员在算子基础上,定制自己的应用,而流计算、批计算归类为设计模式或架构。需要开发人员干的事情少而简单的框架就是优秀的框架,如springboot。
5、平台:平台的概念类似框架,但又结合的架构的考虑,它是更高层面上的“框架”,准确说是一种应用。这里跟技术本身关系不是太大,是应用级别。
6、中台:如果几百个字说不清楚这个概念,那么就不是技术圈的概念。个人觉得不应该由技术从业者解释,越解释越乱的感觉。
7、中间件:从更高的层次看,类似于组件。是解决某类问题,可独立运行的应用。如:解决各类存储问题的数据库中间件,解决消息传递问题的消息中渐渐,解决web服务的中间件框架(tomcat其实也算框架)。
8、工具:个人框架、架构、中间件都带有工具的属性。造成it从业者被工具困扰太久太久,以至于对一些底层逻辑理解偏差,太专注工具的使用,而对工具形成的初衷不了解。而工具、轮子也是从业者喜好之处,形成死循环。




 5 

锤子VS钉子---寻找大锤子VS制造大锤子



    孔子在论语中说到”君子不器”,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身份、技能、做事方法等固化,甚至我们有必要刻意的摆脱自己头上固有的标签。假如我们把经历的眼见的现象案例称之为经验,归纳后变为规律,基于规律我们制造的、用顺手的工具称之为“器”。显而易见,“器”能解决的问题是规律能覆盖的现象,但是规律也可能有不适用的时候。
    我们不能像圣人一样留下永恒的“道”,只能不断的发明轮子、工具,期望留下一些痕迹。按照心理学来讲,人们总想证明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说不服别人,就制作出一个工具来证实能够提升多少效率。这个事情没有任何问题,只是这类东西太多了,造成两个不好影响:第一、太多了,选择困难。第二、太好用,成了工具的奴隶。
    有人说过,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钉子。还有一位说过,如果你有一个钉子,就会满大街找锤子!这两个现象在我们工作中每天都会上演。

手里有锤心中无锤不要见人就锤,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要被工具禁锢。by 知乎。
1、使用工具要懂工具的魂,而不要做工具作恶的傀儡。
2、用好工具,学会甄别工具、创造工具。不过在我看了,能创造工具的人真的很少,基本工具都是提炼、孵化出来的。

    关于道、术、器网上论述很多,可以自行搜索。这里把工具概念放大一下,把这个问题泛化。从不同层面看,语言层面、中间件层面、存储层面、开发框架层面、行业层面等难道不都是一种工具吗?PC技术、web技术、移动技术、ai技术不是都是一种实现“平行世界”的工具吗?新的思维方式、能力不是提升效率的工具?面临新技术(工具)我们怎么处理?我们不用太强调道、术、器,而强调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到底我们应该把时间花费到哪里?我引用三本书的内容,读者可以自己搜索学习。

l跟着高人“足迹”

    我们不一定能跟高人共事,但是跟着他的足迹应该是有可能的。如果能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能感知到价值更好。

    李善友老师有本《第二曲线创新》很不错,里面提到“单一要素最大化”,聚焦第一曲线的一个要素,把它放大为第二曲线的全部。我们发现商业创新太难,但是我们可以跟着政策、高人或企业的发力点,布局自己的未来。新的商业创新背后一定会用到新的技术、工具、思路、能力。比如:移动互联网在10年左右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移动技术肯定会蓬勃发展,如果我们能10年左右学习智能手机相关技术、工具,肯定能个人利益最大化;入局这个产业生态,也会分得一杯羹。
    
    当然例如共享单车、p2p、区块链,入局后失败惨重。 如何甄别这些呢?作为个人,对新的技术、模式一定要投入时间学习。作为创业者我们一定要对成熟生态做储备工作。例如:2年前抖音号获得粉丝的难度比现在容易多了,竞争压力小多了。
    背后也可以用笨鸟先飞的思路来理解,如果平时可以训练写一手漂亮的文字或平时积极主动的分享,在这波知识付费势头下,肯定会有一番作为。

l该学什么,别贪多

    推荐我校友张萌美女《人生效率手册》中七个人物法。大致思路是写出自己想成为的或作为榜样的七个、层次不同的、职业目标人物;列出每个人在架构方面(当然其它也可以)的三项能力;按照聚合排序,选出三项能力或本领;然后死磕这些能力或本领。比如:我当初筛选技术方向时,明确未来几年,自己要向商业化广告、大数据、ai这几个方向学习。

    书中描述很详细,这里不累述。有明确目标了,不仅仅让自己有个灯塔,最重要的是你取舍拒绝将会很简单。时间管理将会很简单,抗诱惑能力也会加强。往往我们不是不知道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决策不了

l 新时代的学习方法

古典老师有本书《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也很不错,里面提到联机学习的方法。移动互联网创造的了太多的信息、概念,人与人之前连接更多、更复杂。作为从业者,如何利用呢?联机学习可以称得上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学习方式,值得拥有。

   我们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学习后,投入产出比较低,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学会功利式学习,多读书、多总结、多分享,倒逼有价值的输入。

    注:这三本书真心推荐。




 6 

非功能性需求--静态知识容易体系化



    对于架构师来说,静态知识体系是通用的。业务知识没个几年打磨,很难体系化。就算静态知识来说,很多思想、思路都是从其它行业、现实中抽象而来的。
    任何行业的领航者,源源不断的思考源泉来自哪里呢?除了领域内深厚功底外,在现实世界中的经历,对生活的感悟是灵感的源头!毕竟任何技术都是解决生活的遇到的问题,灵感也是来源于生活。近年来自己突然想通一个事情,世上很多钻牛角尖,有一种是见得太少。下面举例把架构中用到一些技术跟现实中对照梳理一下(例子有些牵强,只为回顾技术点。ps写了半天没点技术相关内容也不好):
  
    弹性扩容、微服务、注册发现、微服务架构:


疫情期间,全国医疗团队支援湖北。北京派出136人(多名医生、多名护士),支援武汉协和医院。协和医院把136名医务人员注册备案后,安排到相关科室,由医院统一协调安排工作。提升医院医治病人的能力。这里医院相当于微服务体系。其它医院也接受援助,不同医院管理规则肯定有差别(微服务架构有多少实现方式),但整体效果差别不大。另外,如果把医院当成服务个体来看,火神山、雷神山也相当于快速扩容的案例。


    阻塞、熔断、限流、降级、涟漪:


全国各地排医疗队到武汉前,处理不过来的病人呢?  阻塞:排队在某处引起体系奔溃,人心惶惶!限流:有选择的接受病人!降级:简单处理一下或不接受非疫情病人,让病人回家隔离!熔断处理:接收到一定阶段后,不在接受新病人!涟漪处理:救护车在院前做一部分处理,防止带到医院上游造成压力!


    隔离、关键链路:


隔离:武汉封城,防止问题扩散!关键链路,无论如何食物链路必须通畅。


    API网关、路由:


外交部新闻发言官,发布官方信息后,各个媒体才能得到分发处理。


    鉴权\注册\权限:


全国统一的身份证号;信用出问题后,坐飞机被限制。


    分层:


早些年贷款买过房的人知道需要走多少流程就知道了,职责不同,层层审批,一排排红章。这里可以想想纵向横向分层的场景。


    负载均衡:


前段时间境外新冠输入严重,北京机场压力过大。统一协调后,按照规则不同航班分发到天津、太原等地,降低首都机场压力。


    削峰:


98年洪水,宜昌站的最大洪峰流量是6.36万m³/s。而10年7月三峡水库的入库流量也达到了将近7万m³/s,如果这个流量再次通过荆州河段,洪水的威力绝对不亚于98年的洪水,然而三峡工程凭借其巨大的拦洪能力,硬是将7万m³/s的洪峰(入库流量)削减到4万m³/s(下泄流量),几天之内将大约70亿立方米的洪水拦在水库(消息队列)之中。


    统一配置中心:


每个银行的存款利率都不一样,通常各大银行的存款利率都是在央行的基准利率上,进行浮动得出的。央行自己调整后,各大银行自行更新自己利率。


    框架:见上文。
    同步、异步,阻塞、非阻塞:


同步阻塞:小时候妈妈给宝宝喂饭,妈妈喂完后才去刷锅刷碗。同步非阻塞:宝宝长大点能自己吃了不用喂了,妈妈看着宝宝吃,确认吃完后才去刷锅刷碗(爱心泛滥&独立培养)。异步非阻塞回调:孩子更加懂事了,妈妈做好饭给儿子(立马干别的事),儿子边玩手机游戏边吃饭,妈妈去看电视,儿子吃饭后,告诉妈妈,我吃完了,妈妈再去刷锅刷碗。


远程调用、超时、重试、幂等、队列等:


高中同桌男女谈恋爱,自习时候小声相互表达爱意。高考考入不同城市大学,只能通过书信(远程调用)表达相思。本来约好一周一封来回信,某周末,男孩没有收到女孩回信(超时)。男孩又写了一封信邮寄(重试),由于邮局原因,积压好多信件(队列),女孩没有收到男孩来信也没法回信(突然故障),邮局恢复后后突然收到好几封信,回了一封信(类似幂等处理)。


    通知:


村口大喇叭播报,疫情期间所有人不得外出。成年人无法去劳作,学生无法上去,幼童无法出去游戏,不同角色人得到通知,表现及造成影响不同。


    选举:


英蒂利海上大帝国选举领袖,采用自荐提名式,最终获得票数大于一半获选,否则一直选下去。某次发生大风暴,隔离了领袖所在小岛,没办法,其它岛屿选择出了新的领袖。


    交易: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让村长当个担保人,先把钱给村长;


    广告竞价:


线下拍卖机制的参考和不断优化,最终形成的GSP广义第二价格拍卖这种易于操作、均衡各方利益的竞价方式。


    前后端分离: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其实从纵向分层、微服务来看,核心问题是,中心避免不了?中心控制放到哪里?如何去中心化?


    日志、监控:


“飞机黑匣子”是俗名。它的真名很普通:“飞行数据记录仪(FDR)”。它是一种将飞机飞行的情况储存下来的仪器,当“不幸”发生以后需要了解飞行情况时,可以通过一些设备把它们播放出来。14年,马航出事后,对航空器实时位置跟踪提出事件触发和定时执行的思路。包括预警等设置。


    全链路跟踪:


举个业务系统例子,强调无侵入性、低成本、与业务(品类)无关的通用实现。“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是一个能够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让消费者了解符合卫生安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的信息管理系统。


    服务部署、docker、k8s:


集装箱、火车皮运力调度调度真是伟大的发明。把繁荣的车船码头变为历史,间接的促进了货品尺寸标准化。


    流计算:


了解一下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如果某个节点出现问题,将出现“系统故障”。


    批处理计算:


小区凌晨垃圾调度车把垃圾桶中垃圾调度到郊区垃圾场,垃圾场定时启动相关流程,批量处理这些垃圾。(从时间间隔长短来看,批流、实时离线是个相对的概念)


    存储距离、存储格式:


老家山西产煤,小时候经常看到火车、汽车运煤出省,比如到天津港口;也有把煤加工成焦炭运输出省,到港口货船;也会本地发电运电到全国直接使用。如果从物质永恒不变角度来看,自然界(人类)需要哪种形式的物质,需要转化、存储、使用。


    数据不一致、cap:


疫情期间,政策一天一个样。工作需要拜访其它公司,进写字楼有的只要扫码、有的需要登记、有的直接不让进... ...。我们抛开政策理解的因素,各个执行点对政策的接收时差肯定有区别。


    冗余:


飞机通常会有多个发动机;汽车都会有备用轮胎;也有类汽车轮胎直接装到车上,当重量达到某个阈值时,可以直接接触地面承重。
    ... ...


    注:架构师的抽象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实现方案;产品经理的抽象是为了更好的发现需求点,设计优秀的产品解决方案满足需求。




 7 

功能性需求的难点-多元化思维

    


    有很多产品经理方面的书籍对功能性需求的管理有详细的描述。需求管理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试着思考,为什么系统要考虑可扩展性?为什么产品和技术要掐架?为什么要上各种中台?究其原因,是我们对需求的把控能力、或对需求变更的把控能力较差造成的。或者说,需求随着用户群体效应、时间变化会发生质变,在每个时空用户三维坐标系内都是不同的。
    我们不知道谁发现了水,但是肯定不是鱼。后验就是必须体验后才知道的,例如这杯水热不热。“需求”在一系列干系人面前,是个特殊的要素。可以明确的是,谁也无法真正的掌握它,只能通过事后的反应、数据等点点滴滴来验证当初的决策事是否正确。现代软件产品对这种后验的支持,必须很到位才能有竞争力。
    面对不确定问题时,最好的解决思路不是试图找到解决办法,而是提升对问题变化的敏感度。创业也好、研发新产品也好,都是如此,当然构建世界也是如此。多元化思维值得期望成功的人们拥有。
    成大事者,一定要有从全局观察、大处着眼的气度与能力,绝不能拘于小范围或局部;扩展多元化思维,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动力与方向。人的大脑是多元化的,多元化思维是多元化大脑的最佳思维方式。然而,过去我们所受的教育,使我们习惯于“直线式的思考”。其实这并不是一种好的思维方法,相比、较而发散性的多元化思维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要迅速和有效得多。

    这里推荐《穷查理宝典》这本书。

注:我们一定要把架构提升到一定高度,而不是简单执行层面。我们的偶像应该是邓小平爷爷,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8 

结语



    回到文章开头。复杂事情往简单了去想,是拆解,是切割。确定边界后,找到某个点突破,就像一剑破万法;而将简单事情往复杂了去想,是缝补,是搭建。形成面面俱到的规矩、规划、指导方案,规矩内任何组织都逃不出框架,就像是打造自成规则的小天地。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欢迎留言!



名句摘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就是指没有直接给予物质,而是教以方法或某种信念。


如申请加入技术琐话读者2群,请在公众号回复关键词:读者群

作者介绍 :

张凯江:专注IT行业15年+。曾任科技上市公司技术总监,多年政府toB行业经验,

2014年投身互联网行业创业。现从事工作为OTT\IPTV提供内容变现商业化产品、视频运营解决方案。爱读书、爱思考,喜欢打篮球、遛狗。公号:体制化思维。

 往期推荐:

— END —

技术琐话 




以分布式设计、架构、体系思想为基础,兼论研发相关的点点滴滴,不限于代码、质量体系和研发管理。

 

觉得有启发,点个“在看”,转给朋友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