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舞蹈还给每个人”:心之无碍——共生舞体验工作坊回顾

空厂长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2024-09-02

阅读提示:

推送约2732字,

使用读屏软件听读大约需要9-10分钟。

低视力伙伴可以调整字号大小,便于查看。



2022年12月12日至12月18日,也就是在2022年11月30日之后,广州疫情防控放开初期,广州的四位拥有五年以上共生舞经验的残障舞者释文、慧恒、大姐、阿进,紧锣密鼓地组织发起了一场7天线上工作坊“心之无碍——共生舞体验工作坊”。活动由歌德学院和共生不错舞团主办,报名参与的学员一共24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11位残障人士;7天全程参与的有8人,其中2位残障人士(1位视力障碍,1位精神障碍)。学员大多通过微信公众号渠道报名进入到该项目中来,不限制年龄阶段、身体差异、舞蹈经验,免费参与。工作坊期间,视频、音频,以及手语翻译、口述影像同步进行,尽可能照顾了各种残障参与者的需求。


© 歌德学院与共生不错舞团,

“心之无碍——共生舞体验工作坊”(2022,广州) 


四位活动发起人都来自广州共生不错舞团,他们本身是残障人士,曾经也有过迷茫和自我否定,但他们从舞动中感知、探索身体的可能性,进而潜移默化到日常之中,发现自己、了解他人、拥抱世界,活出当下。以“心之无碍——共生舞体验工作坊”命名本次活动,也是寄希望于打破差异间的隔阂,邀请学员一道,就“个人探索”“自我觉察”“多元融合”“舞蹈艺术”“无障碍理念”等话题进行身体和心灵上的探讨。


在连续七天的工作坊期间,释文、慧恒、大姐、阿进各自分享了一些基于个人特殊性的生活经历、舞蹈经历和心路历程,包括如何理解障碍、与身体和解等等。舞蹈体验部分,导师将遵循的理念贯穿于身体动作,他们将之总结为:“修身”(感受自己)、“齐家”(感受他人)、“治觉”(带着觉察做合适的选择)、“平天下”(共创所有人可以平等参与活动的环境)。例如“修身”环节,导师引导参与者自主选择一个身体部位完成一个最高、最低、最大、最小、最快、最慢的动作,寻找身体的重心,感受身体的结构和温度,与最私密的个人产生链接,甚至用身体部位刻画一个“家”的形象,与记忆深处产生链接;“齐家”环节,导师用类似“骨牌”的方式,指引一个人完成一个动作轮到下一个人,比较容易地让大家进入即兴的状态,并且尝试与他人高低错落或者节奏快慢的不同变化,但彼此知道相互的联结和互动,放大与他人甚至他物的在舞动中的心理链接;“治觉”这个环节是在不经意间引导参与者遵从自己的内在判断和抉择,如同导师大姐所分享“共生舞中有个理念是,如果不愿意做就可以不做。刚才舞蹈体验的过程中,也有时候我没有在动,只是在看,但是在静静地观察和心脏在跳舞。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在做自己的事情,可以有所选择,跟着舞团,参加活动,看见大家不同的美”;“平天下”是倡导共创所有人可以平等参与舞蹈的环境,在全面地介绍完共生舞的渊源和内容之后,你会发现成长过程中指摘你不会跳舞的人都是错误的,共生舞更在意的是感知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和地心引力的关系,更强调的是接触和即兴的力量,并且通过系统性地开发去研究如何跟不同能力、身体差异的人一起跳舞,共生舞貌似就是要把舞蹈还给每个人。


© 歌德学院与共生不错舞团,

“心之无碍——共生舞体验工作坊”(2022,广州) 


随着工作坊的进程,无论健全还是残障学员也都在热烈互动和热情反馈。学员童童表示:“我今天的感受很强烈,全程都沉浸在一种巨大的感动中,从开始和伙伴去跳‘一动一停’,发现双方(舞伴)在动作上有了回应,感受到真实的链接。后面(用身体部位)写名字和家,再后来到阿进的分享,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他像一个浑身带着光出现的人一样,比我身上的光芒还要更大,他可能突破了自己的局限做到对自己的接纳,但是我可能都还没有做到。虽然我形式上是个健全人,但是对身体也有很多的不接纳,所以今天有个很大的冲击,和屏幕里的伙伴、和自己、和这个世界,从这三个维度都产生了一种非常深刻的链接,过往没有试过用这种形式体验过的链接,是一个很感动和幸福的流露。”也有学员反而更珍视这样的线上时光,学员小狼说:“线上少了跟人的互动,可以有更多跟自己的相处:不用顾及别人的眼光,可以更随意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 歌德学院与共生不错舞团,

“心之无碍——共生舞体验工作坊”(2022,广州) 


广州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主任九姑娘对该项目表达了肯定:“这个舞蹈工作坊,延续了他们共生舞的理念,以及就是做基本的一些残障人士的培训,我觉得这一块其实在国内被认知的程度不是很高的,但是他对于残障人士的身心的打开,其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人皆可舞,它首先是对于生命本身的一个自我的允许,然后也创造了一个氛围跟环境,在一个彼此能够尊重、安全、以及可以自我觉察的环境之下,逐步去探寻自己跟自己身体及他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事情对于残障伙伴的自我身体认知其实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她也认为“它的融合性是我觉得需要突破的地方。如果有健全人士跟残障人士共同去发起或者设计,项目其实是一个互相理解的过程;而如果单方面组成的时候,它始终会有局限性。这很需要发起者对自我的觉察,以及一些互相讨论的机会。”谈到该工作坊的意义,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残疾人舞蹈项目负责人邓老师评价:“项目有利于残疾人心理健康、残疾人舞蹈艺术推广;作为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可以满足残疾人对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需求;有力促进社会残健共融。”但是他的顾虑是:“由于各类别残疾人生理特点不一样,导致在身体条件和心理特质上都不一致,需求也不尽相同。如果该课程定位不清晰,不分类别、不分人群地设计课程内容会不会导致成分太复杂,无法聚焦到一个点上,是否能够满足所有参与者的需求。”


笔者了解到,本次活动的策划由来已久,基于疫情原因不得不采用线上形式,这对于需要面对面接触交互的“共生舞”提出了挑战;叠加了突如其来的防控解封,参与者与导师又陷入到直面疫病的二重挑战,给工作坊项目带来了愈高的完成难度。然而笔者认为,也许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和各自私密的空间环境,参与者藉由网络的相互联结来完成整个工作坊的体验和交流,更体现出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么一个宏大的终极命题——同样,这也是“共生舞”想侧面给予各种差异化人群的共同启示吧。正如工作坊中导师的引导:“我们现在每个人就像一个网一样有一条隐形的线连接着,我们此时此刻通过网络的网连接在一起,去感受一下你跟每个伙伴之间的关系,我们透过这种形式,你和对方的连接、和对方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每个人都是网的其中一个点,可能你做一个动作或是其他事情也有可能会影响到网里其他人的选择,可能会跟随你、或不会,但这都是他/她的选择。”


作者:空厂长




 相关推荐 

不再隐藏:关于无障碍策展的对话

多元舞台的残障共荣

包容性艺术与社会共融

“只有跳起舞,他们才意识到我们的力量”:

中国的残障艺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