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renwuchuanqi99 Intro 讲述近代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关注历史人物心灵成长,汇聚历史正能量。 论一个“官二代”的自我修养 文 / 嘉非 他是一个“官二代”,还是一个学霸; 他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 他生在乱世,投笔从戎,心忧天下; 他就是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的李鸿章。 1844年,李鸿章乡试中举,排名第48,这一年李鸿章才21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他这次是在顺天府参加考试,因为父亲在京工作,所以李鸿章有了进京指标,能在京参加考试。顺天是国家首都所在地,人才济济,21岁的李鸿章能在北京所在的顺天府考到第48名,说明李鸿章真的是才华横溢,实力非凡。 1845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这一次考试曾国藩是同考官,李鸿章虽然没有考中,但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曾国藩日后对李瀚章说:你的这位二弟少荃,乙未之际,我就知道他日后会成大事。乙未,指的就是1845年。后来李鸿章在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 1847年,24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二甲第13名,我们知道一甲3人,所以李鸿章在这次全国进士选拔考试中名列第16名,这个成绩也是相当好的。 李鸿章后来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翰林院编修是正七品。虽然只是七品小官,但是清代的汉族名相,绝大多数都是从这里起步。只要你表现优异,自然会得到皇帝的垂青,因为这里是储备大清高级后备干部的地方。 1852年,翰林院的考试中,李鸿章名列二等,成绩也非常优秀,这是一个翰林晋升的良好开始。他本来可以等待机会,毕业后进入中央要害部门,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辉煌,结果太平天国战争的爆发,打乱了这种理想的程序。 李鸿章这次考试还有个小故事。 他的房师是孙锵鸣,这一房今年只出了两个人,一个是李鸿章,另一个是沈葆桢。孙锵鸣很郁闷,去找自己的老师翁心存(翁同龢的父亲)诉说。翁心存说,你把这两个人带来我看下。结果上上下下打量了李鸿章之后说:此人以后功名当在我辈之上。然后看了沈葆桢后说:这将来也是个名臣呀。你这房考中的人虽少,但有了这两个,还有什么遗憾的。 果如翁心存所料,两人都成为洋务名臣、封疆大吏。可见翁心存看人是很准的。当时翁心存当然还不知道若干年后会因为自己的这个徒孙起草的一封奏折差点丢了性命。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虽然工作上原则性比较强,也不太爱巴结领导,但毕竟在京工作多年,现在看到儿子又这么出色,因此竭力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儿子铺路。入京后,李鸿章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 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就科举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 李鸿章同榜考中的有很多以后的名人,像张之万,就是张之洞的堂兄,后来做到大学士、军机大臣;还有沈桂芬,同治初年就做到了军机大臣。另外像沈葆桢、马新贻、何璟等人,都做到总督。还有郭嵩焘,近代著名的洋务家、外交家,成为他最要好的朋友。“同年”在当时是很重要的一种人际资源,因为之前大家都在地方上读书,认识的朋友的层次相对比较低,考中了举人,进士,开始结识全国范围内的优秀人才,且“同年”形成一个关系网,日后会互相照顾,彼此提携,因此这是很重要的一种人脉资源。 最重要的是,父亲为李鸿章搭建了和曾国藩的关系。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年,曾国藩理学修身,在京师有很好的口碑,李文安也颇为敬重自己的这位同学,因此让两个儿子李瀚章和李鸿章拜到曾国藩门下。 当时,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 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 李鸿章与曾国藩 曾国藩比李鸿章大了整整一轮,两个人都属羊。曾国藩既是李鸿章的长辈(父亲的同学),又是李鸿章的老师,加上李鸿章自己的学识与才华足以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因此后来曾对李的提拔不遗余力。 咸丰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当时李鸿章提到消息后很着急,就去找吕贤基。吕贤基(1803—1853),安徽旌德人,字羲音,号鹤田。道光进士。历任编修、监察御史等职。咸丰元年(1851),为工部左侍郎。次年,兼署刑部左侍郎。以太平天国声势日张,清朝统治动摇,疏请下诏求言。三年春,赴安徽督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后太平军克舒城,他投水而死。 李鸿章文采很好,他在做翰林院编修的时候,时常替吕贤基捉刀写文章。因此当李鸿章建议吕贤基赶紧请求朝廷发兵救自己的家乡时,吕贤基就说:那还是你来写,我负责呈给皇上。 一句话把李鸿章拉下了水,也改变了李鸿章的后半生。 因为吕贤基上书后,朝廷也一筹莫展,就下旨让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和太平天国作战。吕贤基也是书生,没有军事经验,接到朝廷旨意后和李鸿章说:都是你害了我,催促我上书朝廷,现在朝廷让我回乡办团练,我也害你一次吧,我已经和朝廷说了,你比较熟悉地方情况,让你和我一起回安徽。 就这样,李鸿章结束了翰林院编修的生活,开始奔赴前线,和老师曾国藩一样,书生从戎,投身到水深火热的前线去。李鸿章在安徽待了四年,这四年漂泊无定,危机四伏。 曾有当事人讲述了当年李鸿章的窘迫之状。一次李鸿章率军和太平军作战失利,被太平军追的到处乱跑,饥寒交迫,突然见到前面有一个村落,村子里的人逃避战火都跑光了,李鸿章来到一户农家,看到灶台上居然有吃的,就一只脚踩在锅台上,用手抓着饭就开始吃,一边吃一边喊手下人:赶紧吃,吃了跑!谁想到以后的李中堂还有这种惨象。 虽然李鸿章在四 年间从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干到正四品的道员,为以后成为封疆大吏奠定了基础,但他在这几年并不顺利,麻烦颇多,他最早跟随安徽帮办团练大臣吕贤基,但吕贤基不久以后兵败自杀。他又跟随安徽巡抚福济。福济是李鸿章的座师,对李鸿章倒是颇为器重,但并不懂军事,难以有所作为。 后来朝廷派钦差大臣胜保来安徽督办军务,胜保很无能,但是深得朝廷信任,一方面他是满人,一方面他在“辛酉政变”中站在慈禧一边,力主垂帘听政,属于政治上站队站的比较好的,“北援筹议”中要朝廷调鲍超北上的就是此人,想把悍将鲍超收入自己囊中,当然遭到曾国藩、胡林翼的强烈反对。此人专横跋扈,在安徽处处排挤李鸿章,甚至怀疑李鸿章和土匪有勾结,因此李鸿章处境非常艰难。 ——故事就是这样,故事就在这里—— 四年前的今天,2012年5月19日,被称为“绝版李鸿章”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冰先生逝世,今日“近代人物传奇”恰开始推出李鸿章系列,也算是对老艺术家的纪念。 王冰,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参加过多部舞台剧和影视剧演出,主攻舞台剧。曾在《走向共和》中饰演李鸿章、在电视剧《武则天》中扮演狄仁杰,《建国大业》中饰演张澜。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