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金字招牌被砸给我们的警示
【提要】从“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被砸,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警示:在一些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存在着私有经济成分蚕食国有经济成分的危险,而用损害商标权品牌价值等国有的无形资产为代价,来为私有经济成分增值,就是其中的一种办法。如果我们不提高警惕,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早晚有一天要由姓“公”变成姓“私”。
据媒体报道,由于同仁堂下属公司因使用过期蜂蜜用于生产受到行政处罚,2月1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撤销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中国质量奖称号,收回证书和奖杯。
北京同仁堂是中国传统医药闻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同仁堂”作为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参加了马德里协约国和巴黎公约国的注册,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也是第一个在台湾地区注册的大陆商标。
同仁堂集团曾经被国家工业经济联合会和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荐为最具冲击世界名牌的16家企业之一;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近十多年来,同仁堂因药品质量问题多次受到行政处罚,频频被媒体曝光。这一次,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又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撤销中国质量奖称号。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纪委市监委调查发现,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没有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那么,现在的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呢?
据有关资料,同仁堂于199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单位。2000年5月,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7月,由北京市政府授权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目前,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拥有境内、外两家上市公司,在全国有连锁门店、各地分店以及遍布各大商场的店中店600余家,在14个国家和地区有海外合资公司、门店20家,在境内外建有多个生产基地。企业横跨现代制药业、零售药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员工人数超过2万人。
从企业所有制性质来看,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是由北京市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下属的十大公司中,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商业公司(即同仁堂连锁总部)等3个公司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其它公司一般都是中外合资企业;至于连锁门店、各地分店和设在各大商场的店中店等,有许多都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或特许经营的民营企业。这些情况表明,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混合所有制企业。
由此不难看出,“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实际上是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上下一起动手砸坏的。
首先,作为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下属(旗下)企业,特别是一些特许经营的私有企业,普遍只顾眼前利益——赚钱,赚得越多越好,赚得越早越好。而对于“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大家都有这样的心理:赚了钱是自己的,砸了牌子是国家的,因此都不重视维护“同仁堂”品牌的声誉。结果,掺假用劣、产品质量不合格和欺骗消费者的事情频频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同仁堂品牌的声誉,而且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
大家知道,商标权属于无形资产,因此,“同仁堂”的商标权属于国有资产。据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2018年5月10日发布的“2018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同仁堂品牌价值163.72亿元,排名第72位。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下属(旗下)企业产品质量不合格和欺骗消费者等事情的发生,无疑也造成了同仁堂品牌价值的贬值,即国有资产的损失。
其次,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总部的高层,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也是造成“同仁堂”品牌形象严重损害和国有资产严重损失的重要原因。
从“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被砸,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警示:在一些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存在着私有经济成分蚕食国有经济成分的危险,而用损害商标权品牌价值等国有的无形资产为代价,来为私有经济成分增值,就是其中的一种办法。如果我们不提高警惕,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早晚有一天要由姓“公”变成姓“私”。
由此也不免让人担心:让一些私有经济的“蛀虫”钻进国有经济的身体里,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自察网)
▼
往期精彩回顾▼
为什么中国的骗子越来越多?(深度好文)
省委书记走心六问,振聋发聩
党媒突然大动作连发三文痛批“吓尿体”等“浮夸自大”风,寓意何在?
几个最新笑话,笑晕了~~
第91届奥斯卡完整获奖名单,《绿皮书》不负众望获得最佳影片!
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
槟榔致癌!席卷全国的舆论风暴是怎样刮起来的?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