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药创制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浅析
我国新药创制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浅析
来源
中国新药杂志,2020 年第29 卷第1 期
作者
敖翼,濮润,展勇,孙燕荣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摘要
新药创制的能力和水平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新药创制的发展现状: 基地平台建设逐渐完善,园区发展成聚集化态势,医药服务业发展快速,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长,产业格局仍以化学药为主。
通过国内外比较,指出我国新药创制存在的问题: 新药靶点的源头创新不足,自主创新药物少,在研靶点以追随为主; 基础研究向应用的转化匮乏; 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差距; 临床研究能力暂未满足需求; 关键试剂与装备依赖进口; 产业整体水平相对滞后,研发投入不足,企业竞争力弱。
我国应高度重视新药创制,从战略规划层面进行系统布局,出台鼓励新药创制的政策措施,引导医药企业积极应对和参与国际竞争。
关键词
正文 |
进入21 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了全球各国的风云变幻,医药领域创新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新药创制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
我国的药品实物产量也已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医药市场也已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1]。特别是2018 年,共有9 个一类新药通过上市审批,成为重大专项厚积薄发、集中收获的一年[2]。
我国新药创制面临“赶”和“转”的双重压力,如何加快推进新药创制,使我国由“跟跑”变为“并跑”,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3]。
新药创制的能力和水平,也直接关系到能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1
我国新药创制的发展现状
新药创制涉及合成、筛选、药理、药效、安全评价、临床评价等环节,需要一系列高水平的研发基地和平台。
我国自1984 年开始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截至2017 年底,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503 个,其中生物医药相关的74 个,占比约14.7%,覆盖了疾病研究、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机制研究和药学研究等领域。
基地建设方面: 全国360 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生物医药相关的96 家,约占26. 7%; 全国127 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其中生物医药相关的25 家,占比接近20%; 截至2017 年底,已分3 批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11 个疾病领域建设了32 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平台建设方面: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药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及四川大学承担的新药研发综合性技术大平台分别侧重小分子药物、天然药物、应急保障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及相关关键技术研究。
重大专项实施以来,5 家综合性技术大平台共产出1类新药近10 个,共11 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74 个品种处于临床研究或上市申请阶段,成果转让总金额超过46 亿元。药物筛选、药效评价、药物分析和安全评价等技术服务涉及合同总金额达20 亿元。
依托骨干企业建立的8 个企业创新平台,如江苏恒瑞、石药集团等,综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成为我国创新性制药企业的龙头。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迅速,已形成聚集化态势,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贡献度持续提升。截至2017 年12 月,我国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以下简称高新区) 169 家,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下简称经开区) 218 家。
其中绝大多数的园区为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在内的综合性产业园区,专门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的园区有3 家。2017 年园区贡献的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已占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总量的38.42%,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2017 年园区获国家级科学奖项达298 项。
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近3 年持续增长,高新区和经开区逐渐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通过聚集高端人才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措施,稳步提升了园区的研发活力,研发产出大幅增长,园区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
从产值上看,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区域的园区已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其中环渤海区域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占比高达42.82%。
医药服务业包括委托合同研究机构(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 、委托合同生产机构( Contract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CMO) 、委托合同营销机构( Contract Sales Organization,CSO) 等,其中CRO 是新药创制关注的重点。国内CRO 市场起步晚、市场集中度低,但潜力很大,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4 - 5]。
2017 年,国内CRO 市场规模约42 亿美元。其中,化学药物36 亿美元,生物制剂6 亿美元。预计到2022 年,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的CRO 市场将分别达到110 和35 亿美元。2022 年国内整个CRO 市场规模将近150 亿美元,年化增速28%,明显高于全球增速11%。其中,国内生物药物增速42%,大幅领先化学药物增速25%。
经过“722”核查之后,国内CRO 行业发展进入良性上升通道。制药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正在加大,选择CRO 服务的比例低于海外,但渗透率存在提升空间; 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可以凭借资源和成本优势强化竞争力。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百强企业的研发投入相较过去已有了长足进步,26 家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10%,81 家制药企业研发投入过亿,生物制药研发投入比重大。
2017 年,很多企业研发投入增幅较大,百强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总投入达316 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提升至4.2%,较上年提高了0.6%。其中,26 家企业2017 年的研发费用支出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10%,个别企业2017 年支出占比高达37.09%。2017 年,在264 家企业中,有205 家研发投入均较上年有所增长,其中增速超过100%的企业有13 家,增速在50% ~ 100% 的有31 家,增速在20% ~ 50% 的有84 家,增速低于20% 的有74家; 有81 家企业研发投入过亿元。
2017 年, 36 家生物制品类上市公司中有26 家研发支出同比实现增长。其中增速超过100% 的企业1 家,达到182.01%; 增速在50% ~ 100%之间的有3 家企业; 增速在20% ~ 50% 的企业共12 家; 增速低于20%的企业有10 家。此外,5家生物制品类企业2017 年的研发费用支出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10%。
化学药的研发和生产仍然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中坚力量,化学药市场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中药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市场规模在一直增长,但增速放缓; 生物药发展势头迅猛,研发与产业化能力大幅度提高,形成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产业新格局。2017 年生物药行业市场规模为3 417.19 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增速放缓。
根据CFDA 发布的监管统计年报,截至2016 年11 月底,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 176 家;在国内药品制剂销售中,51% 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化学药( 图1) 。
生物医药得到社会资本青睐,新药研发得到风险投资的追逐,成为加速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国内药物创新研发项目与资本融合加快,创新成果获得资本市场青睐。据统计,2017 年全国生物医药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461 次,披露具体融资金额的有287 起,总金额达到563.6 亿元。
我国投资机构集中投于生物医药新品种和新治疗手段的研发,例如重大新药品种、CAR-T 等新的肿瘤治疗手段、干细胞、基因诊疗产品及服务、植入介入医疗产品、健康相关大数据等; 国外生物医药公司引进中国药企自主研发创新药的海外权益的案例越来越多见,交易规模也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10 亿美元量级。
内容由凡默谷小编查阅文献选取,排版与编辑为原创。如转载,请尊重劳动成果,注明来源于凡默谷公众号。
2
我国新药创制存在的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18 年8 月底,CFDA 一共批准了19 个1 类化学新药。平均每年有1 个化药新药被批准上市,且近几年获批数目呈明显增长趋势。但在这些创新药中,属于自主创新的药物较少,更多的是“Me-too”式新药( 图2) 。
在一些生物技术应用的热点领域,我国与先进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如在干细胞方面,在全球已注册的5 562 项相关临床试验研究中,我国只有606项,而美国有2 959 项; 在国际500 余种干细胞药物研发中我国仅有不到10 项,且目前尚无规范化的干细胞转化应用和干细胞产品上市。
在抗体药物方面,我国企业还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以热门靶点PD-1 /PD-L1 为例,目前国内约有100 余家药企进行相关产品开发,其中已申报临床的有17 家; 我国共批准上市23 个抗体药物,其中10 个是自主开发产品,但4 个鼠源,5 个仿制,只有1 个是自主创新品种。
在体现中国特色的传统中药开发上,被称为标志性中药的只有1 个,即青蒿素及其系列品种。按照中药注册分类,能够体现中医药特色的5 /6 类新药中突破疗法的中成药欠缺。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治疗的中药创新药几乎没有。
与全球新药创制相对分散的靶点分布不同,我国的靶点集中度非常高,1 /3 的在研药物集中在前10 的热门靶点( 表1) 。
如我国的PD1 /PD-L1 和CD19 等热门靶点占全球的比例已经超过50%,有明显的过热现象。我国的在研靶点以追随为主,主要为国外已有上市产品的靶点( 图3) 。
目前我国进入临床研究的创新药物多为国外已知靶点和先导化合物的跟踪性创新药物,且同质化重复研发导致“多、小、散”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新药创制的基础研究积累相对薄弱,对应用基础研究布局不足,新靶点、新机制和新方法等基础研究成果缺乏; 另一方面,也缺乏新药成果导向的串联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研发原创新药的源头在于理论创新和突破,这需要长期而扎实的基础研究积累,一旦在某一疾病发病机制方面取得理论突破,将产生一批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原创新药。
例如,免疫检查点基础研究的突破,引发了肿瘤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的浪潮,PD-1 /PDL-1 抗体和CAR-T细胞治疗,挽救了无数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命。自西药出现以来的130 多年间,与新药研发相关的原理突破约有30 余项,无一出自中国本土科学家。缺乏原创理论,是我国缺乏原创新药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生物医药基础研究薄弱,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新药发现不能有机衔接。
3
我国新药创制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详见 中国新药杂志,2020 年第29 卷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