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2016年福建人朋友圈的十大健康类谣言,哪条让你中招了?

2016-12-19 刘伟芳 福建卫生报

每天打开朋友圈,总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健康帖子在圈里大面积转发,标题都很惊悚,致癌致死十分常见,看得胆战心惊,可真实性却值得推敲。为此,我们盘点了下2016年流传较广的十大健康类谣言,快来看看你相信过几条?





01

SB250病毒、SK6病毒


谣言:“长乐市金峰镇一女性因吃酸菜鱼感染”SB250病毒“死亡,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这条微信相信大家并不陌生。“SB250病毒”并不只在长乐出现,它还“风靡”全国,除了酸菜鱼版、还有猪肉版、羊肉版等等。除了“SB250”,“sk6”也是一样的套路。


真相:经长乐警方查实,帖子内容属虚构。这个病毒的名字起得这么傻,还是骂人的词,年轻人习惯网络用语的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上了年纪的,看不懂的人就多了。


02

省人民医院:

农村先心病患儿可免费治疗

谣言:“谁的群多,请帮忙发一个信息:省人民医院从即日起免费给0-14岁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农村孩子治疗,可以咨询电话:XXXXXXXX,政府的好政策,看病治疗不要钱还给1000元生活费。举手之劳,爱心传递,功德无量。”这条消息在朋友圈和福建各个微信群也常有看见。


真相:老谣一则,经核实了解,我省人民医院并未开展过此项免费诊疗项目,各级政府也并无相关政策下发至他们医院院,希望大家辨别真伪,谨防上当。另外消息中的两部电话福小卫就不公开了,经拨打均为无法接通状态,很有可能是诈骗电话。一旦轻信这样的消息就很有可能掉入骗子的陷阱,大家多向当地医院求证即可。


03

榴莲牛奶同吃会导致死亡


谣言:一位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时,吃了很多榴莲,之后又喝了牛奶,导致咖啡因中毒,血压飙升,结果引发心脏病猝死,年仅28岁。


真相: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营养科王亦萍表示,牛奶和榴莲中都不含咖啡因,所以两者同食会中毒的说法站不住脚。何况市面上有很多榴莲冰淇淋、榴莲泡芙、榴莲千层蛋糕……


像这类的谣言每年都有好多,比如土豆不能和鸡蛋一起吃,西瓜桃子同食会致命。其实营养学上没有食物相克这一说法。讲究得是合理搭配,营养平衡,不要对某一物质成分不过量补充即可。还有些食物问题并不出现在搭配上,而是食物本身,如谣传柿子和蟹不能同吃,其实空腹单独吃柿子或螃蟹,也可能会造成腹痛腹泻。


04

穿走私旧衣服感染艾滋病


谣言:深圳市公安边防支队破获一起走私旧服装大案,截获549吨从香港走私到内地的“洋垃圾”,主要为旧衣物。网上就有说法称,不排除有艾滋病等传染病患者穿过,上面可能有艾滋病病毒。


真相: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感染科陈雅红主治医师表示,艾滋病病毒一旦脱离体液环境,其存活和感染能力都会大幅下降。且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如果身上没有伤口,即使穿了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穿过的衣服也不会感染。若这些衣服曾经经过洗涤或长时间运输,那就更不用担心。



05

藿香正气水与头孢一起服用会丧命


谣言:藿香正气不能与头孢一起吃,今天学校有学生中毒,虽有惊无险,但真是惊心动魄!医生说,藿香正气水与头孢一起服用,会马上丧命。科普知识!传播也是一种美德!也能救人一命!马上夏天了,难免中暑,中暑了,要注意。转发者功德无量……


真相:对于这种说法,医生表示过于夸大。藿香正气水和头孢类药物一起服用,可能产生双硫仑样反应,上述消息中所谓的“中毒”实际上是指双硫仑样反应。头孢会影响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两者同时服用,可能会出现类似醉酒的反应,例如头晕、心慌,或血压下降等。因此,从理论上说,两者同时服用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不过也因人而异,但绝对不会产生生命危险。


06

他汀危害健康


谣言:今年3月,一篇《红色预警: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加快衰老的进程》在网上疯传。文章称,新奥尔良杜兰大学科学家发现,在世界各地超过2亿人口服的他汀类药物,现在已经显示能加速老化,并能促使肌肉疲劳、记忆力减退等,是细胞的毒药。


真相: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彭峰表示,他汀类药物是经过临床近20年的检验,证明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有确切的疗效,而且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总体发生率。目前并无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会增加癌症、白内障、骨骼疾病和认知障碍。他汀类药物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肌肉毒性和肝脏损伤,治疗初期会监测计算激酶和转氨酶等指标,选择出合适的具体药物。


07

空心菜=最毒蔬菜


谣言:空心菜一直是夏天百姓餐桌上的最爱。但一篇文章称:“空心菜等水生菜,整个生长过程都泡在水里,吸附重金属能力强。种子撒在臭水沟里,不用打理,一个多月就能长得特别好。”


真相:业内专家表示,在吸收重金属能力方面,空心菜确实强于一般蔬菜,但是否被污染要考虑空气、水、土壤等因素。市场上的空心菜重金属含量本身并不高。只要用清水浸泡并清洗干净,就可放心食用。


08

抖腿会骨折


谣言:广州一大三同学上课时抖腿时突感疼痛,就医后医生称其左侧距骨内侧缘撕脱性骨折。抖腿的危害度大大提升。


真相: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骨三科李坚副主任医师表示,临床上从未碰到过抖腿骨折的例子。撕脱性骨折常见韧带急性扭伤(如打球跑跳时扭伤),或长期大量运动(如走路走太多或马拉松),姿势不正确导致反复的微骨折导致的累积性骨损伤。抖腿的力度通常没那么大和频率没那么快,造成撕脱性骨折的概率只是个理论值。该同学可能本身就存在骨病,只是抖腿加剧了症状而已。


详细文章可见:【辟谣】抖腿竟然会导致骨折?没那么可怕,但最好别跷二郎腿


09

用冰箱和大蒜能鉴别地沟油


谣言:大家请注意,抽空把您家里的油放到冰箱里2个小时,如果出现白色的泡沫一样,那就是地沟油,请发出你的爱心,把这信息发到你的亲戚朋友。检测是否地沟油的最简单方法:炒菜时放一颗剥皮的蒜头,如果蒜头变红色,就是用地沟油,含有大量黄曲霉素。食油良好的话,蒜子是白色的。医师强调,如果每个收到这条短信的人,能够尽可能告知其他人,至少挽回一个人的健康,请大家爱心扩散! 别只存档。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转发)


真相:食品安全专家称:所谓冰箱鉴别这个方法并不科学。因原料不同,一些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合格食用油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后,是会呈现凝固发白状态,但没有科学理论证明地沟油冷藏后会产生白色泡沫状物质;


其次,用大蒜头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地沟油的存在则是一个未被科学证明的有效方法:用电喷雾质谱的方式可以对大蒜头里面所含的有机分子进行了检测,我们可以发现大蒜头里面的有机分子非常之多,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有机分子与黄曲霉素的相互作用会引起显色反应;


最后,地沟油的黄曲霉素含量并不一定都是超标的,即便大蒜没变色,也不代表油就是安全的。


与其相信这些不靠谱的伪偏方,不如去正规超市,选择有明确品牌、品质保证的食用油。


10

洗澡先洗头会脑溢血


谣言:人的血管非常薄弱,遇上高温就会‘热胀’,一不小心就会爆裂。冬天洗头时一碰热水,血液一下子就集聚到头部,这时如果马上洗头,可能会导致头部血液流通不畅,长期如此,可能诱发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脑溢血,日本每年1.4万人因此致死。


真相:血压高是引发脑溢血的根本原因,至于洗澡诱发的脑卒中,原因并不是大脑血管受热膨胀,而是因为洗热水澡时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用力过猛引起的血压变化,有可能诱发脑溢血。


而谣言所说的「日本每年1.4万人因此致死」,出自日本《日刊现代》杂志2013年11月21日的报道:日本每年因洗澡不当导致死亡的人数高达1.4万人,其中约9成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12月、1月期间,由于温差使血管及心脏负担增大,在洗澡时摔倒从而溺死的情况尤为突出。报道写的很清楚,原因是「温差」而不是「受热膨胀」。而且日本人喜欢泡澡,摔倒后因溺水死亡的情况很突出,并不都是纯粹因为脑溢血直接致死。


这则谣言属于以偏概全夸大信息的典型,谣言的结论和实际的描述事实完全是两码事,洗澡先洗哪儿都没什么必然危险性。不过,每逢冬天,洗澡中毒的事件倒是经常发生。如果大家在寒冷天气使用燃气热水器洗澡,一定要有安全意识,要注意通风换气,以免煤气中毒。




分辨谣言

越是惊悚越不可靠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黄俊山表示,微信上大部分广为流传的健康知识大多都不靠谱,越是惊悚,越能吸引人的眼球,往往不明来源,不知真假,内容多失实。


这类帖子,一种是用恐吓,肯定的语气质疑生活中的一些常用品或食品药品,把个例扩展为群体效应,引起恐慌。还有一种是夸大功效,如当年张悟本的绿豆能治百病,黄花菜治痛风等,把单方单药变成了百病神药。“其实并没有神药,单方治大病发生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片面地夸大其作用有时会贻误诊疗时机,任何药都不可能包治百病。”黄俊山表示,何况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是慢性病,世界公认的没有特效药,这种世界难题怎么可能单靠一些家常食物能解决的呢?


此外,中国人跟风现象严重,未经证实就喜爱盲目转发,常常片面地夸大了作用,或增加了担心、怀疑、恐慌,传来传去就越来越像就是那么回事了。谣言止于智者,在网络空间中,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是最起码的网络道德。


黄俊山建议,每次转发相关的健康资讯时,先问问自己:


1、是否符合医学原理。医学没有绝对,过于绝对的说法一定是有偏颇的。一个药方适用于所有人,也肯定是不靠谱的。太神奇太夸张的事物,你最好都别信;


2、太新颖的研究别轻易信。医学是一个讲究临床考证的科学,有些实验,人群基数小甚至只在小白鼠身上实践过,或者只是个别研究的一种可能(如吃菠菜补铁、吃苦瓜降糖),这些所谓的研究进展,经过证实之前,千万不可代替药物;


3、是否有具其权威性,如国家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的。如果不能确定,那只能他随便说说,你随便看看,“微信”就好。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刘伟芳

编辑:朱晓洁

部分来源:微信官方谣言过滤器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猜你喜欢

福建成立医疗援助专业委员会,组团助力基层医疗机构

网上热传的“26℃穿衣法则”靠谱吗?福建娃这么穿才行

孕妇怎么补叶酸,基因说了算!

2017年《福建卫生报》火爆征订中,送自己和家人一份健康!


看到朋友圈谣言,正确的做法是:二话不说,马上举报!

福建卫生报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健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