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便利蜂创业团队激情的日子

技术琐话 2021-08-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樱园的玻尔兹曼机 Author 樱园的玻尔兹曼机

转自——樱园的玻尔兹曼机

一、    回炉夜话


17年8月底的时候,Y先生组织了一次回炉夜话。当时来的全是各条线上带团队的生力军,因为当时整个公司氛围有些偏离了轨道,Y先生也察觉到了。做了一次坦诚的沟通,但这次沟通是比较失败的。失败的结果就是有核心成员走了。话说回来,做技术管理真的很难的,因为你下面的人都是有核心技术能力的,如果你给不了大家一个前程,他们就会用脚投票离开你。
Y先生在会上主要回复一些核心关切的问题。我还记得几个比较尖锐的问题:第一个是,便利蜂的便利店跟711有什么本质区别,或者说有什么提效的核心竞争力?第二个就是组织结构了。有人说3月入职到现在,自己的leader下面挂了100多人,全乱套了。
Y先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复是:我们有APP,我们可以8个月再造一个ERP系统,我们有互联网基因,当然,他也说了我们在尝试AI提效。第二问题Y先生的答案是:我们要组建一个弹性组织结构,层级清楚的组织结构是比较容易和成熟的,我们要尝试构建一个没有“领导”的企业文化,每个人的收入跟产出挂钩,但跟组织结构上的职位相关性不大,要达到组织结构可以灵活调整。
会后,大家的评价是,第一个问题没有切中要害,第二个回答看似正确,但根本没有执行,一个人下挂一两百人他自己数都数不过来,长时间没有调整结果导致的是组织结构混乱,影响了信息的传达。
 

二、便利蜂工作的苦与乐

 
       17年在便利蜂工作真的是非常辛苦了。技术上从0-1搭建系统比较难就不说了。就说办公环境吧。搬了5次家,而且腾挪空间距离很大,租房子都不好租。一开始是在三元桥旁边的平安大厦,然后搬到太阳宫的冠城大厦,随后搬到了中关村的海龙大厦,那个破房子没有窗户没有阳光的,办公室窗户外是一堵厚实的墙,另一面有窗户对着的是一个小走廊而已;然后搬到更差的地方是中关村SOHO的地下室,这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呆久了就会缺氧,我感觉我的鼻子呼吸不畅就是在这个地方搞坏的,因为地下室人多缺氧,而且办公的地方是一个个的小隔间,4个人一个小屋子,更加不通气。
       在中关村SOHO的时候还出了个插曲,有人住在之前老办公的地方三元桥附近,然后每天上班蹭公司的出行打车报销,结果被开除了。
       接着,到了9月才搬到恒通商务园。这个地方呢?看起来有了稳定职场了,花园式办公楼,但便利蜂的B20 4-5层坐的人太多了,究竟有多挤呢,首先座位比较窄,我的GPU开发机放桌子下脚就没地方了,我就把GPU开发机放桌子旁边;其次呢,背对着坐着的两个人,椅子都靠在一起,中间是没法走人的。这个环境最大的一个缺点是:冬天由于有暖气,经常关着窗户,你如果从外面进职场,一个感觉就是上火车一样,就那种二氧化碳的味道。透不过气。
       创业艰难百战多,谁的青春不是一场修行呢。

    恒通商务园的夜景

       便利蜂最大的快乐是工作的充实感。首先idea是可以open表达的,你有想法都可以会上提出来大家讨论,靠谱就干,不靠谱就讲道理;其次就是实干,很多公司是会开完了就没有声音了,因为开会的都是头,等头有时间了再交给干活的理一遍项目的具体情况,然后再排期才有眉目。便利蜂不是这样的,来开会的全是干活的,上午开完会下午就写代码了。层级非常扁平。其次,汇报不需要PPT。有一次一个创始人跟我说想了解一下AI的进展,我说要不要给你写一个文档,他说不需要,我自己可以看技术博客。你给我简单讲一下就可以。
 

三、便利蜂为什么裁员 


     便利蜂考高数裁员曾经一度成为了一个热点新闻。我来说说便利蜂为啥裁员吧。
     便利蜂初期系统从0-1建设的时候,招人是不设HC限制的。上一节讲我们搬了5次职场,因为一会儿就坐不下那么多人了。每个周一报道日高峰的时候,都是呼啦啦数十人入职,资本的力量真的是很强大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不清楚,但你有钱想招人确实不难。
    便利蜂一开始的时候要换人家万达的ERP系统(那个公司好像叫海鼎,后来被万达收购了)。开了1000多个编码单元,JAVA工程师一窝蜂就上来了,很快就把ERP系统给端了,活干完了,便利店不是互联网,没那么大的高并发,当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程序员了。
     业务运营也是这样,一开始开一些体验店试验店的时候,怎么个打法还不太清楚,需要很多人尝试玩玩,等业务模式摸成熟了。开店就是一键操作,自然也不需要那么多运营干预了。
 


四、我在便利蜂的故事

 
       我刚入职的时候,是汇报给算法总监的,虽然也带个小团队。后来呢,转成了汇报给大数据团队负责人,随着工作的推进,中秋节的时候CTO打电话跟我说以后有什么事都汇报给他,然后我团队的工作就汇报给了CTO。随后,在排面自动识别项目中PK掉了一个外部厂商的技术方案后,创始人很满意,决定要搞一个BU,招百八十人搞AI,我们的工作又开始汇报给创始人了。不过这个阶段持续的很短。
     在便利蜂主要做了两个产品,一个进店人脸识别做会员系统,一个当初叫做鹰眼系统,其实就是排面自动识别系统,其实就是一个类似拍拍赚的工具,拍一张图识别里面商品的陈列,然后跟棚格图比对看哪里摆放的不正确。这个系统其实是有价值的。一开始公司决定跟外部厂商合作,但也愿意我们团队试试看,结果我们的DEMO做成功了,我自己觉得没什么。但外面的传言还是很多的,当时金沙江创投的人都跟我说知道了这个事情。
       在便利蜂工作的岁月了,我能明显感觉自己在风口上,在往上走。随便说一个事情,就是每个周末都会有人找我聚聚聊聊,形形色色的人,各种背景都有,我也由此接触到了很多大佬。一些有格局的信息输入就变多了很多,甚至有一种自己是智能零售的领路人的感觉。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团队的人去便利店拍摄一些商品识别的视频,就会有人过来打探机密,询问你们的智能零售准备如何做。



       在无人零售、智能零售、智能无人售货机、门店会员系统、排面自动识别燃烧的日子里,由于一些事情,我决定要离开便利蜂的时候,D大佬跟我认真聊了一次,他说冠奇别走,每个人做的贡献我心里都有数,你来跟我干,做我的弟子,以后在集团发展什么问题都不会有,以后什么都会有的。我记得当初我们签期权协议的时候是5年或者上市,期权成熟,然后我好像是5-6万吧,后来D愿意给很多倍给我。当初我有些缘故没有配合,他给我了好几个月思考。最终还是没有在便利蜂好好干下去。但我觉得D是一个有格局的人,他很难受,但没有说半句批评,还是很尊重人才的。他是我接触过为数不多的有大格局的人,跟我创业时的投资人一样深深的折服了我。后来每次听到便利蜂倒闭、发展不顺的传言我都觉得不可能。因为有格局的人就像有自由的光辉一样。
       所谓格局,搜狐张朝阳没有起势的时候,担心的是董事会自己控不了局,董事会搞定后他就自诩为有钱有名第一人;联想柳传志喝酒发言的时候,讲的全是江湖义气,哪个企业家有难的时候,其他人是如何发声;而马老师,或者说华为任老,每次发声透出的都是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我觉得这或许是格局的三种境界吧。

       我走了以后,跟我的团队伙伴也走了。后来我们又聚了一次。大伙虽然学校背景一般,但都混的很不错的,有百度,有滴滴,有贝壳。我自己带过去的老同事还在便利蜂发展成了算法骨干。衷心祝愿大家都越来越好。祝愿便利蜂发展顺利!

       偶尔回想,感觉还是在便利蜂的时候最有梦想,那就是青春的沸腾。要是当初便利蜂成为了一个拼多多那样的公司就好了。然后现实生活就是这样,青春总是短暂而感伤,那些热血沸腾的渴望,渐渐的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我在便利蜂的AI实践,只是一个AI时代里的剪影。对AI时代,我犹豫过,从今不知道选医疗影像还是自动驾驶还是智能零售,也投入过,也彷徨过,最后写点文字记录一下这个时代。

往期推荐:


   ……

关注本公众号,欢迎订阅。 


技术琐话 


以分布式设计、架构、体系思想为基础,兼论研发相关的点点滴滴,不限于代码、质量体系和研发管理。本号由坐馆老司机技术团队维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