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课题组 AFM: “内外兼修” 构建稳定的太阳能产氢光阴极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第一作者:师文文
通讯作者:于为*,施晶莹*,李灿*
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作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李 灿 研究员/院士
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8-2014)、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委员会主任(2005-2009)、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2005-2012)、中国分子光谱学会主任(2008-2012)、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2008-2012),亚太催化学会主席(2013-2017),及第16届国际催化大会(ICC16)主席。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并开始商品化生产;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解决分子筛骨架杂原子配位结构等催化领域的重大问题;最近发展短波长手性拉曼光谱和光电超快及成像光谱技术,发展了纳米笼中的手性催化合成、汽油和柴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等并已工业化;近20年来主要致力于太阳能转化和利用科学研究,包括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二氧化碳还原等人工光合成研究和新型太阳电池探索研究等。先后在国际上提出了异相结、双功能助催化剂和晶面间促进光生电荷分离的新概念,在光电催化领域,提出了助催化剂、空穴储存层、界面态能级调控等重要策略,为高效太阳能转化体系构筑提供了科学基础。最近,领导的团队完成全球首套直接太阳能液态阳光甲醇合成千吨级示范工程。
先后获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8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999年),国际催化奖(2004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5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中国催化成就奖(2014),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年),全国十大科技人才奖(2016年),日本光化学奖(2017年),中国光谱成就奖(2018年),亚太催化成就奖(2019年)以及国际清洁能源“创新使命领军者”奖(2020年)等。
施晶莹 研究员
2006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2006-2008年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李灿院士),2016年至今为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太阳能部DNL1603组群组长。施晶莹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催化分解水、光电催化原位储能、光助燃料电池、光电催化合成过氧化氢及相关电催化反应研究,已在国际知名期刊Nat. Comm., Angew. Chem., Energy Environ. Sci., ACS Energy letters, Adv.Funct. Mater., Nano Energy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章,申请和授权中国专利十多项。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级、部级科研基金项目。
于为 副研究员
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导师李灿院士,随后留所任职助理研究员,2018年至2020年以香江学者身份于香港理工大学进修(合作导师:李刚),2019年至今任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于为副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界面工程研究、光伏-光电化学转化等,已在国际知名期刊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dv. Energy Mater., Chem. Mater., Nano Energy等杂志上发表40余篇文章。
【第一作者介绍】
师文文:博士生,本文第一作者。2015年本科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202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导师李灿院士/施晶莹研究员,从事光电化学分解水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催化、氢氧燃料电池。
【课题组介绍】
李灿院士课题组致力于从原子、分子以及纳米尺度去理解催化作用的本质,揭示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应用到能源、精细化工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解决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课题组主要开展太阳能转化与存储,人工光合成相关的光催化、光电催化、电催化、热催化,以及原位光谱与相关理论计算研究。
课题组主页:http://canli.dicp.ac.cn/
原文链接
An Integrated Metal-Free Modification Method to Construct Efficient and Durable Bulk Heterojunction Photocathode for Solar Hydrogen Production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fm.202209211
相关进展
化学与材料科学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chem@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m@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