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加坡国立大学曾华淳教授课题组:金属–有机硅酸盐纳米网状结构作为可逆钯离子载体,实现偶联反应催化高循环稳定性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新加坡国立大学曾华淳教授课题组近期在《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Nanowire Networks of Metal–Organosilicates as Reversible Pd(II) Reservoirs for Suzuki Coupling Reactions”的文章(DOI: 10.1021/acsanm.1c02311)。该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具有微观层状结构的金属–有机硅酸盐构成的纳米线网状结构载体,并通过简单的离子交换得到一种具有高反应活性、高稳定性、易于分离的钯–有机硅酸盐多相催化剂。从结构上说,尺寸较小的纳米线提供了较大的材料表面积以及材料利用率,同时便利了材料中钯离子的释放;纳米线构成的网状结构则拥有较大的总体尺寸,方便了催化剂的分离和回收的同时保证了优良的开放性、可接触性。在配位体组成上,烷基胺比烷基硫醇配位体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基础,同时避免了硫醇基配合物中常见的过度螯合,确保了钯较高的反应活性。该催化材料在多次循环稳定性测试中,能够稳定地以钯离子的形式释放、储存钯材料,并能够完全避免钯纳米颗粒的形成;另一方面,该催化材料展现了较好的反应活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图1. (a) 催化材料的合成示意图;(b,c) 由金属离子和有机硅形成的微观层状结构 ;(d) 反应过程中,该材料释放、回收、储存钯离子,并避免钯集聚形成颗粒的原理。
图2. 该催化材料在10次循环稳定性测试中表现出优越的催化稳定性。
图3. XPS光电子能谱表征:通过对合成、反应条件的控制,该材料能够最小化金属价态钯(Pd(0) 在反应前以及反应后的形成,并稳定地以钯离子(Pd(II))的形式储存钯催化剂。
图4. 钯在多数情况下以金属价态参与、离开铃木反应。在这过程中,乙醇和溶解氧是该催化材料能够有效稳定地释放与储存钯离子,并展现良好反应活性的关键。
相关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m.1c02311
相关进展
南科大卢周广教授团队《ACS AMI》:3D纳米铜和亲锂聚合物Li-Nafion协同调控金属锂均匀沉积
化学与材料科学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chen@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n@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