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撞机】伟大数字灵魂的一生——基特勒

陈静 零壹Lab 2022-10-08

弗里德里希·A.·基特勒,1943年6月12日出生于罗赫利兹,一个当时还隶属于东德的小城。受到作为教师的父亲和无线工程师的兄长的影响,基特勒7岁时就可以背诵歌德《浮士德》中的长句,同时也看到了兄长是如何利用战争遗留的机器残骸来制作无线广播的。歌德与收音机、古典主义和技术、高雅文学和现代媒体,成为了基特勒成长历程中的重要部分,对其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基特勒在接受访谈时曾说到:“自己就是在两个父亲之间长大的,某种程度上所有的事情都取决于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可以看到,这种二元思想最早也是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在《话语网络1800/1900》中,他对于文学的“话语网络1800”和技术的“话语网络1900”所做的区分。 


基特勒的父母为了使他接受系统教育,在1958年带着他逃到西德。这段经历对于对基特勒有着转折性的意义。他很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因此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之中。基特勒在1958年到1963年期间就读于德国拉尔的现代语言高中,学习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后来又因为海德格尔与弗赖堡的关系,基特勒进入了阿尔伯特 - 路德维希大学学习德国研究、罗曼语和哲学。1976年,他以一篇讨论康拉德·费迪南德·迈耶尔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正是在这个时期,基特勒受到了雅克·拉康和米歇尔·福柯著作的影响。


此后的十年间,基特勒在弗赖堡担任助理教授。这期间,他以访问讲师和助理教授的身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2)、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斯坦福大学(1982-1983)和瑞士巴塞尔大学(1986)等大学工作。也正是在此期间,基特勒开始全面接触计算机技术,并关注到了媒介技术及媒介本身对于书写所具有的重要意义。1986到1990年,基特勒主持了在卡塞尔进行的德国研究协会的文学与媒介分析项目。1987年,他被聘为德国波鸿大学现代德国研究的教授。1993年,他获得了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美学和媒体历史的讲席教授职务。


1993年,基特勒凭借其在媒体理论领域的研究,获得了艺术与媒体中心(该中心是世界最早的新媒体研究的中心之一)的“西门子媒体艺术奖”。两年后,他带领了一个研究媒体理论及历史的联邦研究小组。他在1996年被耶鲁大学聘为特聘学者;次年,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聘为特聘访问教授;后又受聘于欧洲研究生院(European Graduate School)。


2011年10月18日,基特勒病逝于柏林,享年68岁。


内容参见John Armitage, “From Discourse Networks to Cultural Mathematics : An Interview with Friedrich A. Kittler”, Theory, Culture& Society, 2006 23: 17, Geoffrey Winthrop-Young and Nicholas Gane, ”Friedrich Kittler:An Introduction”, Theory Culture Society, 2006, 23: 5等论文“欧洲研究生院”中的基特勒主页:http://www.egs.edu/faculty/friedrich-kittler/biography/(2012/1/12)


END


主编 / 陈静

责编 / 付梅溪 陈夏辛 顾佳蕙 彭玮 桑雨茜

美编 / 张家伟


零壹Lab

记录数字媒介之日常

反思科技与人文精神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