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薛强课题组CEJ: 锡和铈双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的激光诱导石墨烯电极高效检测水中的Cd(II) 离子

化学与材料科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 2022-09-0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由于镉(Cd)的高毒性,近年来水环境中Cd污染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快速识别水中的 Cd(II) 离子水平对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利用传感器快速、原位检测水中的Cd(II) 离子,对于及时预警Cd污染与Cd污染精准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成本低、响应快、操作简便等优点,适合原位监测。在各类电极材料中,石墨烯电极因其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易于修饰等优点,吸引着广大研究者的兴趣。尽管各种类型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用于石墨烯电极改性材料已有不少报道,但多为单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修饰。如何基于目标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双金属(氧化物)修饰来提升电极检测性能仍是难点。此外,双金属(氧化物)修饰改善电信号的机理仍不明晰。 针对上述问题,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薛强课题组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上发表了题为“Highly efficient detection of Cd(II) ions by a stannum and cerium bimetal-modified laser-induced graphene electrode in water”的文章(DOI: 10.1016/j.cej.2021.133791)。
作者通过激光作用于高分子材料聚酰亚胺薄膜,得到成本低廉的激光诱导石墨烯 (LIG) 电极,然后在电极表面负载 SnO2 和 CeO2 双金属纳米颗粒(NPs)并与对氨基苯磺酸进行电聚合,成功制备出性能优异的新型SnO2/ CeO2/LIG 电极。由于 SnO2 和 CeO2 NPs 的协同作用,修饰增强了自由电子在电极表面的转移,提高了电极灵敏度,加快了检测过程中的响应速度。聚氨基苯磺酸(p-ABSA)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电极的电导率。此外,作者通过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进一步证实了改性电极的吸附能和电子转移特性得到显著增强。作者通过对 Sn/Ce 比、沉积时间、p-ABSA 聚合循环次数和溶液 pH 值等参数进行优化,确定了 Cd(II) 离子的最佳检测条件。在最佳条件下,传感器显示出较宽的线性浓度范围(0.1~160 μg/L)和低检测限(0.01 μg/L)。该传感器还成功应用于检测地下水和自来水中的 Cd(II) 离子。回收率范围为 94% 至 111%,相对标准偏差 (RSD) 小于 6.06%。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重现性和稳定性。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传感器技术,可用于在水环境中高效、快速地原位监测 Cd(II) 离子。 


图1 Sn/Ce双金属修饰激光诱导石墨烯电极的制备方法  


图2 LIG (A)、SnO2/LIG (B)和SnO2/CeO2/LIG (C, D)电极表面的SEM图像;SnO2/CeO2/LIG电极上Sn(E) 和Ce(F)元素的EDS分布;(G, H,I)SnO2/CeO2/LIG电极的TEM图像

 
图3 SnO2/CeO2/LIG电极的Sn 3d(A)及Ce 3d(B) XPS光谱; 裸LIG电极(C)和SnO2/CeO2/LIG电极(D)的接触角分析比较 

 
图4 不同电极检测Cd(Ⅱ)的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DPASV)分析图(A)、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图(B)和Tafel图(C);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的LIG (D)、SnO2/LIG (E)和SnO2/CeO2/LIG (F) 的电极结构。其中绿色代表电子的积聚区域,蓝色代表电子的消散区。LIG (G)、SnO2/LIG (H)和SnO2/CeO2/LIG (I)电极的态密度(DOS)图。 
图5 (A) LIG(红线)和SnO2/CeO2/LIG (黑线)的红外光谱图。(B)不同电极的吸附能;(C)-(H)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下的不同电极对Cd的吸附模型(C)-(E)及相应的电子转移(F)-(H)。其中绿色代表电子的积聚区域,蓝色代表电子的消散区。LIG电极(C)、(E), SnO2/LIG电极(D)、(G)和 SnO2/CeO2/LIG电极(E)、(H) 文章的第一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硕士生刘月华,通讯作者是其导师薛强副教授。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 

作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薛强,山西太原人,博士生导师。日本筑波大学博士,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特别研究员/博士后,2014年开始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回国任教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项)等项目,主持经费600余万元。现任SCI刊物《Analytical  Sciences》(执行)副主编和《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


原文链接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e8uf4x7R2YsFJ

(50 天免费访问下载)


相关进展

爱荷华州立大学黄文裕教授课题组《ACS AMI》:实现各向异性的金属间化合物-金属纳米颗粒高效制备

华北电力大学王祥科教授Research综述:零价贵金属纳米颗粒在增强纳米材料光催化方面机理研究进展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鄢勇研究员等Nat. Electron.:在金属纳米颗粒晶体管方面取得新进展


化学与材料科学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chen@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n@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