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颂(中欧创业营六期校友)清华毕业后即与导师一起创办了深鉴科技。2018年,全球顶尖的芯片企业赛灵思,以三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深鉴科技的全资收购。深鉴科技成为中国 AI 领域第一家实现退出的创业企业,姚颂也实现财务自由。然而,创业的基因可能就刻在创业者的骨子里,29岁的姚颂再次创业,这次,他目标是星辰大海。新公司名叫“东方空间”,是一家航天公司,仅天使轮已融资4亿元,目前公司正研发中国商业航天公司第一款捆绑式火箭。
姚颂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2011 级本科毕业生,曾去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此前于 2016 年创办深鉴科技,2018 年以 3 亿美金价格被 Xilinx 收购,并成为中国 AI 领域第一家实现退出的创业企业,也是清华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以来首家实现转化与回报闭环的企业。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曾对此评价称:“这会是清华电子系历史上重要的一笔,也会是清华历史上的一笔。”此外,他还是前经纬中国投资合伙人、SEE Fund 创始合伙人,并担任全国青联委员,同时也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大额捐赠人,亦是国内商业火箭领域唯一具有科技企业创业经验的 CEO。商业航天是国之重器,他希望东方空间能扮演商业航天破局者的角色。当下,大航海时代开启,“太空旅游”时代已经开始。他特意提到三点:
其一,以史为鉴,西方国家在探索大西洋和环球旅行时,大明王朝却在郑和下西洋后愈发保守。空间资源是先到先得、先占先得。现在不去,将来上空就会被锁死,或会导致中国上空的卫星位置全被 SpaceX 等国外公司占领,从而失去太空发展机会。
其二,从性价比角度来讲,对于海洋、山区等人员较为稀疏的区域,基于地面基站的 5G 可能已经不是最划算的方案。甚至有新闻称运营商在半夜把 5G 基站关掉,毕竟功耗高出好几倍,覆盖范围缩小好几倍,最后资费却无法收太高。因此 6G 很有可能不再沿用传统基站形式,许多专家认为 6G 方案要往天上走。而卫星互联网是 6G 的最重要方案。
比如,SpaceX 的 Starlink 星座已向国际电信联盟备案 42000 颗卫星。2019 年 11 月至今,Starlink 已入轨近 1800 颗卫星。亚马逊 Project Kuiper 备案 3236 颗卫星,卫星运营商 OneWeb 已备案 1980 颗卫星。全球累计公布的类似通信星座项目数量已有 40 多个,涉及至少 12 个国家的 30 多家企业。
其三,太空正在成为人类的未来旅游目的地。2021 年 6 月,美国商业航天公司维珍银河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商业太空运输服务商许可证;7 月 11 号,维珍银河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与其他几位乘客乘坐自研的空天飞机第一次飞上太空。
7 月 20 号,由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作为第一批乘客,乘坐名下公司蓝色起源的 New Shepard 火箭,越过了卡门线;10 月 13 日,蓝色起源完成第二次载人飞行也是第一次商业收费的飞行,商业循环真正开始走起来。
眼前,以卫星互联网、太空旅游为代表的航天发射需求迅速提升。以 SpaceX 为例,自 2010 年至今已完成 129 次发射,成功 127 次,承担了美国发射任务的 70%。无论是基于国家战略,还是基于应用需求,还有大众的需求,中国都必须往空间走。
于个人角度,一股强大的内驱力鞭策着姚颂走上二次创业。他从小就是军事迷和太空迷,小时候父亲买来一套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其中一个分册叫《宇宙科学》,他非常喜欢甚至把书都翻烂了。事实上,在首次创业成功、并在公司被国际知名科技公司并购以后,他就在琢磨:二十多岁就已经财务自由,人生还很长,到底做点啥才有意义?思前想后,他决定站在国家和人类层面做事。最终,他瞄准商业航天的机会。在做此次重大转向之时,他和 Xilinx 的锁定期尚未结束,解锁期内他每年的收入很高,但还是下定决心走向航天。2020 年,东方空间公司注册在山东烟台海阳市,公司以“让空间触手可及”为愿景,定位为空间服务商,并有意向和相关企业进行卫星互联网合作、探索太空旅游和全球 1 小时安全抵达的可能性,希望人类都能去太空看看,姚颂甚至幻想帮助国家一起去月球建立基地。目前,东方空间已在北京总部成立研发中心,并在陕西西安成立火箭发动机研发中心,也将在山东烟台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中心建立固体火箭总装车间。姚颂说自己遇到了一支相对齐整的航天团队,最开始他是以投资者身份,后来下定决心作为联席 CEO 加入。公司负责技术的另一位联席 CEO 叫布向伟,是原国内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师。CFO 史圣卿,曾是无人机企业零度智控/远度科技的联合创始人与 CFO。总指挥更是有着超过 25 年火箭研制与型号管理经验,曾在多家商业航天企业担任过核心技术与管理岗位。当前公司已有 70 多人,技术团队平均工作时间 11 年,正在当打之年,多人曾在多种型号担任主任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图 | 海上发射(来源:姚颂)
为了布局可回收火箭技术,此次创业他还拉着几位清华老师和中科院计算所的老师,以及相关创业公司一起立项,以给火箭做好软件和计算平台的准备。
2021 年 4 月,该公司天使轮融资 4 亿元,投资方中除了红杉中国、经纬中国,还有源于清华的基金 SEE Fund 以及图灵创投,更有三一集团、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这样的公司和企业家。有了这些企业和个人的入股,姚颂可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同产业的生产管理经验、以及品控经验。
在火箭型谱上,东方空间采取固液兼容,以便快速锤炼能力并实现低成本。具体来说,“引力-1 号” 是一款运载能力三吨多的捆绑型固体运载火箭,大概有 31m 高,即十层楼高,这一型火箭目前已经进入初样阶段,即进入地面实验、初步生产等阶段,近地轨道能打六吨左右。方案上采取三级半固体构型,必将并联集束式,此外还采用固体发动机模块化组合,已于 2020 启动,并将在 2023 进行首飞。据姚颂介绍,“引力-1 号”也是中国商业航天公司第一款在研的捆绑式火箭。捆绑技术壁垒非常高,但只有实现捆绑,才能做到大运载能力,为未来太空旅游、商业载人打好基础。
“引力-2 号”采取固液混合,近 50 m高,当下正在启动,并希望在 2024 年内首飞。“引力-3 号”则采用液体捆绑和海上回收,将于 2023 启动、2025 首飞。2030 年,姚颂计划开始实验商业载人,开始探索太空旅游和全球快速安全抵达的市场。在战略规划上,该公司希望花 7 年时间成为国际一流商业航天企业:2022 年签署发射合同,2023 年首飞“引力-1 号”,2024 年首飞“引力-2 号”,届时将具备为太空旅游和全球快速安全抵达所需的运载能力,并将于 2026 年开始探索商业载人航天,2028 年完成二手火箭的首飞。
图 | 系列火箭涂装,左起依次是“引力-1 号”“引力-2 号”“引力-3 号”“引力-3 号 CBC”(来源:姚颂)在吃透市场核心逻辑之后,姚颂认为产品优先级为:高可靠性 > 运载能力 > 发射能力 > 价格 > 技术。由于卫星和载人航天器成本远高于火箭发射费用,因此高可靠性和成功率是商业化的第一要素。卫星星座组网需要一箭多星、以及数吨运载能力,而发射能力决定着履约周期,这也是商业考量的重要因素。此前,山东烟台海阳市东方航天港曾先后实现长征 11 号的海上发射。海边区位非常好,其一运输相对方便,其二将来可实验海上回收,效率也可极大提升。依托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中心,东方空间将以“海陆兼容”的方式来构建发射能力,既能陆上发射,也可兼容海上发射。概括来说,海上发射的优势在于发射灵活、测控方便 、节约土地、火箭尺寸无限制、无落区问题且易于火箭回收。以 SpaceX 为例,其于 2020 年采购两个海上钻井平台,并开始改建为海上火箭发射与回收平台。而该公司也已具备相关技术基础,开始布局海上发射回收基础设施、以及火箭海上回收飞控算法。在未来,姚颂计划利用废弃的海上钻井平台,用于改装火箭回收平台。目前,公司正启动研发大范围可变推力大型发动机,凭借高性能箭载计算机和容错计算技术,有望在 5-6 年实现火箭海上回收。火箭燃料有四种主要的不同路线可选:固体、液氧煤油、液氧甲烷、液氧液氢。此前常用的四氧化二氮与偏二甲肼,由于污染量较大,正在逐步减少中,走向无毒无污染已成为大趋势,比如长征七号、长征八号、SpaceX 发射的猎鹰九号均使用液氧煤油燃料,SpaceX 正研发的 Starship 则在使用液氧甲烷。固体和液体有非常大的区别:固体可靠性高、推力大,但是效率相对较低、且一次性使用不可回收;液体则比冲更高,燃料成本较低,有机会做到可回收。此外,固体可先存在库房里,拉出来就能打。国外火箭公司大多使用固体做助推器,只需工作不到 100 秒,提供一个冲量把火箭推上去。相比之下,液体每次还得灌注燃料,流程比较麻烦。据统计,历史上 52% 的火箭发射故障来自于液体发动机。所以使用固体,天然增加了可靠性,甚至可过滤掉一半以上的风险来源。到目前为止,所有国内民营航天公司的第一发火箭,全部采用直径 1.4m、高 19~20m 的超轻型固体火箭来做实验。SpaceX 在下一代火箭中选择使用液氧甲烷,因为甲烷可以在火星上进行补充,而液氢无法在火星上进行补充,也不能在星际中进行长期存储。而另一方面,甲烷火箭更干净,理论上可回收使用的次数更多。东方空间虽以固体起步,但姚颂同时觉得,液体毫无疑问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只有液体才能做到可回收。他认为在地球相关任务上,液氧煤油以及可以很好满足需求,并且技术更为成熟、成本更低,SpaceX 的猎鹰 9 号就是很好的例证。公司也已经开始布局液氧煤油的发动机研发。此前,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成功率并不高,目前主打的轻型火箭的入轨成功率是六分之二,在生产管理和品控上还有一定挑战,但反而也是机会。国内商业航天的基础能力,距离以美国为代表的顶尖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因此要采取相对稳妥的路径去逐渐追赶,同时兼顾效率和可行性。航天产业看起来特殊,但实际上也是一个尖端制造业。他认为,东方空间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物流”公司,那么火箭业务其实也是一种“物流”,既能运载人飞行器、也能运输货物。它首先需要做到可靠、耐用和低成本,再探索全球 1 小时安全抵达、载人旅游等应用,因此没必要刻意追求全新的商业模式。在公司经营上,姚颂认为团队的基础工业经验,可直接用于航天领域。如能结合更多制造业经验和电子信息界的能力,就有机会不再跟着美国跑,而是走出自己的路线,这也是东方空间首轮融资特别引入三一集团和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的原因。另一方面,尚且未满三十岁的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航天老兵”,正因为没有多年工作经验,或许反而让他少了一种束缚,他也更能站在第三方中立角度去探索适合中国商业航天的高效组织形式。此外,他觉得自己作为清华人,也有一些特殊优势。以“厚德载物”为自我驱动力,做到又红又专,他觉得自己能让公司一直走在非常正确的运转轨道上,他也希望 20 年后,太空飞行就像坐飞机一样日常。※本文转载自”DeepTech深科技(ID:deeptechchina)”。
中欧创投营4期招生已开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五分钟完成创投营预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