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撞机 | 人类的不断再定义: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的灵性密码

郭婷 零壹Lab 2022-10-08

1954年,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艾伦·图灵(Alan Turing 1912-1954)在给好友的明信片里写道,


宛若神妙之光的双曲面/
穿越时空中不停歇/
给这些光波一个庇护的港湾/
它们兴许演一出上帝的哑剧


图灵给这一批明信片起名为“来自看不见的世界的信” 。一个多月后,图灵在曼切斯特的寓所自杀。房东太太第二天才发现他的尸体。



图灵热的背后


2014年,以饰演BBC新版福尔摩斯而红遍全球的英国演员“卷福”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主演了以图灵为题材的电影《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令这位在盛年去世的天才科学家再受瞩目。 “图灵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举办,不仅使各顶尖研究机构都为此举行研讨会和系列讲座,也使英国国家肖像博物馆等都以图灵为主题举办展览。2015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电影《模仿游戏》获得剧本改编奖,其剧作者的一番感言在网络上走红,又为大家默认的图灵的边缘化人格作了肯定:“ 在我十六岁的时候我想过自杀,因为觉得自己太古怪、和别人不同、格格不入、无所适从。现在我站在了这里……我保障你会被接受的。保持真我,保持独特。”



但图灵并非为人怪异而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他在有生之年曾获得多项令人仰望的荣誉,他的科学研究曾为最高机构所认可,他也曾有自己闪耀的舞台──图灵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士(FRS),也是大英帝国勋章(OBE)获得者;他年仅22岁就成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许多怀念图灵的人也表示他尽管笨拙,却非常开朗和幽默,甚至在同性恋在英国被定义为犯罪行为的1940年代,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性向。另一方面,康伯巴奇是那种在人群中会发光、天生具有个人魅力的演员,他可以演出图灵的古怪,但不能表现图灵的朴素和寻常,也因此抹杀了图灵对广大普通人的意义。 


不过,电影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图灵的科学研究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且相互启发。在他因为同性恋而被捕和处罚后,图灵曾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



图灵认为电脑可以思考
图灵与男人同床
因此图灵的电脑无法思考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图灵担心自己的个人生活会影响自己的研究,而他的研究和思想是他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方式。换言之,他担心自己作为个体的尊严和存在,会被怀疑、否定和重新定义。讽刺的是,图灵本身一辈子都致力于如何用新的数理和机械的方式重新定义人本身。



灵性的理性一面


研究图灵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理论的著作,很少探究其理论的深层意义;而关注图灵人生际遇的报道和传记,也很少将他的科学理论和人生反思结合——更罕见的是探讨他在科学研究和人生反思中对“自我”的追寻中所蕴涵的本体论意义。如果说图灵在《模仿游戏》突出了他破解的德国密码,那么他借机器大脑而作的本体论反思则可谓是一种灵性密码。

灵性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概念,其词源,例如希腊文“pneuma”和拉丁文“spiritualitas”都有人类本身思维的意义。新纪元运动以来,英国乃至西欧被认为是世俗化的代表,“灵性”(spirituality)一词逐渐取代了宗教信仰,指代反抗基督教机制的其他宗教和信仰实践,包括佛教、太极、欧洲异教(paganism)等等,也指一种情感和自我的自由表达和生活状态。但细究此词的原型“spirit”,其希腊文词根“pneuma (πνεύμα)”有以下涵义:

1. The spirit, i.e. the vital principal by which the body is animated
    a. the rational spirit, the power by which the human being feels, thinks, decides
    b. the soul
2. A spirit, i.e. a simple essence, devoid of all or at least all grosser matter, and possessed of the power of knowing, desiring, deciding, and acting. (http://www.biblestudytools.com/lexicons/greek/kjv/pneuma.html, last accessed 25 May 2014. 粗体由本文作者所加。)

可以看到,“pneuma”专注于人内在的理性思维能力。再追溯这个词的变迁,有拉丁文中的“spiritualitas”, 古法语里的“esperitualite” ,和诺曼时代的盎格鲁法语中的“spiritualité”,逐渐被基督教会沿用,指代宗教灵性和神学名词,将“属灵”与“属欲”作为相反对立的概念。但在中古英语中,“spiritūālitē”这个词依然有一条与原先词源相通,但指代人在宗教虔诚、教会体制之外的理性本质。德文较好地保留了这层意思,因为德文中与现代英语“spirituality”对应的“spiritualität”一直到1958年才出现,还是从法语“spiritualitä”来的,是“spirituality”的舶来词。德文中更常见的词是与“spirit”相应的“geist”,既有基督教或广义上的宗教意义(譬如用以指代圣灵),又保留了“pneuma”中心灵和智力的意思。比如黑格尔的著作《精神现象学》,原名就是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从这样简短的词源追溯,可以看到现在所说的“灵性”一词并非是宗教或广义的感受性的信仰专用,而有理性反思的意涵,与通常对宗教和理性的对立恰好相反。

我们太惯常将科学与无神论归为一谈,图灵在英国也被作为“无神论同性恋勇士”而纪念。但细看图灵的作品,他从未自称无神论者,反而经常谈及宗教,譬如在开头提到的那封明信片。但另一方面,图灵的理论确实被当时的宗教观视为大逆不道,譬如声称人类智识并不由神赐予,而是一个信息处理机器。由此,图灵重新定义了人们对大脑和心灵的理解,也重新定义了人何以为人。这种富有探索性的自我追寻、嬗变和重新定义,也生动地体现了“灵性”一词原初的意义。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许是对这种意义最具体的外化,因为通过学习和模拟人脑思维方式而制成的现代科技,每一天都在提醒我们:重新创造自我不但可能,且不断发生在类似iPhone那些机器的细微处。


对人类的重新定义:人工智能的自我再造


图灵“机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概念的背后有深层的个人与社会文化因素。他所设想的不受物理条件限制的、理想化的机器智能是对人类心灵的概念化模拟,这种概念化模拟抽象并机械化了人类心灵,蕴含着他对自我认同的期许——作为一个孤僻的天才少年及同性恋者,因同性恋当时在英国违法且有悖社会道德,图灵始终希望能像自己的智能机器那样自由。再者,有自我反馈、重塑、再造功能的机器智能通过模拟和自我再创造,在理论上不受物理世界的限制,从而超越人类生存时空的局限。最后,他希望智能机器能越其创造者——人类科学家,并成为一个新的种族,使得人类作为一个族群自认卑微。这一点挑战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既有概念。建立在图灵的机器智能理念上的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也寄予着人类自我理解、再造及自我超越的意向。

图灵在信件中运用的恰是“灵性”一词,无关宗教信仰,却攸关对自我的理性反思。我们强调这一词义不但可以拓宽学界对世俗化现象的探讨,亦能深入探讨高举工具理性的信息时代背后的文化与社会意涵。

当下个人化的智能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且不断改变人表达、认识与建构自我的方式。由此产生的新的自我意识与社会认同,都是基于人工智能哲学将人类思维看作可以不断人为更新进化的机器的纲领。这种自我反思、自我重塑与自我再造的意向乃人工智能哲学深层的意义,不但由当代先锋理论家继承并积极实践,也因普罗大众对个人电脑及智能产品的密切使用,甚至依赖而生生不息。

(郭婷,爱丁堡大学宗教学博士,有关图灵、人工智能哲学和灵性意义的博士论文研究曾获爱丁堡大学创新奖,相关论文曾登上皇家人类学学会旗下期刊《今日人类学》封面。为《洛杉矶书评》研究编辑,各大中英文媒体撰稿人。书作《食光记忆:12则乡愁的滋味》即将出版,新书《审美的政治:英国艺术运动的十个瞬间》写作中。)



转载声明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零壹Lab所发文章。如需转载,请于显著位置注明出处,并放置清晰零壹Lab二维码。如需长期授权或其他未尽事宜请联系零壹Lab邮箱。零壹Lab保留追究私自转载者法律责任之权利。


零壹Lab邮箱:dh01lab@hotmail.com




END



主编 / 徐力恒

责编 / 陈静 顾佳蕙

美编 / 张家伟



零壹Lab

记录数字媒介之日常

反思科技与人文精神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