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王秀丽研究员团队 JACS:水氧化产氧的多中心多步骤动力学微观机制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通讯单位: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水氧化产氧(OER)反应作为提供氢质子和电子的关键反应,在自然光合作用和人工光合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OER催化循环过程中的变价动力学微观机制对于理性设计和优化OER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OER反应集合多电子、多质子转移过程的复杂性,其中间反应机理的研究十分困难,其反应的时间尺度很宽,虽然在超快时间尺度(皮秒、纳秒)上对于电荷转移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但实际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统计时间尺度大多在纳秒到毫微秒,而在毫微秒尺度上研究水氧化微观机理面临新的挑战。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王秀丽研究员利用自主研发的反应时间尺度瞬态吸收光谱方法,揭示了典型催化剂四氧化三钴(Co3O4)上催化水氧化产氧(OER)反应过程中多中心多步骤的连续变价动力学微观过程,揭示反应中间体快生成、慢转化的动力学特征。相关研究成果以“Unraveling Sequential Oxidation Kinetics and Determining Roles of Multi-Cobalt Active Sites on Co3O4 Catalyst for Water Oxidation”为题,于近日以全文形式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作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李灿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SABIC Chair Professor,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曾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2008-2012)等。现任《催化学报》共同主编。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催化光谱表征及太阳能转化和利用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双助催化剂策略、发现半导体相结电荷分离机制、实验上第一次确认了晶面间光生电荷分离效应、成功实现了自然光合与人工光合体系的杂化等,光催化制氢量子效率保持世界纪录、光电催化分解水的效率引领世界水平,研究工作多次被美国C&EN 等国际新闻刊物和基金委内参报道。研究成果在Nature Energy、Nature Catalysis、Nature Comm.、Energy Environ. Sci.、Angew. Chem.、JACS等与人工光合成相关的光催化、光电催化重要刊物发表。受邀出席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的清洁能源战略会议、受邀多次在高登会议(GRC)、东京先进催化科学与技术(TOCAT)会议上就人工光合成研究作大会和主旨报告,在美国、德国、波兰、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催化、光催化和光电催化大会议上作大会特邀可主体报告(Plenary & Keynote Lecture)70余次,被当选2020年度太阳燃料高登会议主席。部分奖励包括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3),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家奖(1998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999),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国际催化奖(2004,国际催化领域的最高荣誉,每四年一次,每次一人),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5),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5年),中国催化成就奖(2014),日本光化学奖(2017),与日本著名光催化科学家K. Domen共同分享亚太催化成就奖(2019)等。
王秀丽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一直从事太阳能转化过程及机理研究,主要从事光(电)催化材料及光电催化反应动力学机理的研究。在时间分辨光谱表征技术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对光(电)催化实际体系有深入认识,特别是光催化表面反应时间尺度的光生电荷动力学的原位、工况研究。先后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J. Phys. Chem. Lett.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90余篇,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光生电荷动力学分离机制 2. 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 3. 光(电)催化表面反应动力学机理研究。
课题组主页http://www.canli.dicp.ac.cn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2c11508
相关进展
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课题组 AFM: “内外兼修” 构建稳定的太阳能产氢光阴极
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团队 Nature: 光催化剂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图像
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李仁贵研究员团队《Adv. Mater.》:双配体策略调节铬酸铅光阳极的成核和生长
化学与材料科学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chem@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m@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