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在与病毒疫情的数次抗争中,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不断加深,全球抗病毒药物不断获得新的突破。16年来,我国遭遇两次重大疫情事件,对病毒疫情防控治疗的反思,举国之力的科研攻关,或许将深刻改变我国病毒科研的发展路径,在加快病毒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生物安全立法、完善技术储备机制、多主体联合开发、加快推动新技术转化应用等方面将呈现新的趋向,为抗病毒药物研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寻找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国家科技部会同12个部门主导成立专家组,组织全国科研力量通过利用计算机模拟筛选、体外酶活性测试等方法,选定100个左右的药物在体内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活性实验。截至2020年2月19日,我国共有175个临床登记信息,涉及药物治疗、血浆治疗、干细胞治疗和临床观察研究等。1. 现有药物新用:突发疫情事件凸显抗病毒药物持续研发价值对于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研发出一种全新化合物药物不太现实,新冠病毒与SARS同源性达到80%, 且不同病毒有共同的靶点,因此,探索“老药新用”和“新药新用”是相对快速的研发策略。在临床治疗中,磷酸氯喹、法匹拉韦、瑞德西韦等抗病毒药物表现出较好的效果,而这些药物在既有适应症基础上,也在推动针对新病毒的药物研究。
我国卫生管理部门连续发布了六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要求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目前,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登记的试验中,开展中药治疗的临床研究共32个。《诊疗方案》推荐的中成药中,连花清瘟胶囊、疏风解毒胶囊等7个药品为独家品种。表2 诊疗方案推荐中成药概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在对重症、危重型病例的治疗中,加入了“康复者血浆治疗”,适用于病情进展较快、重症和危重型患者。康复后的患者体内有大量的中和抗体,能够用来来抵抗新冠病毒。尽管血浆疗法在埃博拉病毒、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疫情中都运用过,但目前疗效尚不明确,风险和收益可能并存。目前国内共有2项临床研究正在开展。干细胞针对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一个关键途径。干细胞治疗能够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通过改善微环境促进内源性修复,缓解呼吸窘迫症状。目前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6项,用于治疗若干重症患者,初步显示安全、有效性,但仍有待扩大临床效果。新冠病毒是一个新病原体,疫苗研发难度比较大、周期比较长。为确保尽早研发成功,科研攻关应急项目中并行安排了多条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等并行推进,部分疫苗品种已进入动物试验阶段,预计最快的疫苗将于3月申报临床试验,但基于疫苗安全性要求高,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验证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一般不会在已经取得明显防控效果的此次疫情中投入使用,但基于应对未来突发病毒疫情的需要,仍要延续相关科研工作,形成技术储备。同时,根据科技部相关会议发布,如果疫情需要,可以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来启动疫苗的应急使用,以及应急审评审批的程序。根据火石创造数据库显示,近四年,我国开展的抗病毒临床试验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临床试验数量从2016年的34个上升至2019年的85个。图1 2016—2019年国内开展的抗病毒临床试验统计从各药品类型临床试验数目来看,化学药品占据主导地位,中药在抗病毒临床研发中推进缓慢。化学药品共191个临床试验数目,占比72%;生物制品共71个临床试验数目,仅相当于化学药品的37%;中药/天然药物仅有3个。
图2 2016—2019年抗病毒临床试验各类型药物数量
数据来源:火石创造
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数目中,以疫苗产品为主,临床试验数目共55个,占生物制品临床数目的77%。其中,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流感病毒疫苗临床试验数目较多,分别占疫苗产品临床试验数目的33%,18%。
图3 2016—2019年各类病毒疫苗临床试验数目分布
数据来源:火石创造
从生物制品药品数量看,共39个药物,疫苗产品共计32个,占比82%,其余为抗体和重组蛋白药品。
图4 2016—2019年抗病毒药物中生物制品类型分析
数据来源:火石创造
从化学药药品数量及创新药企,2016—2019年间,共52个抗病毒化学药品。其中,1类新药19个,主要为乙肝、丙肝、艾滋病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治疗用药。由广东东阳光开发的磷酸依米他韦、伏拉瑞韦,由歌礼药业开发的ASC16片、ASC08片,以及由江苏艾迪药业开发的ACC007片已进入III期临床。2类新药主要为恩替卡韦、磷酸奥司他韦、磷酸氯喹等,主要用于治疗乙肝、甲型和乙型流行性病毒感染。从区域格局看,从近四年临床试验申报数量来看,北京、江苏申报数量最多,上海市、广东省也拥有较多的临床试验数量。图5 2016—2019年国内抗病毒临床实验申报数量超过8个的地区分布伴随着国家以举国之力推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的科研攻关,我国抗病毒临床试验数量将会显著增长,近期结合大规模病患群体进行的临床研究,将进一步提升全球对抗病毒药物的认识水平。每次人类与病毒疫情的抗争,都会促进病毒科研的突破。全球冠状病毒目前活跃在研药物已有40多个,65%针对MERS,25%针对SARS。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对MERS的研究已进入临床二/三期,瑞德西韦对MERS和SARS的动物体内实验显示有良好的药效。此外,Regeneron公司的两款抗体药物临床前实验显示对MERS病毒有效,一期安全性试验也已经开展。其他还有多款药物对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入到临床前阶段。(二)生物安全立法将加强病毒实验规范,塑造健康科研环境此次疫情从首例通报到纳入“法定传染病”的曲折历程,反映出我国的基础科研对危险病原体研究仍不充分。国内虽有抗病毒相关科研重大专项支持,但由于科研实验室管理不规范,甚至出现病毒泄漏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国内禁止了一些危险病原体的研究。2004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实验室SARS泄漏,导致9例SARS感染病例。此后,国内禁止了SARS活病毒的相关科研,只开展分子和蛋白层面的研究,活病毒相关的科研只能在境外进行。结合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等国家最新指示,我国将生物安全立法提上议事日程,将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范与保障,我国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的安全保障等方面推动规范化,这或许会促进我国重拾已经停止的对重要流行病毒的基础研究,建立对病毒的科学理解,奠定疫情防控和药物研发的科学基础。自然环境中存在可能致病的冠状病毒病原体,并且在自然环境中,病毒会经过长期变异,随时有重新爆发的可能。2002年的SARS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或许将推动我国加强防范措施,完善技术储备,充分预见病毒变异的可能性,做好前瞻研究。美国卫生研究院基本对于各种传染病都会开展研究,加强技术储备,但不一定投入生产。美国的大型生物药企,基于市场利益驱动,也会有选择性的投入资源生产储备。同时,由于疫苗在美国是公益领域,政府会投入很多钱来买单。而国内,受制于重大传染病的法律约束,一些烈性传染病只能被少数有资质的科研单位垄断,国内产学研开放的程度导致一些研究最终止步于实验室。结合国家公共应急体系健全的最新政策精神,预计此次疫情后,国家将加强传染病药物的技术储备应急体系建设,支持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机构,对于此次疫情中推进的临床试验项目,持续开展研究,并作为公共项目来储备,以便面对再一次应急突发疫情事件,可快速投入临床试验,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整体来看,传染病药物盈利能力较低,特别是流行病药物,疾病消退后通常受众不足,导致药品销量较低。国外大药企在传染病药物上投入的创新研发相对较少,但仍关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突破,多家制药巨头购买有潜力的抗病毒项目或收购创新研发公司。如吉利德收购丙肝病毒药物公司Pharmasset获得具有历史意义的重磅产品,强生收购Vertex的临床阶段抗流感药物。许多小型企业借助政府和FDA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投入流行病毒新药研发。以病毒药物为主攻领域的吉利德也在艾滋病、丙肝和乙肝药物上取得丰硕成果,埃博拉病毒治疗药物瑞德西韦进入临床研究。辉瑞、默沙东等制药企业会为发生在非洲的流行病研制出一些药物,捐赠给疫区的群众。基于市场主体具有一定研发动力,但创新投入不足不持续及高校科研机构经费保障不稳定等问题,为提升应对传染病疫情的应急能力,并推动疫情期间众多科研成果能够实现有效转化,我国预计会从如下几个方面保障抗病毒科研的可持续性,一是对国家储备的抗击传染病药物研发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有药物研发基础的制药企业从事抗击传染病相关药物的研发。二是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病毒研究,引导促进科学研究应用落地,鼓励抗病毒药物的前沿研发。三是鼓励科研与制药产业协同合作,建立完整产业链,促进抗病毒药物研发的产业化落地。四是通过相关重大专项,促使制药企业投入抗病毒药物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支持传染病药物的临床研究。五是建立传染病药物特殊审评审批通道,加速相关药物研发。本次疫情也会加速推动部分前沿技术的转化应用。mRNA技术作为前沿生物技术,还没有上市药物,产品仍未得到行业认可。但其快速构建和生产的特性使其适用于快速应对疫情,相比传统疫苗可以节省2/3以上的时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Moderna和BioNTech等mRNA领域前沿公司,利用在mRNA领域的先进研发和制剂技术快速研制病毒疫苗,Moderna的新冠疫苗在42天内即完成研发和生产,即将开展临床试验。国内斯微生物也利用其独特的mRNA制剂技术,研发新冠病毒疫苗。CRISPR作为热点基因编辑技术,在应对突发病毒疫情中有独特优势。CRISPR技术可以通过设计特异的靶向序列,特异性靶向病毒基因组,而不影响人体细胞基因组。同时,该技术可以通过快速设计,在短时间内快速开发出同时靶向多个基因组位点的产品,充分保证有效性,并可同时针对多株通过变异而产生耐药性的病毒。美国哈佛医学院团队已快速开发了治疗新冠肺炎的CRISPR技术,可以特异性的靶向肺部,精确清除新冠病毒基因组,正在开展一系列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本次新冠疫情将会推动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病毒科研与产业也将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促进我国医药创新的迅速转型。医药健康行业应重视基础研究,提高创新转化,加快药物研发响应,迅速开展制定突发疫情研发预案等各项工作。企业、科研院所与医院应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加速研发疫情防控药物。
随着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和抗病毒药物研发生产储备的建立,相信重大疫情再次爆发时,公共卫生应对、药物快速研发和临床试验能够有条不紊,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来源:火石创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化工邦是一款专注于医药化工实名制人脉社交和资源对接的互联网平台。
邦具有两层意义,即相互帮助和联邦、联盟。化工邦始终秉承为化学制药工作者创造价值的理念,打破传统方式的束缚,让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市场推广变得更加简单,优质资源(服务)推荐,知识技术分享,通过互联网+建立一个属于医药化工人自己的城邦和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