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大家所知,受到场馆升级和疫情的影响,博物馆不能很快开门营业。但是,本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的原则,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分享一个生活小妙招:1957年, 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今天的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附近发现一条巨大的马门溪龙化石,由四川省博物馆进行挖掘,仅化石就装了40箱。经过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等人研究,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标本存放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这只身长22米、背高3.5米的镇馆大宝贝,目前正处于被修复和装架的过程中:
当一副(比较完整的)恐龙骨架的化石运到博物馆以后,工作人员会先把各种化石修起来 →
再把小碎骨头拼起来 → 接着钢铁架架搭起来 → 最后全部骨头架起来……
如此如此,直到确定它是一只成熟的镇馆之宝,可以在室内展厅独自站好,刮风不摇、下雨不倒,闭馆以后也不会偷偷乱跑~…… 再拆掉,再装箱,再运到新馆,再立钢架,再搭起来,最后加上亿点点细节,这只合川马门溪龙骨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也就是古生物遗体本身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实体化石的形成有两种可能:一是在特殊条件下,古生物的原有实体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二是古生物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了明显石化作用,因而形成化石。
但不管怎样,原始的恐龙实体化石会 “长” 在陆相沉积地层里:
2021年10月18日在四川隆昌市发现的蜥脚类恐龙化石
因此,在将野外采集的化石运回来以后,就要把包裹在化石外的岩石和泥土彻底清除干净,恢复恐龙骨骼的本来面目。
这个过程要用到非常多的工具:锤子、凿子、空气压缩机、气动打磨笔……,师傅们先把化石周围大片的围岩去除,再慢慢剔除化石附近的薄层围岩,直到围岩全部清除干净,化石完整地被“抠”了出来。
骨架修复了那么久,长个猫也很正常吧
所以,为了博物馆的收视率能高一点,修复师傅们会尽量还原恐龙(骨架)原有的样子。
这个过程非常不宜人。
不夸张的说,装修现场什么样,修复化石的现场就长什么样。
在这样尘土飞扬、气味刺鼻的环境中,修复技师要根据翻模补全恐龙骨架缺失的部分,涂上胶水,填上石膏,进行固定至于翻模是怎么来的呢,那就要感谢以往的其他同类恐龙贡献的零部件当参考了对缺失较多的部分,我们既要参照本身已有的标本,又要参考与它亲缘关系最近的属、种的标本。比如,修复这只合川马门溪龙,可能就需要参考其他蜥脚类恐龙的“长法”。所以,每根骨头都有它该去的地方,也有它专属的编号。
出于清洁、保养和观赏的考虑,其中的一些骨头化石需要再刷一些涂料。这确实不是我心目中高冷又神秘的恐龙修复技师应该穿的工作服 但我们需要马门溪龙站起来,而且是每一根骨头都连接起来,紧密团结在主心骨周围的那种。
这一步需要用到的工具是电钻,根据不同尺寸的化石,配以不同尺寸的钻头。
但骨头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多了
师傅们把每一根颈椎背椎腰椎股骨胫骨趾骨都钻上孔,日复一日地完成这项繁琐的步骤,
…… 然后再迎来更繁琐的一步:
给每一根骨头眼儿里穿上铁丝
不同型号的骨头,会配上不同规格的铁丝(或钢钉/钢条),这就是俗话所说的 “恐龙骨头穿铁丝 —— 有粗有细”
穿上铁丝或者钢条的恐龙骨架,就可以开始造型了。它们会逐渐变成游客能看懂的样子:
众所周知,江湖上流传着一种说法:不会电焊的画家不是好的恐龙修复师。所以,在把巨大无比的马门溪龙一块一块一块一块搭起来之前,各位师傅要先给自己…… 和恐龙化石焊一个又高大又坚固的钢架:
不愧是背高3.5米的大宝贝
在保证每一个细小的关节(俗称细节)都不出错的情况下,恐龙化石修复团队才能用下面这堆宛若羊蝎子的恐龙零部件……在一亿五千多万年后,完美复原出最大蜥脚类恐龙的风采:
以上就是修复和搭建一只完整马门溪龙化石的教程啦 ~现在你已经对恐龙化石修复的基本原理有了一定了解,又拥有了恐龙修复师同款罩衣(?),那么,赶快把我们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修复一只属于自己的大恐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