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尹烨:大目标造就大发展 | 领航名人馆

领航者于盈 于盈Carol 2022-05-28

(点击观看精彩视频)


第一次认识华大集团CEO尹烨,是在主持活动的现场看他的演讲,感觉挺震撼的,他从生命科学的科普到对人类社会发展底层逻辑都有自己的思考,感觉是一位博学多才、个性张扬和有着非凡洞见的一位青年。而他正是华大这套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产出的一位土生土长的青年才俊,他们都是在年纪轻轻时就被委以重任。

 

领航名人馆
尹烨


200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

2002年,加入华大基因,历任基层各个岗位;

2010年起,主持参与上百个国际基因组合作项目;

2017年,任华大基因CEO;

2018年,获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工程博士学位;

2018年,获评《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

2021年,任华大集团CEO


1.

宏大的目标造就杰出的人才


华大的故事起源于20世纪末,在当时,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20世纪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工程”,风靡全球,自然也引起了几位正在美国留学的华大创始人的浓厚兴趣。


中国人需不需要摘取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生命科学的圣杯?全球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浪潮中,要不要有中国人的身影?1999年,为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计划),华大注册成立,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尹烨说,华大的名字起源于“华夏生骄子,大国有精英”。就是这样一个宏大的愿望,奠定了华大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高屋建瓴。



“很多人说做小事容易,我说其实做大事容易,因为做大事目标大,收获大。” 尹烨如是说。足够大的愿景目标吸引和成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2.

让年轻人参与大项目不断突破自我


在华大兴起之前的时代,科学的发展由依靠天才个人大脑的飞跃转为依靠大科学工程的推动。换言之,科学要配合,不再是简单地通过一两个人的能力、兴趣导向做研究,而是转向以一种群体战斗、以工程化的方式来组织一个大科学项目的实施。

 

尹烨坦言,这就是在华大工作的好处之一,科研人员可以在非常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些谁都没做过的大项目。2021年,华大基因的员工平均年龄为31岁,在国际四大顶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400多篇论文,有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华大的科研产出名列中国产业机构首位。尹烨本人也是这种机制的受益者。在2003年非典时,刚加入华大不到半年、二十岁出头的尹烨就跑到一线抗疫,和团队一起以最快速度完成了对病毒的基因序列破译。

 


“三发三带”的模式让华大充满活力,“三发”,是指“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但在华大,一切不都严格从科学发现开始,有些是可以从技术发明开始,甚至有一些是从产业发展开始。产业发展大了,积累到足够的大数据,反而因此有了新发现,进而推出科学问题;而“三带”的模式则是以任务带项目、学科、人才。

 

用尹烨的话说:“如果有五个项目,我就能培养出五个领军人才;如果有十个项目,我就能培养出十个领军人才。只要能够匹配上足够的资源,而且是以一种大科学工程的方式让他继续往下突破。”

 

3.

跳进海里学游泳,在实战中学习


自疫情暴发以来,华大在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启动了超过90座火眼实验室支援抗疫。对华大的年轻员工来说,这也是他们跳进大海学游泳的机会。很多员工出国前担忧无法适应国外的工作环境,结果去到世界各国之后,这些年轻的工作人员最终还是成功搭建起实验室,完成了技术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团队合作。

 


尹烨总结说这是无数华大人成长的缩影:在真实的场景和需求下,给年轻人一个舞台去快速锻炼成长。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相信年轻人。绝大部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甚至从文艺复兴开始至今的所有重大科研发现都是由40岁以下的青年人取得,甚至很多科学家还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取得后来获奖的科研成就。在尹烨看来,很多所谓的“权威”,可能还会阻挡年轻人向前的步伐,人类在一代又一代科学上的成就,要靠这些年轻人的聪明才智,突破固有的枷锁和桎梏往前迈进。

 

4.

尊幼爱老,给年轻人信任、机会和荣誉


除了信任与机遇,华大推崇尊幼爱老的文化。华大的“尊幼”文化给了年轻人实实在在的荣誉。尹烨指出,学界确实存在一些现象,比如一篇论文在《Nature》或者《Science》等著名杂志上发表了,在很多机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都是由实验室的大老板二老板署名。但华大杜绝这种现象,是谁的就是谁的,95%以上的论文署名都是给实实在干活的年轻人,剩下5%可能是项目不可或缺的协调人。在尹烨看来,这就是一种对真理的维护。

 


2020年全国表彰1499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先进个人,在华大,这个荣誉的获得者既不是董事长汪建、CEO尹烨,而是朱师达和田志坚两个战斗在疫情一线、每天和病毒作斗争的骨干。在尹烨看来,这么有分量的一个荣誉在华大可以“让”下去就是华大年轻人才不断涌现的原因。大家知道这个地方公平,而且有了荣誉之后,再有机会,这批现在的年轻人也会乐意继续往下“让”。这样一来,文化就会得以创建巩固,团队也就得以培养逐步强大,整个过程像链式反应一样。

 

华大也尽可能维持一个平等的工作状态。在华大,没有人有独立办公室,包括董事长与CEO。华大的传统是以项目为组织,进行自由沟通。


“不管是悟言一室之内,还是放浪形骸于外,华大追求这种本真的心是没变的,即我所谓尊幼的核心。”

 

5.

建立包容失败、奖励成功的机制


华大对员工创新的鼓励也体现在对失败的包容上,允许员工在创新的路上试错。尹烨认为在科学的研究上,失败只是为了找到正确的一个必然的过程。华大的机制是要鼓励做成的人,但同时不要打击做不成的人。用尹烨的话说,“大家都惹过祸,都犯过错。人非圣贤,但是你的发心只要不是为了贪腐,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不是为了打击报复,就没问题。“

 

尹烨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华大,他曾经以高分被保送进大连理工大学的生物系,结果发现毕业即失业,在整个东三省都找不到一份生命科学领域的工作。最后机缘巧合之下,他跑到北京找工作,被华大“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愿景深深吸引而加入。在华大,他每年都换一个岗,从研发、生产、技术,到采购、市场、销售,通通干过一遍,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尹烨意识到,个人的发展要跟平台在一起,更要跟国家民族的命运在一起。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仅仅把一群天才聚合在一起就能取得成就,需要很用心地去打造一个平台去发现、敢用和成就年轻人。华大正是给予了年轻人足够的尊重,给予他们很大的空间去发挥,让他们有机会去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去,用大问题点燃他们的激情,还允许他们在创新的路上不断试错。当然这也和创始人的格局有关,不为名利,而是使命驱动,他们真正希望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希望助力中国站到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最前沿。

编辑 | 呼呼



2021年9月19日起

全新系列:创·教育

每周日晚18:15

凤凰卫视中文台




观看节目视频

扫描以下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微信公众号

carolyuy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