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鸿章与他的“超能陆战队”

2016-05-21 嘉非 近代人物传奇

文 / 嘉非


引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这是早年李鸿章写下的一首豪情万丈的励志诗,可以看出他壮志凌云、抱负不凡。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他入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为了寻求一个大展宏图的平台,实现鸿鹄之志。 




图右为影视剧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里也并不是事事如意。这里有个小故事。


龃龉不合  才高运蹇多坎坷


有一天,幕府同僚在一起聊天,当谈起到底是湖南人还是安徽人更会打仗的问题时,左宗棠和彭玉麟都一致表示安徽虽也办些团练,但战绩远不能和湘军相比。身为安徽人又心高气傲的李鸿章不免感到一些尴尬,但看看四周又大多是湖南人,所以一直忍着没说话。

 

但是彭玉麟抓着这个话题不放,又因为他父亲曾经在安徽做过基层公务员,受过安徽人的气,不经意间流露出嘲讽,笑话安徽人。一向自视甚高的李鸿章哪能受得了这样的气,大怒。他开始列举曹操、朱元璋等人为安徽人辩护,还提到彭玉麟的父亲,并怒指出生在安徽并在那里生长十六年的彭玉麟不知恩义!彭玉麟是湘军猛将,脾气更是火爆,听了李鸿章的训斥勃然大怒,他直接走过去,一拳向着李鸿章打去。

 



前边我们讲过胡林翼苦心调和两位水师大将彭玉麟和杨岳斌的矛盾。其实彭玉麟还和曾国荃发生过激烈摩擦,可见此人是除了曾国藩谁也不放在眼里。李鸿章也不吃哑巴亏,立马还击。于是两人就厮打起来,都滚在地上,你一拳我一拳打得不可开交,大家赶紧上前将两人扯开,事情才没有闹大。

 

身居异乡,在他人处为幕僚,李鸿章难免有“寄人篱下”之感。况且李鸿章也只是在曾国藩幕府里做文案,敲敲边鼓,演个配角,这让志向远大、一直想做男一号的李鸿章感到相当郁闷,因此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时机另起炉灶,自立山头。不久以后机会来了



卧薪尝胆  时来运转担重任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失去最后一支劲旅。在太平军猛烈攻势下,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避到已经形同孤岛的上海。为了免遭灭顶之灾,在沪的士绅买办们一面筹备“中外会防局”,就是依赖西方雇佣军保护上海;另一方面又派出钱鼎铭等人为代表,前往安庆请曾国藩派援兵。

 

钱鼎铭先动之以情,每日泣涕哀求,说江南士绅们盼曾国藩如久旱之望云霓;继而晓之以理,说上海每月可筹巨饷六十万两,这对缺饷的湘军,不啻是一大诱惑;同时,钱鼎铭还利用其父亲钱宝琛是曾国藩和李文安同年的关系,走李鸿章的门路要他说动曾国藩。


曾国藩最初属意是派曾国荃领兵东援,曾国藩咸丰十一年十月写给曾国荃的一封信透露了内幕。在这封信中,曾国藩说,上海富甲天下,现在派人来求援,并且每个月给我们1万两银子的军费,用火轮送到九江。我的意思是让你统帅1万上海去,你专心防守上海。等多隆阿攻下庐州,鲍超攻下宁国后,两军夹攻南京,到时你再从上海进兵。

 


图右为影视剧中的李鸿章 


这是曾国藩的战略安排,派曾国荃去上海镇守。这个方案有三个好处:

第一,这样可以有源源不断的军饷,每月1万两银子的军费对曾国藩来讲是一大笔钱;

第二,曾国荃这个时候已经百炼成钢,成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完全可以担当大任;

第三,曾国荃是自己的弟弟,这个时候已经官至按察使,到上海后可以顺理成章晋升为江苏巡抚。

 

于公于私,这都是一个完美的方案。然而曾国荃不同意,为什么呢?他的表面借口是不愿接受江苏巡抚薛焕的指挥,实际上是因为他的志向更为远大,他想直捣黄龙,进逼南京,拿下头功,所以他不愿前往。

 

随后,曾国藩又函请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但陈以母亲年迈为由力辞此差事。最后曾国藩才转商于李鸿章。而此时的李鸿章正在苦苦寻找“单飞”的机会,听完自然喜出望外,并立马同意,于是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

 

李鸿章运气真是好,曾国荃和陈士杰都不愿率军东援上海,这就给了李鸿章一个崛起的良机,一个一展抱负的绝佳平台。

 

李鸿章建立淮军,有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又借助洋人的装备,军事上已有很大的建树。政治仕途上,刚好有人弹劾江苏巡抚薛焕,曾国藩又力荐李鸿章,李鸿章得以出任署理江苏巡抚,并很快就扶正,成为封疆大吏。所以是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成全了李鸿章。

 

李鸿章焉能不知,所以对曾国藩感恩戴德。当后来朝廷严令李鸿章增援曾国藩的时候,李鸿章为了报答曾氏兄弟,不愿分功,软磨硬抗,迟迟未赴前线,使得曾国藩独享拿下南京城的大功,曾氏兄弟对李鸿章也甚为感激。



招兵募勇  精兵勇将组淮军


咸丰十一年(1861年)湘军占领安庆后,李鸿章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且曾国藩这时力量有限,兵力不够用,因此让他去安徽招募兵勇。李鸿章曾在安徽征战四年,人脉很广,所以迅速组建了一支部队。 

 

同治元年(1862年)春节过后,淮军最早的部队树(张树声)、铭(刘铭传)、鼎(潘鼎新)、庆(吴长庆)四营(淮军四字营或四大营)即陆续开赴安庆集训。与此同时,李鸿章还命令三弟李鹤章回合肥故乡招募旧部团练,响应投军的有内亲李胜、张绍棠,昔年好友德模、王学懋,以及父亲李文安的旧部吴毓兰、吴毓芬等。

 


图右为影视剧中的李鸿章 


首批四营淮军抵达安庆后,曾国藩极为重视,亲自召见各营将领加以考察,并亲为订立营制营规。曾国藩担心新建的淮军兵力太单薄,还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其中整营拨归淮军的有好几营人马。其中,以桐城人程学启部“开”字两营作战最为凶悍,士卒多系安徽人(日后甲午战争中海军主帅丁汝昌当时即在该部)。这样,李鸿章初建的淮军,就有了13个营头的建制(每营正勇505人,长夫180人,共685人)。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曾国藩在李鸿章陪同下,检阅已到达安庆集结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随后,上海士绅花银18万两,雇英国商船7艘,将淮军约9000人分批由水陆运往上海。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三十日,李鸿章率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

 

半月之后,李鸿章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十月十二日实授,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



虹桥大战  一战成名显军威


淮军刚到上海的时候,都足登草鞋,身上穿着非常肥大的裤子,举止也很粗俗,经常寻衅滋事。西方人看到他们衣帽如此粗陋不禁窃笑,李鸿章很坦然的说:军贵能战,不要看穿的如何,等到打仗的时候你们就知道了,那时候再笑不迟。

 

当时太平军大举进攻上海,李鸿章率军阻拦。在虹桥这个地方3000人苦战三天,挡住了太平军10万人的部队。淮军一战成名,彻底改变了外国人的看法。

 

其实淮军战斗力强,除了采用湘军的训练、战术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李鸿章利用上海的财力大量添置新式武器,他的部队装备精良。李鸿章到上海后,看到洋枪洋炮犀利无比,远非清军的大刀长矛可比,所以李鸿章派人到西方采购最先进的武器。

 

武器的优劣在近代的战争上可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当时湘军虽然也有洋枪洋炮,但都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武器,淮军最先进的装备是开花大炮,震慑力非常强,所以常常以几千人对付太平军的几万人。

 


图左为影视剧中的李鸿章 


不久以后李鸿章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然是新式陆军,淮军在两年内由六千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平定太平天国与捻军,是李鸿章早期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亮点。李鸿章富有杰出的军事才华,他谋定后动、料事如神,早期军事行动几乎没有大的挫败。对付太平天国,两年就扫平了江苏,对付捻军,也只是用了一年的的时间便克成大功。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是一个将才,他能真诚对待部下,视若骨肉,因此将士乐于为其卖命。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与曾国藩的提携、扶持有关。打太平军的时候,曾国藩肃清了上游,曾国荃在南京,牵制了太平军的大部分主力,李鸿章在江苏得以从容布局;剿捻也是一样,战略方法还是曾老师的,并且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为李鸿章筹粮筹饷,李鸿章没有后顾之忧。


因此,湘淮代兴,曾李更替,可以说早在曾国藩预料之中。一方面,湘军到了后期,暮气沉沉,军风军纪也很差,曾国藩非常不满,有意要打造一种全新的部队。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意识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朝廷很忌惮他拥兵自重、功高震主,因此只有自剪羽翼,裁撤湘军。这无形中成就了李鸿章。


淮军原本是从湘军而来,建制、战术都是湘军的,然而李鸿章在“借师助剿”的过程中见识到洋枪洋炮的威力,不遗余力的学习洋人,建立了一支全新的部队,也是全国最精锐的一支武装。淮军很快就装备了洋枪洋炮,而且在和英国、法国人的协同作战中积累了很多经验。


而为了让这支武装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他大量用自己的老乡、亲信,这些人能力当然参差不齐,甲午一战,彻底毁掉了李鸿章苦心经营30年的这支部队。



曾国藩有句名言,“做大事以找替手为第一要义”,“替手”就是接班人。可见曾国藩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他给了李鸿章一个大的舞台,李鸿章同学也不负重托,乘势而起。他创建的淮军这支“超能陆战队”支撑了摇摇欲坠的大清江山。笃信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李鸿章也当之无愧坐上了大清帝国汉臣的第一把交椅。他又会如何演绎人生传奇呢?请收看下一讲“杀降风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