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福建两位国家级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都有什么“独门秘方”? | 高端访谈

2017-01-12 刘伟芳 福建卫生报

近日,福建中医药大学张喜奎教授、陈锦秀教授喜获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称号。这可是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开展60年以来,国家首次开展的中医药高等学校教育名师评选表彰工作。


他们究竟在中医教学和传承上,有什么“独门秘方”?在两位教授从北京回来后,福建卫生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独家专访。


新闻回顾(点击可看——>:《喜讯!福建中医药大学两位教授荣获“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张喜奎全国首创师承班,融合中西教学优势




用小说演绎经典百余名学生请愿留其教学



张喜奎今年53岁,河南南阳人,与同乡“医圣”张仲景是同乡。因为仰慕“医圣”,他立志学医,悬壶济世。1998年,张喜奎作为福建引进的第一批中医博士,到福建中医药大学任教,主教张仲景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


《伤寒论》是1800多年前的著作,读起来艰涩难懂。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张喜奎相继编写了《病案式教材伤寒论》、《伤寒门径》、《张喜奎伤寒临证九论》等多部教材与著作,深入浅出地讲解难点,并结合临床讲解古方如何今用。


2007年,张喜奎还创新性地以章回体小说为载体,将教材《伤寒论》演绎成通俗易懂的《仲景临证传知录》,使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领会其精髓。多年来,该书相继出版20多万册,获得2009年中国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二等奖。


2004年,时任教务处副处长的张喜奎因工作繁忙,校领导本欲让其暂停教学工作。没想到,百余名学生集体上书请愿,坚持不肯换老师。校领导大受感动,最后调整了他的工作安排,让其继续在教师岗位上发光发热。



师承要与教学相结合才是中医独有的教学方式



中医自古以来的传承方式是师承制,老师带徒弟,手把手地教会徒弟看病。优点在于临床实践丰富,便于知识的掌握,但如果老师不高明,那徒弟所能学习到的知识面就很窄。


而高校教育则是博览群书,系统学习各种知识。但偏重理论,实践经验较少,知识无法活学活用。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二者互补呢?


2005年,张喜奎进行了一项全国首创的大胆尝试--办师承班。在老师和学生队伍中挑选出一批优秀人才,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老师一起临床就诊,边治病边学习。


张喜奎这种方式即克服了传统师带徒的局限性,又弥补了现代教育缺乏方向性的缺点。使得学生们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形似变神似,更好地掌握中医思维和技巧。



看病不限号一次门诊最多156个病人



“医生就是为帮助患者解除病痛而生,好医生更应该多给病人看病,让普通百姓都能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医生看病是良心活,一定要靠真本事。看不好病,不仅让病人多花冤枉钱,还会耽误病人的病情”张喜奎常对学生说。


在繁忙的事务中,他还坚持深入临床一线工作,每周坐6个半天的门诊,并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尽可能多地满足各地患者的就诊需求。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门诊病人也越来越多,平均每次八九十个病人,最多时曾达156个病人。   


曾有弟子心疼张喜奎,建议他限制门诊人数,但是张喜奎却严肃地说:“患者一大早赶来排队,特别是外地患者,千里迢迢来找医生,是对医生的信任。如果限号导致他们无法及时看病,那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


为此,张喜奎宁愿自己累点,也要帮病人把病看好,尽量满足求诊病人的治病要求,用自身行动履行着一名医生的职责。





陈锦秀让中医护理发挥其优势



入选的60位老师中,陈锦秀是唯一一位涉足护理行业的。护士在人们的眼里地位往往不如医生重要,甚至有人认为护士就是打针给药的,但陈锦秀始终认为,合格的护士同样是救死扶伤的主力军。


自学日语成为福建第一个护理学硕士



陈锦秀的母亲就是一名护士,她从小就被埋下了一个护士梦的种子。机缘巧合,她被护理专业录取。毕业后,1980年起在省人民医院从事护理工作。临床工作让她逐步认识到护理的重要性。


“救死扶伤不仅仅是医生的功能,也有护士的巨大作用。”陈锦秀说,比如青霉素注射前都要进行皮试,但皮试阴性的病人在注射时也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临床上就有碰到针头还没拔出,病人就满头大汗,脸色苍白,甚至喉咙水肿,呼吸困难,这时护士就要第一时间呼救、给氧、注射药物,抢救病人。她还曾碰到过病人急诊科输液时,坐在哪就无声地陷入昏迷,还好她注意到病人的眼神不太对,才救回了一命……


中国的护理事业发展起步晚,早年护士普遍学历低,于是陈锦秀自学了日语,并在1992年获得了去日本深造的机会。


期间,前瞻性地主修了护理管理、老年护理和康复护理也打开了她的视野--21世纪是护理的世纪,护理不仅仅是打针配药,功能涵盖的面很广,预防、保健、康复,包括了人的生、老、病、死。


回国后,陈锦秀成为了我省第一个护理硕士,被福建省中医药大学聘请回校当老师。



中医护理有着独有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不仅要求护士具备基本护理方法技能,还要有中医护理特色。比如养生保健理念既要用中医的思维考虑病人身体情况,又要根据不同疾病、性格、身份等制定个体化护理方式。还要能掌握针灸按摩等中医治疗方法。


有的人会觉得,这些如果就业于西医医院不是就没用了吗?对此陈锦秀表示并不如此,曾有个学生在西医医院就业,碰到病人胆绞痛得厉害,服药效果也不佳,她就建议给病人施行耳穴埋豆,病人的疼痛很快得到了缓解。


如今医疗界都在反思,寻找如何从疾病医学转变为健康医学。这时中医在这方面的优势就越来越明显。“近日,日本方面就在联系我,希望能让中医护理在日本的社区推广。”李锦秀说。



把学生当朋友授人以渔



22年的临床护理经验,让陈锦秀深深明白,医学是一直在变化进步的,“造口师”、“导管师”等的兴起,说明护理的高层次人才正在实现专家型的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教会学生主动学习远比直接教授知识更重要。


她常常亲自到医院去学习临床的新技术新方法;花费大量的时间整理学科的新动态、新成果与同学们分享,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激情;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之乐学、好学。


这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中西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已在国内多家院校推广应用,并获得福建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她主讲的《康复护理学》,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李锦秀总是和学生做朋友,在相处中互相帮助,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作为护理教师,她深知心理健康是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为人师表爱字当先。


护理学院曾有一个学生不慎从高楼摔伤生命垂危,她召集学院师生组成护理小组,日夜护理学生。那一个多月,哪怕是夜间休息,她都每小时拨一个闹钟,定时打电话给当班的照护人员询问情况。经过团队的努力,她们从死神手中夺回了这位学生,陈锦秀也为此瘦了十多斤。



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每两周,她都会抽时间和所带的研究生们见面,鼓励她们提出各自在学习或临床中碰到的问题,并不给标准答案,而是互相探讨最优地解决方案,与学生们共同成长进步。


此外,十几年来,陈锦秀还亲自带领护理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长年为孤寡老人送去关爱和护理服务。这已成为护理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品牌代代相传。


陈锦秀和她的团队已培养了高级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2000余名,研究生30几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部分学生已经成为医院的骨干力量,在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等管理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目前护士300多万,医护比为1:1.4,远低于国外的1:3。护士缺口300多万,养老护理员缺口500多万,护理的需求还很大。陈锦秀希望,社会能给护理人员更多一点的理解,让这个起步晚的专业能走得更好。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刘伟芳

编辑:朱晓洁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当然欢迎你转发到朋友圈)


猜你喜欢

“药驾”比“酒驾”还吓人?即使是老司机,你也得知道这些……

关注 | 福州地铁那些不为人知的健康隐患,别把健康“挤”掉了!

助听器为什么这么贵?不是越贵就好,科学选配是关键

2017年《福建卫生报》火爆征订中,送自己和家人一份健康!


名师出高徒,名校育奇才。中医无教不兴,无传不旺。教传两条腿,缺一不可。

福建卫生报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健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