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入展作品评选结果揭晓

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0·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自2020年4月1日征稿以来,收到来自全国990名摄影师的1944组投稿作品,初评入围作品251组。2020年9月9日,终评环节结束,20组入展作品全部揭晓。







“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于2016年创办以来,本年度已迎来第三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以珍藏和留存中华各民族历史记忆为宗旨,大力探索摄影在“深描”文化方面的功能与理念,有力彰显影像志作品作为人类记忆档案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并以博物馆永久收藏的方式,为后世存留一个时代的见证。


与往届参赛作品相比,本届作品普遍体现出创作者对影像记录广度的有力拓展与观察深度的进一步挖掘,体现出摄影师对文化主体的尊重及对真实性、整体性、深刻性记录原则的自觉追求,从而使影展成为中华各民族历史记忆的深刻载体,成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家园的情感凝剂!


作为影展主办方,中国民族博物馆秉持专业和公正的精神,规范评审制度、严格评审流程,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了认真严谨的评选。2020年10月10日,入展作品将于“2020·北京国际摄影周”期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2020·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展出。


所有入展作品将同时荣获"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金收藏奖"。





入展作品

(20组)


(顺序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列)


1《萨满》


作者

程朝贵 

作品共 29幅


2《自然之道--傈僳族祭天神》


作者

蜂玉程 

作品共 24 幅


3《十年寻羌》


作者

高屯子 

作品共 25 幅


4《西海固》


作者

黄虹 

作品共 20 幅


5《尧告村——中国西部山区少数民族村落的一个样本》


作者

蒋建雄 

作品共 30 幅


6《热闹的喀什牲畜巴扎》


作者

金炜 

作品共 30 幅


7《乡村巨变:岜沙1989-2019》


作者

旷惠民 

作品共 16 幅


8《边境十二年》


作者

李永锋 

作品共 30 幅


9《乡村戏班》


作者

刘莉 

作品共 30 幅


10《六畜兴旺》


作者

罗金倩 

作品共 23 幅


11《枸杞红了》


作者

马鑫 

作品共 20 幅


12《草原 草原》


作者

饶永霞 

作品共 30 幅


13《生活在中缅边境的傈僳族人(1973--1986)》


作者

王立力 

作品共 30 幅


14《异乡.故乡--新疆伊犁俄罗斯族人迁徙历程及血统演变》


作者

王晴 

作品共 30 幅


15《使鹿鄂温克人》


作者

王伟 

作品共 30 幅


16《大山里的乡村医生》


作者

王英 

作品共 30 幅


17《陇州社火》


作者

吴晓鹏 

作品共 30 幅


18《向南140·克里雅人变迁纪》


作者

尹永宏 

作品共 30 幅


19《布拖·彝人间》


作者

张东

作品共 30 幅


20《马帮十年》


作者

张伟

作品共 30 幅



评委寄语

民族志摄影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国家在发生着巨变,房屋、道路和人都在变,我们必须去记录。民族影像志的重要性就是如此。所谓“志”就是史,是长线的、有头有尾的故事,故事里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中国的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村寨都藏着无数的秘密,都值得我们好好探索。我们的民族志就是要讲有名有姓的人的故事、有名有姓的村庄的故事,把一个故事讲好,这样的作品才有价值。

——陈小波



陈小波

新华社领衔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导师。




名家的参与,保证了高质量;新锐的加入,展示了多样性。入围的作品再一次证明:虽然拍摄一张照片可能只需要百分之一秒,但摄影创作的产出与所花的时间成正比。

——刘宇



刘宇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理事长




这可能是三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竞争最“热烈”的一次评选了,所以,首先祝贺20位最终获奖的摄影师。“中国民族影像志”顾名思义是用“影像”讲述民族故事,因此,影像语言的运用在作品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再有创意的影像语言也要架构在有意义的专题内容上……,从这一点讲,中国民族影像志还有更长更远更光明的路要走。——那日松



那日松

映画廊艺术总监、策展人,“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创始人

 



作为民族影像志的摄影创作,不是一朝一夕便告成功的快手记录,而是需要摄影工作者以“时间的炼金术”和“思想的显影液”打熬出来的影像成果。本次民族影像志的入选作品当中,有诸多老一辈摄影家毕生记录边疆族群的心血,也有年轻摄影师对当代生活的追问与反思。这种对家国岁月的影像书写构成了中国社会变迁的诗意文献。——朱靖江



朱靖江

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委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影视/视觉人类学研究与民族志纪录片创作,出版《在野与守望》《田野灵光》《民族志纪录片创作》等多部专著,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教学项目。





核心过程的完整性,影像层次的丰富性,文化内涵的可拓展性,形式的独特性是优秀民族志摄影作品的共性。——雷建军



雷建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授/博士,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委会副主任,2006年创建清影工作室。主要研究成果:专著《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 主编《清影纪录中国》丛书;主要导演作品:《广东梅县畲江镇客家中元节》(VR),《一张宣纸》,《2008纪》;主要制片作品:《我在故宫修文物》,《喜马拉雅天梯》,《飞鱼秀》,《寻羌》;主要监制作品:《大河唱》,《燃点》




“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的影像建构。祝贺所有入围和入展“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的作者们——进入博物馆影像库,摄影师的个体记忆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公共记忆,摄影师的影像记录将成为历史远方的中国形象的一部分。

——郑茜



郑茜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发起者、策展人。




这是中国摄影届最重要的赛事之一,能够入选的作品不光是摄影师自身高水平的证明,入选作品多重视角讲述和描绘着中国多元文化的历史和变化。作为评委,有机会感受诸多入选作品所讲述的影像故事,并见证了获奖作品的力量。希望未来有机会将这些作品带到海外,让世界感受到真实的中国故事。——库尔班江·赛买提



库尔班江·赛买提

出品人,独立制片人,导演,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我从新疆来》《我到新疆去》《我从中国来-海外新疆人》等系列图书作者;人文纪录片《我从新疆来》《我到新疆去》《新疆滋味》出品人,总制片人,总导演;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上海江汗格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CEO。




本届摄影展来稿中,我看到了在全国有不少"志”式摄影的高手,他们深入田野用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志”式摄影的方式来记录各族群厚重的文化事项。从获胜者的专题系列来看这些摄影师从文本到影像做的都很好,也体现了摄影师的学养功底。特别是在中国社会大变迁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多的摄影师踏下身来以学者的精神继续做好民族影像记录工作,不给历史留下空白,是历史赋予影像工作者的责任。——韩连贇



韩连贇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学会硕学会士、前新疆摄影家协会理事,新疆摄影理论研究会秘书长、新疆民俗影像研究会执行会长。以影视人类学方式拍摄记录新疆各民族文化300多个专题,获首届“天山文艺奖”、新疆首届民俗摄影展览特等奖等;出版图文书籍11部;作品先后被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收藏。




本届影展的作品无论是完成度、视觉语言还是影像背后作者传达的思考,都让我由衷的敬佩。快速成熟中的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正在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重新定义自身的价值。

——于游



于游

中国民族博物馆馆员,“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项目执行人。







2020·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入围作品评选结果
















长按二维码 ▲ 关注中国民族博物馆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民族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