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renwuchuanqi99 Intro 讲述近代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关注历史人物心灵成长,汇聚历史正能量。 清代考院博物馆 文 / 嘉非 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天拉开大幕。然而,在封建时代,学子们每三年才有一次通过考试进阶的机会。他们要首先通过童试成为生员,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的考试,通常是在八月份,跟我们现代的高考相似。如果让你穿越回清朝,参加他们的高考,你能得几分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们的考题。 第一道大题: 汉儒说《易》,皆有师承,其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始于何人?李鼎祚之《集解》,分割《序卦》之文,以冠各卦;吴澄之《纂言》,杂取《系辞传》之语,谓为《文言》错简,不疑于乱经欤?《书》有今文、古文,而又有中文,其名何昉?《武成》错简,朱子与程子不同;《禹贡》九河,蔡传与朱子各异,其去取当何从?欧阳氏谓孔子删诗,或删其一章,或删其一句一字,能综举否?《毛诗》小序,流传最久,宋儒诋之者如朱子、郑樵、王质,尊之者如吕祖谦、范处义,说各不同,能分别言之否?《春秋》三传所载经文,如盟蔑、盟昧、尹氏、君氏之类,互有异同,可悉数诸?《左氏》于获麟之后,书及悼之四年;《公》、《穀》于襄二十一年书孔子生,皆非笔削之本经。诸如此类,能详言欤?《大戴礼记》存者四十篇,其与小戴同者何篇?小戴四十九篇,《隋志》谓小戴所定只有四十六篇,其三篇为何人所増?圣朝经学昌明,多士研习有素,盍以所业著于篇。 第二道大题: 陈寿《三国志》,苟、张比之迁、固,王通目为高简,是寿固良史才已。然寿本蜀人,何以《蜀志》反多缺略?《志》之名起于《汉书》,以纪天文、地理、礼乐、刑法诸典制。寿乃名全书为《志》,而并不作志,于例宜否?开济如武侯,而贬以“将略非其所长”,忠雅如蒋琬,而诋以“未尽治小之宜”,所论当否?寇蜀帝魏,寿为晋臣,统绪相承,尚为有因;司马光《资治通鉴》亦仍其说,岂别有见欤?习凿齿《汉晋春秋》欲以正统予蜀,刘知幾、章望之之论亦然;张栻《经世纪年》以先主继汉献而附魏、吴于后,萧常、郝经之续《后汉书》亦然,能详举其文欤?裴松之之注《三国志》,多于原书数倍,果有功于寿欤?后人又有《三国志辨误》一卷,于陈《志》、裴《注》皆加订正,亦有可釆欤?知人论世,尚论所资,多士潜心史学,将以备彤廷著作之才,其以稽于古者言之,毋臆! 第三道大题: 守令为亲民之官,有养则必有教。《汉书》载循吏六人,《后汉书》载循十二人,其能以兴学校、修庠序为仼者,凡几人?《旧唐书》循吏四十人,《新唐书》循吏十五人,其以增兴学舍著者,为何人?论者谓两汉循吏虽多,惟董仲舒相江都,有儒者气象,而《汉·循吏传》不载;韩愈令山阳,守潮州,皆著异绩,而《唐·循吏》不载,岂以二人皆大儒不可以吏目之欤?宋儒如周濂溪之在南安,程明道之在晋城,朱子之在南康,其所设施能举数诸?文翁以文学化蜀,其后高眹仿其治法,增设礼殿,绘古圣贤像于其中,王素、席益皆尝摹之为图,能详言诸?他如李膺、王商以修学为先,与夫吴资廉、范张咏、赵抃,皆卓然有治绩在蜀,能缕述诸?我皇上澄叙官方,大法小廉,多士生际昌期,当通经致用,将因言以觇所蕴焉。 乡试图 第四道大题: 文章家谈艺之作,始于《典论》。其后论列益繁。钟嵘《诗品》所分上、中、下三品,位置果悉当欤?三品之中,各系以小序,谓某人源出某人,其说不伤于武断欤?陶潜浑然元气,论者或称“陶、谢”,或称“陶、韦”,或称“陶、柳”,三人之诗果与潜相近否?韩愈称李杜文章,光焰万丈;而谓六朝众作,等于蝉噪。然李白平生低首谢脁,杜甫自云“颇学阴何”,岂六朝亦有不可废者欤?元、白齐名,论者谓元不逮白;苏、黄齐名,论者谓黄不逮苏,然欤?否欤?释皎然《诗式》之分为五格,张为之《主客图》,吕居仁之《江西宗派图》,果不易之论欤?他如司空图之《诗品》,严羽之《沧浪诗话》,欧阳修之《六一诗话》,李东阳之《怀麓堂诗话》,多有精言。多士含英咀华,根情,苗言,将和声以鸣国家之盛,有所心得,其备言之。 第五道大题: 书为六艺之一,钟、王而后,墨迹益繁,其传刻之多莫如《兰亭》,当以何本为最?二王并称,观《世说》所载,其父子间议论各有不同,何欤?虞、褚、欧、薛、唐称四家,颜、柳诸人,魄力益雄,论者谓唐人无不工书,能各举其得力之由欤?宋米芾著《海岳名言》,极诋欧、薛、颜、柳,又诋同时苏、黄诸人,而自诩其书为刷字,果确论欤?明杨慎《墨池琐录》于颜、米皆有不满,而独推赵子昂为得晋人之法;董其昌初颇诋赵,晚乃称功力之深,将赵书固二王之后劲欤?书家论断,有分为九品者,见于何书?又有神、妙、能三品之目,始于何人?刘次庄摹刻阁帖,各加释文于字旁,其先有创比例者,始于何人?孙过庭《书谱》,窦臮《述书赋》,朱长文《墨池编》,姜夔《续书谱》,诸所论列,足为考镜之资欤?圣世同文之化,光于曩古,临池执笔,多士童而习之,其条析以对。 背景资料 这是距今两百年前、嘉庆十五年(1810)四川省的乡试考题,相当于该年度四川高考试题。囿于交通、通讯不便,各省乡试卷由主考、副主考自命题,考完后封闭改卷,发榜后主考、副主考、同考官方可出贡院。 放榜场景 乡试是考举人的,一般乡试分三场进行,乡试题目都是由主考官自行拟定,分别在农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这三天正场日子散发。第一场考《四书》题,第二场考《五经》题,第三场考策五道。本文谈到的是第三场策论考试。 试题分析 第一道大题。经学方面。现在看起来较难,实际上在汉学极为昌盛的晚清,对于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的考生来说相对较易。难度系数三星级。 第二道大题。史学方面。陈寿《三国志》是一部断代史,陈寿是四川人,为何《蜀志》反而简略?《三国志》的体例是否有问题?陈寿论诸葛亮和蒋琬的部分是否合理?司马光《资治通鉴》沿袭了《三国志》的观点,这是为何?其他关于三国的史书有什么特点,如读过请发表高见。难度系数四星级。 第三道大题。史学方面。《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中所记载的循吏(清官)有几十位,这其中哪些人重视文教工作?没读过这两部史书的真是抓耳挠腮、汗如雨下。而汉代的董仲舒和唐代的韩愈都政绩卓著,为何没有进入《循吏传》?宋代大儒周敦颐、程颢和朱熹在地方上有哪些作为?其他的一些名儒在文教上的贡献能否一一列举?难度系数四星级。 科举场景 第四道大题。文学方面。钟嵘的《诗品》所分“上、中、下”三品是否妥当?陶渊明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风格是否接近?如何评价六朝诗学?元稹、白居易并称,苏轼、黄庭坚齐名,究竟两人相比如何?释皎然《诗式》、张为《主客图》、吕居仁《江西宗派图》的说法是否允当?司空图《诗品》、严羽《沧浪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这些诗学名作假如读过的话也请发表下高见。这个题出得极为刁钻,在普遍重制义之文而相对轻视文学的时代有相当大的难度。难度系数五星级。 第五道大题。书法方面。《兰亭序》的哪个版本最好?二王父子并称,但是据《世说新语》所载,父子间观点不同,这是为何?唐代这些著名书法家的特点何在?米芾对其他诸位名家的排斥是否允当?杨慎、董其昌的观点有偏颇之处吗?其他各家论断是否有可取之处?这种题目在重视书法的晚清不算难度太大。难度系数三星级。 乡试实录 整体评价。这套试卷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只靠死记硬背是难以应答如流的,对于平日广取博览、基本功扎实的考生来说相对容易些。可见考官是为了考察学生平日的素养,通经致用的导向相当明显。整体难度系数为四星级。为数十年高考试卷中难度最大的一份。 许多考生当场懵圈:这题也太损了吧?和平时做的大练习截然不同。大练习以命题作文为主,大多是摘取四书五经中的几句话让敷衍成篇,而这张试卷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哲学、史学、政治、文学、书法等各个层面,一般人难以应对。有几个考生当场口吐白沫,还有几个想找点小抄看看,结果马上被监考发现,押了出去。剩下的秀才们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 出了考场,咬牙切齿的学子们对出题人员进行了人肉搜索,什么样的人才会出如此刁钻的考题呢? 清代贡院 人肉搜索结果大致如下:负责出卷的副主考陶澍,乾隆四十三年(1778)十一月,出生于湖南长沙府安化县。父亲陶必铨。陶澍自幼家境贫寒,两岁时,安化饥荒,陶家以野菜稀粥度日。七岁时,随父至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父亲喜欢读书,陶澍也终生喜爱典籍。陶澍十岁的时候,家中经济极度困难。连年灾荒,数日断炊,采野菜度日,其父依然吟诵不辍。可见陶父是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条件如此艰苦居然还坚持读书。父亲乐观的情绪影响到了陶澍,陶澍一生也手不释卷。父亲爱饮酒,陶澍的酒量也超大,要是在今天,就是个江湖知名的“三斤哥”,接触过他的魏源写到:“公虬髯屹立,尊严若神,饮酒数斗不乱。”古时的酒度数没有现在高,但是能做到“数斗不乱”的估计也不多,堪比《水浒传》里的武松。 嘉庆七年(1802),陶澍参加会试,这届正主考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因一字之差,陶澍与榜眼失之交臂。嘉庆十年(1805),散馆(翰林院毕业考试)授编修,正式走上仕途。之后父亲去世,他回乡丁忧,三年后复出。本次(嘉庆十五年,1810)出任四川乡试副主考,时年33岁。30多岁出任地方主考,可谓春风得意。 嘉庆十五年(1810),33岁的翰林院编修陶澍出任庚午科四川乡试副考官,也就是四川高考的副主考,负责出题工作。正主考是史评。当时各省试卷难易程度不一,不过并不存在太大的区域差别,北京和河南、上海和四川差别并不大。因为如果你的卷子出的水平太差了,发榜后要遭全省乃至全国读书人的唾骂。 那陶澍这份卷子社会反响如何呢?据他本人的描述,根据公布的优秀试卷,最初的反应是全省哗然,认为十几年没有见过这样“奇葩”的卷子了。等传到京城,则又引起朝野热议,认为这份卷子的水平只有广西的勉强可以相提并论。可见陶澍还是蛮得意的。 清代科举试卷 陶澍之所以出这样的试题,是想改变浮夸的文风,旨在以经术救世。面对如此具有挑战性的试卷,多数学子的表现煞是窘迫。不过“高手在民间”绝对是至理名言,陶澍和其他考官经过多天的阅卷工作,也发现了一批通经的高人。更让人振奋的是,有一家姓淡的居然考上了三个,这该是个多么了不得的家族啊!   出题人陶澍成为近代史上著名的经世名臣,曾在进京述职时受到道光14次召见,御笔题写“印心石屋”的匾额赐予他,这是清代臣子的莫大殊荣。皇帝为大臣题写匾额、斋名的,康熙朝有过一些。乾隆帝为刘墉(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原型)题过“清爱堂”和“天香深处”的匾额,之后数十年再没出现过。从这份试卷看,一代名臣陶澍处处留心人才,力图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来引导考生用心读书、通经致用、治国安邦,从而转变士风和世风,可见其非凡眼光和远见卓识。 这就是清代“高考”试卷实录,亲爱的朋友,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呢? ——故事就在这里,故事就是这样—— 本期编辑:不能吃的绣球 小可爱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