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师行】洪葵:杏林春暖,润物无声
编者按
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为弘扬先进典型、树立良好师风,凝聚发展磅礴力量,本网结合2021“十大优秀研究生导师”结果,特推出导师专访系列宣传,集中展现我校教师“爱党报国、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精神风貌,鼓励广大教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这一期带大家走进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授洪葵!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仅与洪葵隔空对话,我们就感受到了其严谨的态度、宽宏的气度、真挚的温度。
“对我来说,最高的评价是‘好’——在病人眼里,做一位好医生。在学生眼里,做一位好老师。在科研工作中,做一位好的研究者——这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洪葵医教研34载,个人荣誉无数。她主持的研究成果先后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创新团队)奖”“中国心律学杰出贡献奖”“江西省首届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所带领团队先后获“教育部创新团队”、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西省教育厅创新团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始至终,洪葵都怀揣着最真挚的热情,如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现牛津大学交换生陈琛所称赞的一般——“洪老师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热爱,保持着对高精学术和真理的追求,保持着医者和科研人员的淡然风范,践行着一个大医的精诚胸怀!”
春雨润物,诲人不倦
2006年,洪葵归国回到母校,由此开始了她十六年的教师生涯。长年的教学经历对于洪葵来说,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
起初,她十分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面对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学生,洪葵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而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她发现出众的学生必须拥有综合能力。因为洪葵深知为医不易,做仁医更不易。所以,在学生日常的能力培养之外,洪葵还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将医学情怀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她认为德才兼备中的“德”非常重要,她希望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对于硕士和博士,洪葵采取了不同的培养模式。硕士从本科生进入硕士时期,科研方法有所欠缺,他们需要掌握的是科研思维、科研方法,这可视做“师父领进门”阶段。博士培养则倾向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思维博弈,此为“修行在个人”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洪葵的教学重点,因为科研能够锻炼一个人的思维,使思维缜密、思想开阔,从此养成习惯、不碰红线。可以说,洪葵给予每个学生的是一把“梯子”,让他们能够更快捷地向上攀登,但能攀登多快、多高,则取决于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不仅能够更好发挥出孩子的领悟力,也能让所有孩子保持努力。”洪葵认真说道。
永保热忱,奔赴理想
洪葵从未缓下科研工作的步伐,永远保持热忱。当被问及相关研究时,洪葵就会兴奋地分享自己所热爱的心律失常研究。“心律失常是心血管领域最大、最难的一个疾病,尽管很难,但是研究就像小孩子玩游戏似的,一关接着一关闯,入门后谁也不想转行其他专业领域。”考虑到我们都是业外人士,洪葵便用最通俗的语言为我们介绍她目前的研究方向——恶性心律失常。为何会引起心脏猝死,为何家族中频繁出现病例,为何只有男性会患上该疾病......一个又一个奇妙的问题纷纷出现在洪葵的研究领域中,像是重力般吸引着她从不停下探索的步伐。
“同时做到疾病的干预和预防,是我们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两个特点。”据洪葵介绍,每个人的一生必然会发生心律失常,当下的研究重点就是如何防止因心律失常导致的死亡。不少家族呈现遗传倾向,预防患者猝死并培养相对健康的下一代是目前团队的主要方向。除此外,不少具有心脏疼痛症状的焦虑症、抑郁症患者也在洪葵的治疗范围内。这类患者并无心脏猝死倾向,但让他们明白情绪影响心脏健康,帮助其克服自身不良情绪也囊括在心律失常预防工作中。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洪葵专攻的心律失常研究现已取得了显著成果。2018年,洪葵团队在心血管界知名杂志上成功发表有关恶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文章。与此同时,她开创的分子遗传诊断实验室已逐渐走上正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领域中。“我们研究心脏猝死相关遗传的团队是教育部的创新团队,在国内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个人,我在全国学会是专业组长,这意味着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组长单位,从而说明了我们团队在国家的学术地位。”洪葵笑道,镜片后的目光温和而自豪。
“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一个跟心脏猝死相关的疾病模型,现在已经向江西省申请课题,目的就是建立更多的疾病模型。在模型建好后,任何科研人员都能利用我们的模型来解决问题。”科研道路上的难题无法避免,但她从未想过逃避。“研究心律失常是我永远的兴趣,我会一直致力于它。”洪葵坚定地说道。
科教领航,引路人生
洪葵在患者眼中是医生,在科研领域是研究者,在学生眼中是老师。谈及如何平衡这三种身份时,洪葵用了“责任心”这个词。她说,对三种身份有责任心,就能把三种身份平衡好。作为临床医生,必须懂得临床医生的规矩,必须掌握诊疗的前沿技术和理念。作为老师,需要传递自己所学,培养更多的“好医生”。而对于科研,则更多的是喜爱,是一种爱好。“附属医院工作的每一位老师,都要承担‘医教研’的担子。”,面对三重身份的不断转变,洪葵早已游刃有余。
谈及成为导师之后的感受,洪葵认为,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更多的要求是"质量",这既是指物理上的质量,也是说品质上的质量。于内,只有质量足够坚实,才能对自己灌输更加强大的内在力量。于外,只有质量令人仰止,才能够对学生教化更加规正的外部影响。在当导师的过程中,洪葵更想要去传承科研精神,行走在科技的前沿,带学生做出更多科研成果。洪葵对于学生论文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她的学生常说:“我的老师会亲手批改我们的毕业论文四五遍。一个学生的论文改的最多有十六遍,而且都是红、绿、蓝字版的修改。”洪葵的硕士研究生张丹丹说道:“记得第一次写SCI时,洪葵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手把手耐心地教我如何回复审稿人的意见,不厌其烦,细心讲解。”洪葵认为,要在日常教学中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科研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回忆与学生的相处过程,洪葵带着笑说:“很多人都会称我为‘孩子王’,因为我在二附院管理了几十位老师、两百多位学生。”对课题组的学生,洪葵经常在逢年过节时“发红包”,不定时组织线上音乐会,日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传授自我情绪管理方法,关心着每个同学的生活,并默默资助有困难的学生。洪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劳逸结合的快乐,感受到了老师真挚的关怀。
导师身份赋予了洪葵责任和担当,年轻人的朝气和快乐潜移默化地也积极影响着她。以真心换真心,洪葵用责任心换来学生的喜爱。她的学生们说,洪葵老师不仅是一个学识渊博、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科研领航者,更是一个平易近人,充满正能量的人生引路人。
疫情防控专栏
(来源:健康中国)
往期回顾(点击蓝字阅读原文)
01 【师说师行】王信刚:“土”润万物,“木”参九天的践行者 |
02 你好,秋天!你好,南昌大学! |
03 NCUer:把安在我身上的摄像头拆了 |
04 南昌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文字 | 黄心宇、漆书静
编辑 | 陈文轩、刘雅婷、胡文菲、耿懿琪
责编 | 欧阳仟
审核 | 饶勇、廖元新、邱晓怡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