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撞机 | 参与式文化,参与式研究——评《文本盗猎者》
从《文本盗猎者》这本书第一版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粉丝群体在不断壮大,粉丝经济和粉丝文化也日益越繁荣,这可能也是本书能够一直再版的原因吧。一提到“粉丝文化”研究,这本书绝对是书单上绕不开的一项,甚至在更为宽广的文化研究、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学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书的主标题初看起来有些奇怪,但仔细想来,“盗猎者”用来形容粉丝群体是极其合适的。粉丝在不同的文本之间游荡、采集、生产,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流动性。虽然“狩猎场地”对每一个人开放,但每次“狩猎活动”都会自动形成一条条界限,当粉丝聚集在同一片土地之上,他们就形成了一个群体,拥有了共同的身份,并对其他群体加以区隔。粉丝的行为虽没有获得授权和认可,但文本一旦“落入”他们手中,他们就自动拥有了处置权。
对于这本书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好读”和“有趣”。詹金斯质疑“冷冰冰”的传统民族志,而选择带着一个粉丝多年积累下来的自觉与热情去深入观察这个群体,并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从粉丝的接受到阐释批评再到创作,从点到面,由抽象到具体,为读者逐步揭开遮盖粉丝世界的幕布。第一章开篇就将周六夜现场中充满刻板印象的段子呈现在读者面前,然后将流行文化中的粉丝形象逐个细数,而作者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刻板印象逐一打破。第二章开始具体分析粉丝们如何构建“参与式文化”。第二章主要讨论粉丝如何接受文本,并将文本内容化为己用,比如将其作为谈资和八卦的来源;第三章则更进一步,探讨粉丝的批评和阐释行为,粉丝如何以不同方式细读甚至解构文本,比如性别对粉丝阅读行为的影响。第四章以第二和第三章为基础,具体考察了美剧《侠胆雄狮》粉丝对于作品的期待、阐释与批判,跳出粉丝群体内部,论述了粉丝与“官方”的紧张关系。从第五章开始,詹金斯开始具体探讨粉丝的“创作与生产活动”。
我发现,在与主流“品味”和“文化资本”保持距离的同时,粉丝群体内部也形成了自己的“品味”与“亚文化资本”。詹金斯在第四章论述了粉丝对作品的阐释与批判,我们可以看出粉丝对一部作品的评判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与体系,有着自己的“品味”。而在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中,詹金斯分别分析了同人写作、视频制作以及同人音乐三种不同的粉丝创作形式,展现了粉丝群体内部旺盛的创作能力,以及“亚文化资本”的积累与传播,而拥有越多的“亚文化资本”,也意味着在粉丝内部拥有越多的“话语权”。
随着时代的变迁,粉丝文化也产生了一些新变化,我们不能指望詹金斯在多年前为我们准备好了全部答案,他在书中提出的问题在体现了共性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很强的个性。
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者》中主要论述的是“美国生产的流行文化如何被美国粉丝欣赏、批判和再生产”,而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国家生产的流行文化如何被另一个国家的粉丝欣赏、批判和再生产”,粉丝文化的“本土化”以及不同地区“本土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异同性。更重要的是,发现产生差异与趋同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逻辑,粉丝“参与式文化”的产生与运作正是建立在这几大领域复杂互动的基础之上。比如,日本的ACG文化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和美国有何不同?韩国偶像团体在南美洲为何受到欢迎?美国的“偶像文化”和东亚的偶像“饭圈”文化有何异同?纷繁各异的粉丝文化背后,不仅仅是每一个粉丝个体的选择,还有更为深层的运行机制。粉丝文化研究从来不是居于“下品”的边缘领域,正如粉丝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边缘群体”。对于粉丝文化的研究不会也不应该局限于粉丝本身,挖掘他们行为背后更为广阔的空间也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层面出发,粉丝研究既尊重了个体情感与诉求,又为更为“宏大”的话语找到了栖身之地,是一个颇有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兼具温度与人情味的研究领域。
长期以来,同人创作一直作为“官方创作”的想象、补充甚至是逆反和批判的存在,而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官方同人”作品,在官方授权下进行的同人创作和传统的同人创作有什么区别呢?詹金斯没有提及的真人同人作品更是引起了越来越大的争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同人作品呢?随着粉丝经济的日益发展,“官方”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大部分“官方”的态度与之前的乔治·卢卡斯已然大相径庭,粉丝与作者的“角力”成为了粉丝、作者与资本的三方“推拉战”,粉丝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用爱发电”,他们不仅仅是文本的消费者,也是粉丝文化的消费者,粉丝内部也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生态”。在一定程度上,詹金斯理想中笼罩在粉丝群体之上的“乌托邦”色彩在日益褪色。
虽然有许多新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正视、去思考、去解决,但詹金斯无疑为后续的研究者开了一个好头。他鼓励我们带着热情并以平等的姿态去进行研究,鼓励我们大胆质疑主流观点,勇于展现自己的独特立场。粉丝文化在任何地域,任何时候,无论它如何改变,它的“参与性”都不会消失,而“参与性”正是粉丝文化最为宝贵的特征。《文本盗猎者》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研究对象也正体现了“参与性”的特征,也启发着更多的研究者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粉丝文化研究以及其他人文社科研究中去。
交换机|荐书:《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
END
主编 / 付梅溪 陈静
责编 / 常博林
美编 / 常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