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重师学子燃爆大艺展的幕后花絮
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圆满落幕,重庆师范大学以卓越的表现荣获了高校优秀组织奖,并在多个项目中斩获佳绩,作品《阿公的心愿》获舞蹈类一等奖、节目优秀创作奖,《最后的放映》获微电影类一等奖,《雾都的灯》获声乐类二等奖,《艺术+思政+实践,构建新时代美育新模式》获优秀案例类二等奖,《霓虹流金之国梦序曲》获摄影类三等奖。一系列的荣誉不仅彰显了重师师生的才华横溢与辛勤付出,更深刻体现了“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的展演主题。
《最后的放映》作品视频
《雾都的灯》表演视频
《霓虹流金国梦序曲》摄影作品
《阿公的心愿》的舞台上
学生们身姿翻飞
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一舞一蹈中复苏
《最后的放映》的微电影里
学生们倾注心血
对电影人的感动与敬意
在一帧一幕中展现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部优秀作品
看看他们背后的故事,听听创作者们的声音……
群舞《阿公的心愿》
以民间歌舞“秀山花灯”为素材
用肢体的语言
讲述了一位老艺人传承传统文化
悉心培养徒弟们的动人故事
舞动非遗,《阿公的心愿》璀璨绽放
音乐学院 杜泽辉老师
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的璀璨舞台上,我校颜聪、李文婷、杜泽辉三位老师指导的舞蹈剧目《阿公的心愿》以其深情的演绎、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艺荣获一等奖以及优秀创作奖。本次比赛是我校舞蹈系建系以来首次入围教育部最高赛事,该剧目历时三年打造,成功入选现场展演和参加开幕式表演等。在精彩纷呈的节目背后,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阿公的心愿》团队合影
非遗融舞,秀山花灯新演绎
“我们去采风时,非遗传承人一聊到秀山花灯就神采飞扬,眼里放光,让在场的人都觉得充满活力。”包括秀山花灯在内的大多数非遗文化,当下面临的问题就是传承,指导老师们深知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对于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决定将舞蹈主题定为:“传承”——以国家级非遗重庆秀山花灯为创作题材,讲述一位秀山花灯老艺人回忆自己年轻时的风采,在徒弟中寻找传承人的故事。
在创作过程中,指导老师们选择秀山花灯中“丑角”的形象进行演绎,整个作品的风格为诙谐幽默。不仅从各方面对丑角形象进行塑造:如服饰的色彩选择了鲜艳、喜庆的渐变红,红色又与蒲扇的红、八仙桌的红相呼应;音乐也包含了秀山花灯中的吟唱与锣鼓点等风格元素;道具则保留了蒲扇以及八仙桌。而且还对舞蹈中的道具赋予了多种的涵义,比如八仙桌不断移动变换位置,有时代表一个时间轴,有时代表师傅在传承秀山花灯时的心路历程,有时也代表着徒弟成长为传承人的艰苦历程。此外,作品还采用了矮桩步、风摆柳、隔帘望等非遗动作元素,体现出秀山花灯中丑角的诙谐特点。
《阿公的心愿》舞蹈画面干净利落、舞台调度精心设计、舞者的线条感流畅自然、舞姿精彩优美,兼顾了舞蹈的叙事与抒情,使得整个舞蹈作品充满生命力与活力。
《阿公的心愿》舞蹈表演现场
克服难关,舞破苍穹映辉煌
精彩的舞蹈作品背后,离不开的是每一位团队成员的辛苦付出。
杜泽辉老师回想起当时的排练:“排练室在七楼,四十多度的高温天气,大家都是备着藿香正气水在排练……不停移动的八仙桌需要抬上抬下、解扣与锁扣等,不仅要保证安全,还得巧妙地‘藏起来’不能让观众看到……”高温天气和道具磨合都没有让同学们气馁,大家一遍遍去练习,一遍遍做到完美。到了剧院录像时,尽管同学们的舞台经验尚浅,但迅速适应了舞台的规则,一次次反复录制,力求精益求精,只为展示出作品的最佳风采。
在排练的征途中,同学们如同攀登险峰的勇士,尽管路上有崎岖不平,大家却从未退缩。在指导老师们看来,经过此次展演,同学们对于舞蹈的理解、舞台表演能力等方面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在专业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也建立了团队合作意识,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提高了凝聚力与向心力。
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阿公的心愿》成功地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中脱颖而出,让秀山花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让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阿公的心愿》排练过程
以初心守护非遗,回归自我
舞蹈学专业 2020级 李德金
当今社会,人们通常认为舞蹈是一种强身健体,改善个人气质的活动。但是在李德金看来,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舞者能够通过肢体动作演绎内心的丰富情感,而观众得以领会舞蹈的独特魅力。就像李德金在上专业课时,沉浸到舞蹈中感受到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人情和欢快氛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李德金的信条,他赋予他创作的每一个舞蹈动作以情感。也正是因为对舞蹈的热爱和初心,李德金在遇到《阿公的心愿》时,他牢牢把握这次机会,来实现自己的初心。
《阿公的心愿》表演现场
以汗水成就非遗,传承文化
在《阿公的心愿》这个舞台上,每一步都展现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秀山花灯是渝东南地区独有的文化,《阿公的心愿》中阿公希望有一个接班人能够传承秀山花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一开始众多徒弟都不愿意,最后被迫找到一个徒弟。一开始这位徒弟也不愿担此重任,后面真正接触花灯文化后,却逐渐爱上它,并学会了真本领。阿公也完成了最后的心愿,找到了接班人,并将秀山花灯文化发扬光大。这部作品意义重大,每一个成员都是卯足了劲想把这部作品的内容完美地呈现出来,李德金也不例外。
而在《阿公的心愿》表演中,同学们也是以这样的心态去传递以秀山花灯为主题这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人们心中重新绽放光芒。
《阿公的心愿》表演现场
在排练过程中,李德金也有许多难熬的日子与重重的困难,是集训强度大的难眠之夜,是压腿训练时本能的疼痛感,是骄阳似火的盛夏仍每天提前去舞蹈室训练的疲惫感。但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同学间的那句“再坚持一下吧”而感化,因老师的鼓励和支持而再次充满前进的动力。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有伤痛、疲惫、乏味,但更多的是同学们温暖的鼓励和老师悉心的关怀。
微电影《最后的放映》
则以透析心灵的镜头语言
向我们讲述了程烈超
一位平凡的电影放映员
一生始终与电影艺术紧密相连
以及电影人的传承故事
匠心筑梦的开端
文学院 臧连荣老师
《最后的放映》的诞生,源于一次教改课题的尝试。在“项目式”实践教学的推动下,团队有幸获得中国文联的资助,拍摄一部公益短片。
谈及选择程烈超老师的事迹作为蓝本的原因,臧连荣老师表示,不仅是因为他是感动重庆的十大人物之一,更是因为他在电影放映领域的坚守与传承,具有鲜明的行业和地域代表性。影片的拍摄地点选在程老师的家乡江津,通过两代电影人的故事,展现了电影艺术的传承与时代的变迁。
在拍摄与制作过程中,臧连荣与娄吉海老师紧密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这部作品。臧连荣谈及,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些为了一个镜头而反复推敲的日子,是那些为了拍出同一空间不同时间感而彻夜未眠的夜晚。在“专业教师指导、行业导师参与、学生全程执行”的实践模式下,大家通力合作,铸就了《最后的放映》的成功。
《最后的放映》拍摄现场
时代的回响
《最后的放映》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命运的影片,更是一幅展现时代变迁的画卷。
影片中,川剧变脸与露天电影放映的兴衰更替,映射出了文化的更替与时代的变迁。臧连荣老师认为,这种轮回的宿命感不仅能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引发他们对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的思考。同时,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生动的画面,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对未来的思考,让电影艺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最后的放映》剧照
创新与传承的交响
面对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实现艺术创新,是每一位电影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最后的放映》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臧连荣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传承。
他谈到:“传承在影片中两代“放映者”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尽管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但是这最后的余温依旧在未来也可能会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而这种传承,对于电影艺术乃至整个文化艺术领域而言,意味着文化的血脉得以延续,创新的火花得以点燃。“
同时,《最后的放映》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通过画幅比的变化来区分时间感,在内容上则注重传承与情感的表达,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电影艺术的魅力,又能体会到传承的力量。
对于即将步入戏剧影视行业的学生们,臧连荣老师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他鼓励学生们保持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追求,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前行。正如他所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如果爱,请深爱不移。”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最后的放映》这部影片将成为他们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他们追求梦想的道路。
《最后的放映》拍摄现场
致敬乡村电影放映员的
银幕情缘与时代印记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2020级 巫启明
点击放映机屏幕上的按钮,银幕上泛起光晕,关上灯,落了座,眼前就不再是银幕,而是另一个浩瀚无边的世界。在光影交织中,老一辈的电影放映员们把不同的风景带到了广袤的农村。
在重庆江津蔡家镇,有一位名叫程烈超的电影放映员,程老先生以其对电影的无限热爱和坚守,成为2006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及2007年度重庆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重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巫启明及其团队深受触动,决定以微电影的形式,向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电影人致敬,同时也向所有为中国电影默默奉献的老一辈电影人表达崇高的敬意。他们以此为灵感,将这份真挚的情感与岁月的沉淀,凝聚成了这部触动人心的作品——《最后的放映》。
《最后的放映》拍摄现场
艺术呈现——情感细腻,时代烙印
谈及程老这一人物角色与电影行业的关系时,巫启明说,“我认为他本质上是一位电影传播者,我们觉得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并不那么了解这个东西的艺术价值,他只是单纯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程烈超这一角色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色彩和时代烙印,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老一辈人更加朴素与真挚的情感,他不仅是电影的传播者,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而《最后的放映》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真实的场景还原,展现了程老先生在生命最后的旅程中,与电影艺术的不解之缘:他首次作为观众观看露天电影,与孩子们共同回味那些被电影照亮的夜晚,最终在电影尾声重拾放映机,仿佛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这一幕幕画面,不仅是对程老先生个人经历的再现,更是对那个时代电影艺术的深刻致敬。
《最后的放映》剧照
创作感悟——学习成长,展望未来
在创作过程中,巫启明以及团队深入体会了电影艺术的魅力和力量。他们通过采风、调研、讨论等方式,不断挖掘和提炼素材,力求将影片打造得更加真实、感人。同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电影所承担的的连接人心、传承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让更多真正需要电影的人看到电影。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目前看电影的方式大多是去电影院看。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写到了很多贫苦人的生活,但是这些人往往并没有时间和精力走进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因此我们想找到一种方式,类似于那个时期的电影放映员,把电影带到每家每户中去。”巫启明说。
《最后的放映》拍摄现场
重师学子风华正茂
舞姿里翻飞着璀璨的热情
镜头里捕捉着真挚的温情
他们用奋斗谱写了
时代与个人 传统与青春
最好的交响乐
采写 | 袁嘉怡 邓李晴 袁佩瑶 王潇悦 周奕乐
排版 | 李吴戈
执行编辑 | 董虹麟 李璟妍 雷倩
责任编辑 | 胡帆 孙小珂
声明: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推送内容除注明原创内容之外,其余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23-65362723。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