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首批驰援武汉医疗队护理组组长陈巧玲:战斗28天,这些感人的小细节想说给你听
“妈,什么时候从武汉回来?”分别的最后一刹那,孩子忍不住问了。
“队里让我们准备一周的装备。”话语以故作轻快的口吻吐出,以安慰孩子和家人,但有着28年工作经验、13年重症护理管理经验的陈巧玲知道,此去武汉是一场硬仗,需要呆多少个7天,自己心中也没底。
临行前,做足了各种心理建设,但到了武汉,遇到的挑战还是远远超过预期。
陈巧玲在护理组长会议上部署护理工作
到武汉第三天,队里小组长会议正在紧张进行,联络员突然把陈巧玲叫出来:“巧玲,现在工作任务有变,我们需要一位护理组长,带领这92名护士,你愿意接受任务吗?”
“可以!”她第一时间简短地回答,这次,她没有像以往的风格一样,客气地加一句,“我试试”。因为她深谙,生命救治无法容忍“试一试”。紧接着,她说:“领导委任于我,我一定努力带好团队。”
此时此刻,疫情的严峻不允许陈巧玲过于谦逊,“战疫”需要的是智慧、胆识和专业。出发前,她和医院护理部说,要带着4位省立医院的护士平安回家。但这一晚,陈巧玲彻夜未眠,她现在要带着92位护士完成任务,平安回家,这是压力,也是动力;是初心,也是使命。
1月29日,陈巧玲在进行抗疫护理工作动员和部署
然而身体很快提出了“抗议”。陈巧玲有气道高敏反应,武汉寒冷干燥的气候,让她一落地就出现气道不适的症状。每天在厚实的口罩下,憋气的症状越发明显。
每次交班后脱下口罩,口干舌燥的感觉已经让她没有进食欲望。但每餐她依然坚持吃完饭,不停地告诉自己:我来这里是照护患者,而不是被照护,我不能给团队拖后腿。
陈巧玲坚持每日进入黄区、红区指导护理工作
更大的挑战来源于未知的风险。2月2日,医疗队从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转战金银潭医院,这是被称为武汉救治新冠肺炎的“暴风眼”医院。进驻金银潭前,陈巧玲根据队里的派遣,先期做了实地考察,即将面对的一切让她感到了更大的压力,当天晚上,她落泪了。
重症与传染病的叠加,让护理难度系数提升,风险是无处不在的。
“给重症患者喂食时,我们既要防止重症患者因呛咳导致误吸,又要预防自己不被病毒沾染,这个过程需要巧妙处理,不让病人感觉到你在排斥他、在躲避他。”陈巧玲说,“这是一个两难的处境,保持适当距离的同时,又不能影响护理的效果。”
陈巧玲在核查危重患者护理文件记录
留下更多的是队员们一个个感人的举动
在此之前,陈巧玲以学术会议参会者或讲者身份来过几次武汉,唯独这次意义不同以往。“现在它对于我而言,是我战斗过的一个城市,付出过汗水和心血,护佑过民众健康的一方城池。回想在金银潭的日日夜夜,脑海中浮现的,都是队员们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一个个感人的举动。”
在这里,身高一米八的男护士林锋被防护服闷得发慌、想吐,被陈巧玲劝去休息。坐在走廊末端的方凳上不到10分钟,他又径直走入病房,回到患者身边。
在这里,护理组最年轻的97年护士邱俐倩,为了让患者尽快吃上热饭,身高1.52米的她抱起了装满60人餐盒的箱子。
在这里,郑艳主管护师23天里,每天持续工作8小时,中途不肯休息,让陈巧玲心疼不已。
在这里,负责物资请领的邓海英副护士长,每天5-10次前往各大库房,拉回一车车比她人还高的物资。
在这里,福建同事们都认为不善言辞的卢神雷,在被喊为“雷神”的同时,克服了自己腼腆的性格,主动和心理障碍的患者聊天,还被组员们称为“开心果”。
在这里,护士崔健为了不让家人担忧,一直隐瞒在武汉战疫的事,直到院方领导打电话慰问二老时,崔健还“理直气壮”告诉父母,他们接到的只是诈骗电话。
23日,队员们接到休整指令,开始在病区整理物品。或许是感受到了什么,患者们不安地问,“你们是要走了吗?”护士们非常婉转地回复后,他们不舍的神情立刻从眼神中流露出来。
望着队员们,他们又心疼的地说:“你们太辛苦了,真的需要休息了。你们不说,我们也知道,这时候你们防护服下的衣服肯定都湿透了。”
要出院的患者说,要和护士长“比心”
在金银潭医院战“疫”的23天,陈巧玲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重大突破。“多年后,如果回想起这段经历,我会感谢现在的自己,有勇气参加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的战斗。这段日子充满艰辛,但队员们结下的是战友情、生死情,每当患者出院,拉着队员们合影、‘比心’的时候,大家便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价值,那是医患携手共渡艰难时光的感动。”
陈巧玲说,“这段时间我们在驻地,但只要有需要,我们愿意随时奔赴战场,愿意最后一批撤离。到那时,再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好好看看武汉街头的繁花似锦、车水马龙。”
首批福建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护理组员中,
有副主任护师,有主管护师;
有ICU护士,有专科团队护理骨干,
年龄跨度之差20岁,
他们奔赴荆楚大地,扛起护理脊梁
来看看省立医院这些护理组员的故事——
经常有亲朋好友问:你们在医院见到那些生生死死的场面,怕不怕?我说:“我也会怕,但我也不怕!”
2月10日,下着雨,带病人去门诊做CT检查的路上,当我不断提醒着:路滑小心点走,不着急!帽子戴好了,别着凉了……24床宋大叔回过头,大声地说:小姑娘,我们很好,会加油的!
旁边的病友也随着一声声附和着:加油,加油……风雨中,大家不约而同笑了,我也笑了!是的,比起“怕”,我们更该做的不就是“加油”!病人加油,我要加油,加油护百姓安康!
越来越多的病人跟我们挥手出院,约定着以后一定去福建游览八方,剩下的病友们也互相打气,武汉的春天马上就来了!
14床患者熊大哥接下去的护理重点是准备呼吸功能锻炼,为出院做准备。
护理评估中,熊大哥告诉我,他是合唱团领唱,说到他的专业,他眉飞色舞,说如何运用气息让高音洪亮,低音深沉,在真假声之间的转换……
而新冠病毒肺炎侵袭的是肺,熊大哥也顾虑影响日后的工作。通过精细的护理评估,我特意为他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还建议他出院后通过练习吹气球提升肺功能。
(郑艳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我是15年的重症护理组长,请相信我们有能力陪伴你击败病毒,听你领唱最美的华章。
在金银潭医院,最迫切需要克服如何在缺氧状态下工作。有时竟有冲动将口罩摘下,大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
所有的清洁、消毒均是护士在进行,将走廊上所有的垃圾打包扎好,送至相应的地方处置,对病房、外走廊地面进行清洁消毒时,身边一位老爷子听到我不停地喘气声,说:“姑娘,你歇会吧!你们太辛苦了!你们让我感到非常幸福!”
我的眼眶瞬间红了,“你口中的幸福,就是我想要的幸福”这句话在我的心里涌动,我没有能够说出口,但是刹那间觉得自己的努力付出都是值得的。
(李碧霞为患者做床旁心电图)
老叶是走路颤颤巍巍的花甲老人,和他沟通并不像普通患者那样顺利。
他入院第一天,恰巧轮到我值夜班。见他若有所思坐在走廊上,我催促他早点休息,他也只是对我点点头。“24床需要复测睡前血糖”对讲机传来龚主任的医嘱,我刚想去执行,只见他背着脸盆和背包往楼梯口走,我急忙追上去……一番好言好语,他乖乖跟着我回到房间,帮他盖好被子后我继续巡视。
两个病房刚巡完的功夫,一个熟悉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走廊的末端,“爷爷您有什么事都可以和我们说……”,我赶忙迎上去,他依然是沉默点点头回到房间。就这样,来来回回“斗争”好几个回合。
“这真玄,看来我只能守在他的病房门口,一步也不敢离开了”。我搬了张小方凳,做起了“保安”。每半小时到他床前看看是否睡着,他也会悄悄看我是否离开房间门口。我们俩就这样“斗智斗勇”整个夜晚。
(蓝钰菱夜班巡视病房中)
老叶出院时,我们打心眼里高兴,他颤抖地拉着我的手,含糊不清地说谢谢,嘱咐我一定要注意身体。疫情面前,有很多艰难、悲伤、恐惧……但也常有感动、新生和力量!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林颖
通讯员:福建省立医院报道组
编辑:小枫
●有声 | 战“疫”·两地书(一)黄诗晨同学:赵淑好医生给你回信了!
●心理问答|年前我从武汉回厦门,隔离结束没生病却被邻居误解,很难受,怎么办?
●惊喜!福建战“疫”医护夫妻在武汉突然偶遇!他们下意识的一个动作又暖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