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0岁,他决定变性做女人

纳米 轻读实验室 2020-10-20

 


一个50岁的男人,不顾妻儿反对,要做变性手术,你怎么看?



我刚看到这张图时,觉得这老男人真是个变态。但了解了电影《翠丝》后,才发现我有多偏见。


《翠丝》是中国第一部跨性别题材的电影,11月22号,也就是明天,会首先在香港上映。


图中的男人叫大熊,是影片的主人公,50岁,经营着一个老式眼镜店。结婚30年,有一儿一女,平时生活就是三点一线,也没什么交际圈。


木讷老实,孝顺父母,疼爱子女。从外表上看,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好男人。


但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年纪越长,越令他抑郁:他虽生就男儿身,但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女人。


从初中开始,大熊一有机会就偷偷穿女式内衣裤。



婚后,在店里备了一套女装内衣,上班后换上,回家前再换回来,持续了几十年。



他以为日子就会这样平庸地过下去。直到有一天,突然得知,自己儿时暗恋的男同学去世了。


大熊恍然觉醒,不想让自己再有遗憾。终于决定去做变性手术,真正成为一个女人。


当大熊告诉妻子这个决定时,妻子简直震惊到崩溃。


其实她早就察觉出丈夫的异常,只是对变性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丈夫想做一个女人?


不止是妻子不理解,他的孩子们更觉得丢脸,尽管他们在学校高喊着自由平等。



记得我第一次对变性人有概念,是每到节庆,县城里的人会赶着热闹去看“人妖”表演。


台下众多少男少女拍着手大笑着起哄,说要撩起裙子看看。



后来有一阵新闻里时常报道金星,就是这几年被誉为“毒舌主持”的金姐,她作为中国第一个变性人,舆论鼎沸。


如今从她的穿衣打扮和节目里风姿绰约的神态,很难想到,她前半生竟是个男人。



再后来身边真的出现了非异性恋的朋友,才知道了这世界上除了女性和男性外,还有更多可能性。


非异性恋这个群体被简称LGBT, L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G是男同性恋者(Gays)、B是双性恋者(Bisexuals)、T是跨性别者(Transgender)。



他们或许有不同的喜怒哀乐,不同的表达,但他们也有一些躲不过的相似之处——会受到歧视和不公。


除了跨性别者,我们更多见的是同性恋。


《奇葩说》有一期讨论的话题,是该不该向父母出柜”。


著名主持人蔡康永提到出柜时失声痛哭,说:“我们并不是妖怪。”



在这期节目里,同样因讲述自己的出柜经历而哽咽的还有姜思达。



他说尽管网上高呼同性恋平权,反对歧视,而生活中却呈现另一种境态:向父母出柜的,尤其是年过三十的同性恋向父母出柜的,远远称不上主流。


太多太多的同性恋把自己的全部演技施加在最亲近的人身上。


我认识的同性恋,年龄小点的,等着以后有个机会向父母出柜,不知道要等什么机会,等不等得到这个机会;年龄大点的,索性结婚了,形婚的、骗婚的。


其他人谈恋爱要房要车,他们却只想要父母的同意。


当年上学时很火的《暮光之城》,在女主角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公开出柜之后,又吸引了一大波目光。


而她的个人感情问题,在媒体的镜头和键盘之下,不断扩大,人们提到她,总爱和“出柜”、“同性恋”这两个词联系起来,仿佛这是她的标签,却不再关心她的演技。


报道她的文章清一色是这样的标题:


“女主角竟然出柜了”(用“竟然”两个字,这是有多没见过世面。)


“kk竟然出柜,粉丝心碎一地”(这样的粉丝,怕是个假粉丝吧。)


“女主角出柜,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这种不受世俗约束的恋爱才是我们该羡慕的童话啊。)


在大学时,班里有个男同学,是公开的gay,他会涂鲜艳的指甲油,跟我们女生一起探讨什么样的睫毛膏最好用,而他薄薄的嘴唇上,浅粉,枚红,鲜红,每天变着颜色。


他成绩不错,也爱帮助人,聚会时还会讲段子,所以很多同学也爱跟他玩。于是,他身边好像总有很多朋友,走在路上也常有人打招呼。


“你知道的,其实我没有什么朋友。”


某天晚上,我们坐在操场上闲聊时,他随口说了这句话。


他说在高中跟爸妈出柜时,他妈很震惊,带他去看了三次心理医生。他爸从此拒绝跟他出去吃饭。



这些歧视和不公,除了影响他们的个人生活外,也影响着他们的工作。


对于很多LGBT人来说,有一份工作,是被社会接纳和认可的开始,是他们从边缘慢慢回归“社会人”的起点。


他们有的不得不选择“隐身”,有的选择在态度更加宽容大城市或者外企工作。


今年27岁的销售张雷,已经在北京工作六年。在他看来,相比老家,这里对待“同志”群体的态度更加包容、友好。


他刚工作时会刻意绕开关于“找女朋友”的话题,那让他感到焦虑。后来跳槽到互联网行业后,他明显感到周围同事是接受(LGBT)的。


在公开LGBT身份后,张雷说自己轻松多了。



如今依然有大部分人,尤其是上一辈会觉得LGBT是“精神病、异类”、“变态”。


该接受治疗吗?

该治疗的是那些狭隘无知的多数派。


早在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就已经将同性恋从疾病手册中删除。


两年后,美国心理协会也支持了这一做法。


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并且认为“性倾向本身不是病”。


你出生时的性别是生理性别,你的性取向是心理性别。性别是可以流动的,而跨性别者只是不满出厂设置的一群人。


柴静在《看见》里写过:


我问张北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者?”


他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好在社会对于非异性恋者也越来越理解。


更多异性恋与非异性恋的明星都在发声支持LGBT,武汉等地建立了反恐同保护LGBT的组织,《民法典》也发出了同性婚姻立法修改意见...


台湾地区也在进行同性婚姻合法的投票。


相信总有一天,属于非异性恋者的真正的平等会到来。


那时世界上再没有柜子,也不会有“出柜”之说。

那时同性恋可以大方地和伴侣秀恩爱,并拥有合法的身份。

那时不会再有“LGBT”这个词,没有任何标签,不划分你我。


如果身边有同性恋朋友相爱了,我们也只是会平淡却又充满祝福地说一句:“是吗?恭喜你呀。”



当然,在这平等到来之前,LGBT者自己要有信心和勇气。


就像网友樾月说:


30岁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同性恋,30岁的时候才了解原来有LGBT这个群体,原来我是跨性别,那种感觉就好像是,花了半辈子的时间终于知道了自己是什么。


我身边有位跨性别的朋友,已经做了变性手术,坦白说,我心里真的很佩服他,也羡慕他,因为他说,“山不过来,我过去”,而我自己,也走在过去的路上。


就像文章开头大熊50岁选择变性,在【旁人】看来或许勇敢,或许有些晚,或许没有必要……


但这些都是旁人站在【自己】的视角来看他们世界里的【旁人】。 


在大熊【自己】的世界里,那是一件一直没有勇气去做的【必须】做的事情,因为只有做了,她才是自己,才真正活着,才真正活过。


//////////


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我想说:我不是非异性恋者,但我誓死捍卫每个人爱的权利。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没什么不一样,只是有人爱喝茶有人爱喝可乐罢了。


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彩虹终将盛放。



轻读实验员 / 纳米

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今日话题】

你曾经历过哪些性别歧视?


【往期推荐】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