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研大匠
2020年11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高端学术论坛在京召开,论坛开幕式上,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承文宣读了《中央编办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交叉科学部的批复》以及交叉科学部“三定”方案。李静海主任在会上提出了建设交叉科学部的4个关键点。此前,基金委网站已经在机构设置一栏里增加了交叉科学部。近日基金委公布的最新的流项招聘启事中,公布了交叉科学部四个科学处,十个学科。
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高端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陈佳洱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静海院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央军委科技委、中国科协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领域专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班子成员出席论坛开幕式,自然科学基金委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开幕式。论坛开幕式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陆建华院士主持。
韩启德主席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并作大会报告。他指出,交叉科学部成立正当其时,发展空间巨大,但任务艰巨,必须正确定位,务求实效,团结协作,稳步推进,推动我国交叉科学繁荣发展。他强调,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拔苗助长,要防止一哄而上。学科交叉的关键在于提出好的研究问题,要实行目标导向,科学部初期要下大力气去主动发现与组织好的项目,但更重要的是创造有效的交流平台,发挥纽带作用。发展交叉学科的依靠力量是原有学科的优秀团队与人才。要完善符合学科交叉的同行评议制度。新成立的交叉科学部要与原有科学部紧密合作。
李静海主任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2018年以来,自然科学基金委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等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正在发生的科研范式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遵循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围绕管理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深化科学基金改革。设立交叉科学部就是落实“完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改革任务的重要举措。李静海主任强调,当前,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全球广泛关注,但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科学资助机构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和挑战。对于我国这样的科学后发国家,交叉研究则更加困难。但强化学科交叉和寻求新的科研范式是未来科技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摆脱惯性思维,抓住科研范式变革的机遇,汇聚力量凝练我国交叉研究的重大方向,大力推动学科交叉研究。李静海主任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科学基金工作要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进行系统部署,推进深层次改革。李静海主任要求交叉科学部要坚持探索新科学研究范式、解决重大交叉科学问题的资助定位;重视人才培养,优化配置,探索建立符合交叉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资助管理机制;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凝练交叉科学问题,聚焦知识体系中不同知识范畴中的复杂性共性原理和重大复杂科学问题;以实质性交叉为导向,推动新兴交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为促进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贡献。论坛开幕式上,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承文宣读《中央编办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交叉科学部的批复》以及交叉科学部“三定”方案。交叉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介绍了交叉科学部发展思路。参会部委嘉宾代表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及参会专家代表赵宇亮院士、杜江峰院士、雒建斌院士分别致辞。本次论坛由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和办公室主办,来自计算数学、人工智能、生物物理、人因工程、量子计算、纳米生物学、地磁学、类脑科学、材料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32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论坛由赵宇亮院士、鄂维南院士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共同主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的成立是推动交叉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符合科技发展创新理念,顺应学科发展交叉趋势,也符合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专家建议,交叉科学部要加强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统筹和部署; 建立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多学科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 尊重不同学科特点,鼓励个性发展,打破传统禁锢观念,推动深度交叉融合,努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研究范式,为国家培养变革性交叉科学人才。
相关进展
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产学研论坛》议程
第6届化学科学与社会高峰论坛(CS3)白皮书发布
第十一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在南京大学召开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chen@chemshow.cn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n@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