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南石油大学周莹教授团队CEJ:在氮掺杂碳包覆金属钴上的分子间氢键调控质子和二氧化碳光催化选择性耦合为甲烷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全文速览

在各种CO2资源化利用的方案中,通过利用人工模拟光和作用技术将温室气体CO2转化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甲烷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的理想策略之一。然而这一理想策略所面对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质子与CO2的耦合和质子与质子间的耦合存在着剧烈的竞争,这最终导致产物CH4的选择性比较低。在本研究工作中,我们设计和开发的氮掺杂碳包覆金属钴(N-C@Co)光催化剂实现了质子与CO2分子间选择性耦合为CH4。通过实验表征与理论模拟结合的方法证明了,N-C@Co和H2O分子间形成的分子间氢键抑制了质子的自由迁移并且促进了CO2分子的吸附和活化。更为重要的是,形成的分子间氢键还抑制了CH4生成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体CO的脱附。最终,相比于纯的金属钴而言(13.3 %),N-C@Co的CH4选择性提升了6.1倍(81.3 %)。

背景介绍


A. 选择性光催化还原CO2 为CH4的现状与挑战

通过使用光催化技术,利用H2O将CO2转化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CH4被认为是一种实现“碳中和”的理想策略。并且在这一反应过程中,相比于H2和CO的生成而言,CH4的生成在热力学上是更加容易的,如反应式1-3所示。但是,在目前所报道的大多数光催化反应体系中,H2和CO的选择性是远高于CH4的选择性的。而这可能是由于H2和CO的生成是通过两电子转移反应完成,而CH4的生成是通过八电子转移反应完成的。以及,CH4生成时必须的甲酸盐中间体和CO中间体所需的能量势垒高于H2所导致的,如方程式1-4所示。因此,实现选择性光催化还原CO2为CH4是非常必要的但又是充满挑战的。


B. H2O分子在CH4选择性生成中所扮演的角色

通常,提升CH4选择性所采取的策略主要是通过调控CO2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强度与吸附构型来实现的。这主要是因为CO2的吸附和活化过程,通常被认为是诱导质子和CO2持续耦合以及抑制CH4生成所需中间产物脱附的决定性因素。H2O分子的活化作为光催化H2O还原CO2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H2O分子与催化剂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对于CO2还原产物的选择性的影响很少受到研究者关注。这是因为H2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活化过程通常被认为是CO2还原活性的决定性因素,而非CO2还原产物选择性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考虑到生成一个CH4分子,需要四个质子与一个CO2分子耦合。因此,可以推断出在光催化CO2还原时,充足的质子供应会有助于CH4的选择性生成。但是,如果催化剂表面上质子生成的速度非常快,或者是生成的质子具有非常高的移动性,那么质子与质子间耦合的可能性将会远高于质子和CO2间耦合的可能性(方程式1-4),最终会导致还原产物中生成较多的H2或者是CO。因此,控制H2O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和活化,对于调控CO2还原产物的选择性来说也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目前对于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却十分的少有。

基于上述考虑,诱导由H2O分子生成的质子与CO2分子的选择性耦合是实现选择性光催化还原CO2为CH4的关键。最近的研究表明,诱导H2O分子与催化剂表面之间形成分子间氢键,可以实现抑制质子间耦合后形成H2。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已经基本上证实分子间氢键有助于促进对CO2分子的吸附。因此,在H2O光催化还原CO2过程中,合理设计光催化剂表面以形成分子间氢键,是实现CH4选择性生成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要点


1. H2O分子和N-C@Co表面之间形成的分子间氢键可以调控H2O分子活化后生成质子的速度以及质子的质量迁移。
2. 分子间氢键可以促进CO2分子的吸附和活化,并且还能够实现抑制CO中间体的脱附。
3. 分子间氢键可以实现诱导质子选择性的与CO2分子耦合为CH4

图文解析


形貌和结构表征
 


图1. (a)体相Co和N-C@Co的XRD图谱;(b)样品N-C@Co的HR TEM图像;(c)样品N-C@Co的EDX mapping.
 
通过使用高温煅烧来热解g-C3N4 纳米片和CoO的方法,让氮掺杂碳层原位的生长在金属钴的表面。如图1所示,样品N-C@Co中钴物种的主要成份是金属钴,且金属钴表面被氮掺杂碳层所包覆。

光催化还原CO2性能评价
 


图2. (a)在23 h内,体相Co和N-C@Co的光催化还原CO2活性:(1) 金属Co的光催化H2O还原CO2活性,(2)N-C@Co的光催化H2O还原CO2活性,(3)N-C@Co的光催化H2还原CO2活性;(b)在光催化H2O还原CO2的过程中,样品N-C@Co的CO,H2,CH4的选择性;(c)体相Co和N-C@Co的CH4产量随时间的变化;(d)在循环实验中样品N-C@Co的CH4产量。
 
如图2a-b所示,金属钴在被氮掺杂碳层包覆以后(N-C@Co),其所对应的H2的选择性和活性相对于体相Co而言分别降低了17.6倍和9.3倍。而N-C@Co所对应的CH4的选择性和活性相对于体相钴而言分别提升了6.1倍和3.2倍。如图2c-d所示,相比于纯相的金属Co而言,样品N-C@Co在光催化H2O还原CO2的过程中的CH4的产量随时间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并且在三次循环(合计69 h)的过程中没有表面出明显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样品N-C@Co具有比较好的光催化还原CO2为CH4的稳定性。

样品N-C@Co选择性光催化还原CO2为CH4的机理分析

 
图3. 样品N-C@Co以及对应的参比样品的XAS图谱:(a)Co的K边的XANES光谱,(b)FT k3-weighted EXAFS 光谱;(c-d)样品N-C@Co的FT EXAFS在R空间,q空间以及k空间的拟合数据;(e)样品N-C@Co以及所对应的参比样品的小波变换数据(WT)。
 


图4. 样品Co和N-C@Co的(a)N1s以及(b)Co 2p的高分辨XPS图谱;(c)i-t图谱;(d)EIS Nyquist 图谱;(e)UV-vis光谱;(f)XPS价带谱。
 
氮掺杂碳层和金属钴之间通过Co-C键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并且Co-C键作为电子传输通道促进了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的分离效率,进而提高了样品N-C@Co表面的光生电子浓度。
 


图5. 体相Co和N-C@Co的(a)CO2等温吸附,(b)H2O等温吸附,(c)H2O TPD(d)在不同条件下样品N-C@Co的CO TPD。
 

 
图6. 吸附能和吉布斯自由能:H2O在(a)体相Co和(b)N-C@Co上的吸附能;H2O在(c)体相Co和(d)N-C@Co上的解离能;(e)质子在N-C@Co表面上的吸附以及相对应的部分态密度(PDOS);(f)质子和质子耦合形成H2的吉布斯自由能;CO2在(g)体相Co和(h)N-C@Co上的吸附能;(i)CO2在表面吸附有质子的N-C@Co上的吸附能;(j)CO在N-C@Co表面上的吸附能;(k)CO在表面吸附有质子的N-C@Co上的吸附能; 质子与CO2耦合生成HCOO*的吉布斯自由能(l)和(m)。
 


图7. 原位DRIFTS光谱(a-b)在暗场条件下样品N-C@Co对H2O和CO2的吸附;(c-d)在开光的情况下H2O和CO2在样品N-C@Co表面上反应。
 
在N-C@Co上进行光催化H2O还原CO2时,影响H2的生成的关键因素是H2O分子在N-C@Co表面的吸附和活化过程以及质子在催化剂表面的迁移过程,而非是H2O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含量。CO2在N-C@@Co上的吸附含量以及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影响的是N-C@Co光催化剂光催化还原CO2的效率,其对于CH4的选择性影响较小。CH4的选择性主要是受到了H2O分子和N-C@Co表面所形成的分子间氢键的影响。因为分子间氢键可以调控活化H2O分子为质子的速度,但是并不会显著的降低质子的生成量。并且分子间氢键可以显著的抑制中间产物CO的脱附以及促进对CO2分子的吸附和活化。最终分子间氢键诱导H2O分子活化后生成的质子更加倾向于和CO2耦合去形成CH4,而非和其他质子耦合后形成H2或者是诱导CO的生成。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颖的氮掺杂碳包覆金属钴的光催化材料。通过实验和DFT计算证明H2O分子和N-C@Co之间形成的分子间氢键通过调控对H2O分子的活化过程以及抑制中间产物CO的脱附,来诱导生成的质子选择性的和CO2耦合后去形成CH4。这一工作为设计出具有高CH4选择性的光催化材料提供了思路。

原文链接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 modulating the selective coupling of protonsand CO2 to CH4 over nitrogen-doped carbon layers modified cobalt.
DOI: 10.1016/j.cej.2022.136585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36585


作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作者:博士生马敏智通讯作者:黄泽皑,周莹通讯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周莹,教授,博士生导师,联系邮箱:yzhou@swpu.edu.cn。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德国洪堡学者、日本JSPS邀请学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碳基能源转换利用、氢能与硫化氢资源高值利用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学通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被引用7000多次,H因子51,2020年以来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0多项。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个人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等。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青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等,是《Chinese Chemical Letters》《Processes》《天然气化工》等期刊编委。周莹教授课题组其他精彩的工作,欢迎大家访问课题组网址进行查看:https://www.x-mol.com/groups/zhou_ying


相关进展

武汉理工大学彭勇教授和曹少文教授 CEJ:基于CsPbBr3/g-C3N4叠层结构的CO2气体光催化还原器件

江西理工大学杨凯团队AFM:反铁磁半导体光催化CO2还原设计新思路

内蒙古大学王晓晶教授课题组《ACS AMI》: 在原位构建同质钙钛矿基催化剂用于光催化CO2还原方面取得新进展


化学与材料科学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chen@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n@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