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窗下的春讯(下)——蛤蟆和小蝌蚪

任众 人多多自然笔迹
2024-09-04


接上篇《窗下的春讯(上)——一棵玉兰树


我从小生活在内蒙古包头,城区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溪流和水塘,只在公园里有人工开凿的大湖,所以每年春游进乌拉山或者去水库,在溪水里看到小蝌蚪都会异常开心。


我对蝌蚪的认知就是从它长到这个状态开始的。之前是什么样我从没想过,或者说,我想当然地认为蝌蚪小时候就是更小的蝌蚪,从没什么疑问。

(小区池塘里的蝌蚪)


蝌蚪之后的变化我大多知道,从小看的科普书里就常有这个情节,另外,但凡春游遇到,我一定会用罐头瓶装一些回来,期待它们长大变成青蛙,不过我守到的总是瘌蛤蟆。


2017年春天,我第一次在小区池塘里看到蛤蟆的卵带,这才知道小蝌蚪的前身并不是小小蝌蚪。我常在一些错误认知被眼前事实纠正后,才知道在自己无知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无知,甚至连一丝疑问都不会有。经过几年的观察,现在我对蝌蚪前身有了全新的认知。


这是今年一月上海浦东的气温曲线。


水温在春天升至10℃以上时,池塘里就可能有出蜇的蛤蟆了。它们是在上海非常常见的“中华大蟾蜍”,在早春下水目的是为了求偶繁殖后代。


今年1月31日我就在窗下的小池塘里看到蛤蟆了。它们比之前任何一年出现得都早。早春的池塘清理工作还没开始,池底堆积了厚厚一层落叶,以悬铃木和白玉兰叶为主。我想知道这个日子来了多少只,于是开始在池塘边数蛤蟆。


数蛤蟆


在落叶间仔细分辨蛤蟆的轮廓会受两种干扰,一来蛤蟆背是大地色,跟落叶层颜色太接近了;二来水面倒映着天、树、亭子,光影斑驳,虚实参半,在这样的环境里数蛤蟆,难度达5星。我缓缓地绕着池塘转,不停地弯下腰、蹲下身,左右微调视线,避开光影干扰。


我前后数了四遍,第一遍数出14只,第二遍18只,第三遍20只,第四遍22只。越往后越觉眼力大开,这可比在电脑上、图片上玩“找一找”的游戏有意思多了。那些真实的“隐藏”对象并没有给我确切的答案,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找到全部,但每更新一次数字,我都会增加一点对蛤蟆的景仰之情。解锁每一只隐藏的蛤蟆难度都很大,可以想见,如果这是在纯天然的环境里,它们不仅可以借保护色躲开天敌,还可以在猎物面前隐身,以获取最佳的捕食距离。


水塘里的蛤蟆各自缓步前移,迎头碰上,其中一只总会以极迅猛地动作朝另一只欺身而上,前肢抱握住对方腋下,身体随之一甩,像扳鞍认蹬飞身上马的动作一样。但是很奇怪,绝大多数都一跃就过了头,像用力过猛,“上马”变成了“跳山羊”。而被扑者亦会反扑,但结局相同。今天只有一对两情相悦,其余的都在扑过后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有的在分道扬镳错身之际,还张开大脚丫片儿,猛弹后腿踹上对方一脚,似乎在说:你给我走远点儿!


雌蛤蟆还未发情时会拒绝雄蛤蟆的拥抱,但它们互相都要扑对方一次,我猜测是两雄相遇,因对雌雄蛤蟆区分无能,这一猜测需要今后有机会进一步观察验证。


能抱对儿成功的两只蛤蟆相遇时,很像慢慢靠近的两块磁铁,在某个临界点,异性的两个磁极会突然产生很强的作用力,让两块磁铁猛然加速吸在一起,势不可挡。这个过程是由雄蛤蟆主导的,它一扑、一抱。这一抱很有力,两个前肢从腋下搂住雌蛤蟆,像咔哒一下合上了锁扣,接下来就不再做任何动作了,一直保持着这个姿态,再往后会坚持多久,我就不知道了。

 

蛤蟆“抱对儿"的关键在雄蛤蟆的这一“抱”上。雄蛤蟆的前肢指基有”婚垫儿“,他搂住雌蛤蟆时,可刺激雌蛤蟆排卵,没有他持续热情的拥抱,雌蛤蟆即使有卵也排不出来;再者,雄蛤蟆没有外生殖器,他的策略是靠这一抱固定住自己在雌蛤蟆身上的位置,在卵排出时排精,精卵在水中结合,完成体外受精。


关于雄蛤蟆的“婚垫儿”,我只是知道这个名词,并未亲眼见过,在我想象中,它应该是长在雄蛤蟆指掌之间的突起的肉垫儿。当看到正在抱对儿的蛤蟆时,我起意验证下自己的猜测,看看雄蛤蟆的小手儿,于是用竹枝轻轻掀翻了那对儿情侣。雄蛤蟆的拥抱如此紧实有力,两蛤蟆又是如此专注,在我做了这个动作后竟没有任何挣扎,一任自己仰面朝天。


这个姿势让我看到了以下几件事。


一是雌蛤蟆的肚皮白底黑花,色彩对比鲜明,而雄蛤蟆的肚皮则为隐斑黄底,更像保护色。这样设计肚皮颜色意义何在?在陆面行走或是水中漂浮时会产生什么特殊的效果?此疑问需在今后找机会探究。


二是二者没有外生殖器交接。


三是雄蛤蟆的前肢抱握姿势,竟不是我想象中的用掌心触及雌蛤蟆,而是虚握成拳,以“虎口”(我照着比量了下)部位抵住雌蛤蟆的胸部,就像在用拳“比心”表白。这个有趣的姿势让我生发出强烈的好奇,它的”婚垫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长在“虎口”处?


在继续搜索前,我用竹枝又恢复了它们之前的上下关系。


1月31日就见到抱对儿成功者,但我无法推测它们的预产期,所以我就天天去看,每天仔细搜索池塘里是否有卵带,结果,卵带没看到,连续两天,看到一堆的蛤蟆在抱对儿,哦不,是在抱团儿!


这是三只蛤蟆抱团儿 


这是五到六只蛤蟆在抱团儿。


这一堆开始的时候是五到六只,之后不断有路过的蛤蟆加入,最多时达八到九只。


我费了好大劲也没数出这个蛤蟆团儿上最多的时候有几只,它们紧紧裹在一起,密实得分不清哪个头对应哪个脚。它们这是聚在一起交配?


这个疑问很快有了答案。在数蛤蟆个数的时候,我发现后加入者对外围的蛤蟆没有兴趣,它们一上来就伺机往这个团体的核心里面钻,外围的所有蛤蟆都在见缝插针地试图把握住最中间的一只蛤蟆。没有着手的地方就先搂住外围蛤蟆,外围的蛤蟆则用后腿连蹬带踹,阻止更多的蛤蟆加入,场面异常混乱。整个过程里,中心那只被团团锁住的蛤蟆丝毫动弹不得,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我一度担心它随时会因窒息而亡。


也是到这时,我才知道外围的全部是雄蛤蟆,只有核心那一只是雌蛤蟆。蛤蟆团儿上的成员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我忽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个小池塘里可能存在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

 

旁边不时地有看蛤蟆团儿的孩子问家长:“它们是在开会吗?”“那一群在打架吗?”


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问奶奶:“那一大团是怎么回事?”奶奶认真地告诉他:“今儿天儿冷,它们抱团儿取暖呢!”

 

这个春天,我热衷于数蛤蟆,一遍遍地绕着池子转,挑战自己的眼力,不断刷新之前的记录。


数着数着,我发现天与天之间比较,蛤蟆的数字一直在增加。

1月31日22只

2月2日29只

2月4日34只


还有个变化,从2月3日开始,蛤蟆团儿不见了,到2月4日,”成婚“的蛤蟆有13对儿,外加8个单身者,有趣的是,这些单身者无一例外,全都守在正抱对儿的情侣旁边,就那么眼巴巴的看着,等着。


由此推测,后面几天里不断补充进繁殖大军的多是雌性,它们可能比雄性发情晚,但最终还是出现了,并平衡了雌雄比例。


那么多只蛤蟆齐聚于一个有限的空间里,我起意算下它们在小池塘里的密度,于是带上尺去测回一些数据。算出最多34只时,平均每只占地儿2.77㎡。



看蛤蟆时的几件小事


我让女儿帮忙摁下计算器,看看最多时每只蛤蟆平均占地儿多少,女儿说:不是还有6只8只抱一起的吗,人家占不了多少地儿呀。


有奶奶辈儿的路人,单是见了铺满树叶却清澈的水塘和岸边拿树枝玩水的孩子就嫌恶地说一句:”腻心死了!“音量像在跟旁边的老伴儿说,又大到足够我们所有岸边的人听到。


有小朋友看到蛤蟆会用木棍往它们身上戳,旁边的奶奶马上制止:“那是小生命,你不要搞它!”这句话,我也听进去了。担心自己的举动会让不明所以的孩子盲目效仿,我在之后为完成观察计划而对蛤蟆和卵带下手时都会找没有孩子在场的时间段。


我在四楼窗口看到有家长带着孩子找蛤蟆,数蛤蟆,不知为什么,莫名地就跟着开心。甚至有时都到了雀跃的地步。


我对自己感到好奇,为什么会觉得看蛤蟆的人是风景,看也看不够,为啥他们兴奋我也跟着高兴,这种情绪的传染,四层楼的距离也挡不住。

 

我试图剖析了下自己情绪变化的来由,忽然意识到,四楼的窗口给了我一个俯视的视角,他们的一举一动我都感同身受,我就像跳出自己在看自己。

 

有关卵带


往年抱对儿的蛤蟆通常出现在池塘刚被清理后,不管是它们的数量、行动轨迹,还是卵带的位置都清晰可见(右下角就有正抱对儿的两只)。在这样的环境里,蛤蟆产卵一定是绕着池塘里的喷泉口进行的。就是图中左上角那根白色PVC的管子。


水塘里有六根这样的管子,身处在鹅卵石镶嵌中的这根上卵带总是最多。应该与其颜色接近大地色,能构成保护背景有关。


定要围绕管子产卵有两种可能,一是雌蛤蟆产卵会时不时地就走两步,卵带缠绕在管子上可能有帮忙牵拉助产的作用;再就是卵带绕在管子上,不会随波逐流,相对比较安定。在真正自然的环境中,代替管子功能的是水草。


今年特殊,蛤蟆下水早,池塘里铺满了去年秋天的落叶。在整个产卵期,水池里六根管子周围没有发现一根卵带,所有卵带都产在了落叶堆里。卵带在叶片间勾拦缠绕,不仅颜色与背景混为一体极难辨别,部分落叶还起到了帮忙遮蔽的作用。


我每天会花一至两小时“视察”水塘,在我的严密监控下,2月4日终于见到了第一组卵带。


趁中午行人稀少的时候我捞了一小段卵带。我捞卵带的时间不长,但因为用了长竹竿很招眼。这些天我在池边煞有介事地转一两小时也没人搭讪我,但在我捞卵带的短短几分钟内,身后过了两个人,两个人都忍不住上来问我:”这里面有啥?“我如实相告:”蛤蟆的卵带,就是出小蝌蚪那东西。“那位老阿姨听了没说话,直起身就走了。另一位中年男人没等我说完,就迅速抓住了此话中的关键词“小蝌蚪”,他热切的目光从水面上收回来,快速地上下打量了我几眼,犹豫了下还是小声说出了口:“这是小孩子才玩儿的玩意儿。”说完转头就走。很遗憾,他都没给个机会让我问一句:这玩意儿为啥不适合中年妇女玩呢?


端着盒子回家时我有种志得意满的感觉,在蛤蟆季到来前想了很多次的观察计划终于可以开始实施了。


卵带外层胶质,ø约6mm,表面略有丁点儿黏性,因此丝丝络络地附着极薄一层绿苔,这也为它在水塘环境里提供了保护色。


未附着绿苔的部分几近透明,透明意味着不可见,这就造成了观察困难,理解艰难。


卵带内极富韵律地密排着黑色的卵粒,那就是小蝌蚪们的前身。卵粒ø约1.5mm,在管套内或疏或密,似呈螺旋状排布。奇妙的是没有任何两颗卵粒挨在一起,它们彼此间都保持着均匀的间距。


卵带既软又滑,还极富弹性。用手指挑起能看到明显的拉伸,上方急剧转折的地方卵粒都向两侧移去而出现一段空白顺一个方向捋,密集的卵粒会很有仪式感地汇成一列纵队通过张力最大的部位。不过压力解除后,卵粒马上复位,又回到之前的密集螺旋(根据观察推测)排列。


被截取的卵带两端都有数枚卵粒溢出,但不会脱落。溢出部分不再像处于管腔时那样均匀排布,全都挤做一团。每枚卵粒周围都有一层近透明的球形包裹。用笔尖轻捋,溢出部分可拉成一条直线,直线上卵粒呈一列且等距分布,撤回笔尖,卵粒回缩,又挤成一堆。


从以上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卵带有内外两层结构,外层胶质形成了一个管状空腔,起保护作用。内部有一根主筋,卵粒以某种方式均匀地螺旋状(推测)固着于主筋上。


主筋很像一根非常有弹性的“松紧带”,在一定限度内可拉伸回缩。最松弛的状态也就是散于胶质管腔外时会使卵簇拥在一起,但在管腔内,则因受空间限制主筋被适度拉伸,卵粒便呈现均匀排布的状态。卵粒会随主筋的拉伸回缩而产生位移,但彼此相对位置固定不变。


卵粒顺主筋螺旋等距排列,在卵带中因疏密不同,看上去似两个、三个一循环,甚至更多数字为单元循环。


(照片中挨在一起的样子是因角度问题)


蛤蟆产卵


2月6日,池塘里两只正在抱对儿的蛤蟆引起了我的注意。下方的雌蛤蟆身后拖着两条卵带。两条!它竟然一次性排出两条卵带!我瞪大眼仔细查看,觉得难以置信,当时的我确实因少见而多怪了。


从两个整齐的开头看,两根卵带一直保持齐头并进。它们的结尾是什么样式?一根卵带有多长?全部产出需要多少时间?


一连串的疑问让我当即做出决定,返身回家拿了捞网,把这对儿正在产卵的蛤蟆请回了家,放在阳台上观察。


雌蛤蟆的腹部不断收缩,从泄殖孔产出卵带,伏于其背上的雄蛤蟆则排出精子,使卵粒受精(雄蛤蟆行为实际不可见,是依理论推测)。


蛤蟆身后已产出的卵带单根长约600mm。卵粒在卵带中有明确整齐的开头,看上去有板有眼。


为测量,我暂时把两根卵带单独捋到另一个盒子里,这才发现,黑色卵粒起头的地方并不是卵带的开头,在这之前还有一截约100mm的无卵地带。这段胶质管腔因无黑色卵粒衬托而呈全透明状,入水即隐形了。


有了之前的观察经验,我忽然明白这段空管腔存在的意义,卵粒与管腔各自独立,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组合,为防止溢出,这一段空白起到了封口收头的作用。



这个空白段还有个特点,外表比中间段有更强的黏性。我在打捞、装盒、分盒时,它几次都粘在不同介质上,摊成一片,我怕弄断了,用水反复荡洗才脱落下来,此外它还缺少点韧性。中间段的卵带跟它相比,更光、更滑、更有弹性。


在给两只蛤蟆安置临时小窝时,我听到雄蛤蟆轻轻地叫了两声,类似“嘟”与“咕”之间的一个发音。这叫声跟春末夏初大合唱时的发音和调门儿完全不同,极尽温柔,这是它说给雌蛤蟆的情话吧。


雌蛤蟆的肚子鼓鼓的,一看就有货。我只要坐等,就可以得到一个有开头有结尾的完整故事。我还盘算着,等明天它们产完卵,雄蛤蟆解除拥抱时,我还可以借机看看他的小手,把“婚垫儿”几个字从文字记忆升华为有更多细节的图像记忆。我为自己一举多得的计划兴奋不已。


耐心等了一夜,终于到了答案要揭晓的时刻。一早起来我去推开阳台门,却顿感事情不妙。从昨晚蛤蟆的住处向花架底延伸着一条黑线,这分明是“去有踪”,两只蛤蟆果然不翼而飞。


阳台杂物太多,我到处探查,终于在西北角发现一只,它尾部还粘着一段卵粒稀疏的卵带,肚子松塌塌的,手上也没有特别的“婚垫儿”,这是那只雌蛤蟆。


那只雄蛤蟆在哪儿呢?我把阳台各个角落都收拾遍了,一直折腾到近中午11点也没找到它。


本想收获个精彩的故事,结果却变成了事故。我看到了开头,却猜不出结尾。中午,我去把雌蛤蟆又放进了小池塘。那只雄蛤蟆至此杳无音讯,小小的阳台竟再也没见到过它的身影。


事故现场到现在也没妥善处理好,为此我一直心虚。蛤蟆行动缓慢,又是灭害小能手,它的存在就像家里有蜘蛛一样,只会默默奉献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它“癞子”的名声在外,总让人想到那句:癞蛤蟆趴在脚面上,它不咬人但膈应人。来自家人的压力让我心生退意,左思右想就没再请第二对儿蛤蟆回家来。


关于卵带的结尾,阳台上的两根已被逃跑的蛤蟆拖曳着消失在花架下,干燥在瓷砖上,无法看到真相了。我不甘心烂尾,忽然想到,既然知道了卵带是怎样开的头,只要能找到完整未断裂的卵带,结尾自然就有了。于是我有针对性地去找完整的卵带。


现在,我知道了蛤蟆会同时生产两条,于是在池底就看到了以前视而不见的细节:卵带虽然被蛤蟆的行走搅扰过,但仍很明显,大多都是两条并行的;所有完整卵带都有一个整齐密集的开端,再看另一端,也就是结尾部分,卵粒由密变疏,再变稀少,直至消失。头和尾很容易就分清楚了。


比如镜头里的这组卵带,明显两根并行,没拍进开头部分,但有一条显示了结尾的方式。


至于观察“婚垫儿”的计划最终还是栽在那只逃跑的雄蛤蟆身上了,它又成了我不知会再牵挂多久的未完成事件。


蛤蟆卵带两根一组。2月8日到2月10日间,我先后捞了三组卵带进行测量。


测量结果显示,每组卵带都几乎等长。卵粒排布从开始就进入密集有序的状态,而结尾通常都冗长拖沓。总的来说,开头短,结尾长。卵粒密集的卵带相对较短,卵粒稀疏的卵带则较长。


图中是一根完整的卵带。开头在右上方(卵粒起始之前还有100mm无卵区),结尾在下方。


这三组卵带单根长度在2100mm到3200mm之间。每组两根卵带开头和结尾的长度略有差异。


全透明无卵的起始端长约100mm到300mm。它像一段引桥、像袋子的束口,像无言的序曲。结尾端从渐稀至渐无,在400mm到1000mm之间(我在池塘里也见过稀稀落落拖了2000才结尾的卵带),像强弩之末,像肥皂剧,像渐渐淡忘的记忆。


由此可见,同一蛤蟆产的卵带卵粒产出趋于同步,但也难免稍有差异。


我有心数数一组卵带上的卵粒数,但卵粒的排布虽然规则却密集,且从始至终都有疏密变化,不能采用截取单位长度的办法计数。中华大蟾蜍一次排卵都在数千,靠一粒粒去数,我心生畏难退缩情绪,最终放弃。不过我还是截取了几段,量化了视觉感受。


以下卵带皆为100mm长,来自两组卵带的不同阶段。密集处取自靠近中段,稀疏处取自近尾端。最下一根卵带让人眼花缭乱,我数了好几遍,出现了几个不同的数字,最后不得已,让女儿帮忙也数了两遍,最后取了平均数。



这一数,吓一跳,100mm的长度,卵粒数最大就可相差200有余。


卵带质感又软又滑,甚至接近“流质”的感觉。从池塘里捞入盒中时,因为有高度差,只要还有一点点没收进来,它就会因自身重力自行流入低处,并将盒子里的部分全部带下去。


有关卵带有个特别的提醒:轻易不要去撸。为什么呢,因为撸串太容易上瘾,过后没串儿可撸的日子,那个手感真的让人甚是想念。


下面是2月6日被我请回家的那对儿蛤蟆产的卵,把雌蛤蟆和她的卵带放归池塘时我截取了起始一小段放在培养皿里观察,并记录了它们变成小蝌蚪的过程。


卵变蝌蚪的过程


大约因为卵带产出后在池塘里的时间短,卵带几乎完全透明,未粘绿苔。


第2天 (2.7)


我看到了受精卵细胞分裂的样子(八细胞期至十六细胞期之间,植物极)


第4天 (2.9)


第5天(2.10)


第6天(2.11)


在第6天时,卵已处在神经发育期,卵粒不再是圆形,并且它们还干了件大事,集体破壁而出。这张照片是前两年的同期记录。


今年2月4日捞取的卵带处于该时期的照片记录


卵粒全部穿墙而出,但很明显,它们都给自己拴了“保险带”,虽然脱离了胶质管腔,但仍悬浮于卵带周围,松散地若即若离。此时的卵粒外围能看到明显的球形卵膜。这副样子,就像早期身穿太空服,靠“脐带”式生命保障系统跟母舱相连,在太空中行走的太空人。


卵粒先是固着于主筋上,之后脱离却有“脐带”相连,这不禁又让我想到它跟白玉兰种子的着生方式何其相似(见上篇窗下的春讯(上)——一棵玉兰树)。


包被在卵粒外的球形卵膜在之后的几天会逐渐扩大,然后消失。当卵膜消失的时候,小蝌蚪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与水亲密接触,并开始越来越频繁的扭动。


卵粒集体从卵带中出逃,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因为胶质管腔几近透明,入水即逝,我目力不及,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这个问题已困扰了我两年。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今年卵带又发展到困扰我的阶段时,2月13日晚上睡前,我去把培养皿放回窗台,经过开着灯的客厅走进没开灯的餐厅时,在光亮和黑暗交界的地方,卵带上的痕迹忽然就现身了。在特定的光线下,我看到了一根已千疮百孔的卵带。


我截取的一段取自卵带开头,所以水里有一段无卵区。我看到这部分的管腔内有一条很明显的主筋,就是之前推测过的像“松紧带”的那个主筋(照片上部分)。照片底部是蝌蚪穿出后有很多洞的卵带。


卵带看上去有两层管壁,皆已被洞穿。外层的极薄,附着少许青苔(应有少许黏性),非常破碎,已成游离状态。里面一层较厚,管壁上均匀排布着等大的圆孔。圆孔边缘光滑,平均两厘米内约有3个。有孔的部位变得单薄,容易扭结。


由卵粒数和洞口距离可以推测出,卵粒是按小组集体行动的,几枚卵粒对应一个出口,从出口处边缘光滑判断,这些卵分泌了某种可溶开卵带胶质层的物质。这个猜测有待今后查阅文献等以寻求答案。


第7天(2.12)


第8天(2.13),卵膜还在


第9天(2.14),发育到心跳期,卵膜全部消失,小蝌蚪初具雏形,并出现翕动。它们跟卵带的关系更加紧密,大多以口盘吸附在卵带上。右图头部两个小突起将发育成眼睛,大突起是分化期的外鳃。


第10天(2.15),活动略频繁。不时地有蝌蚪将尾巴侧弯到头部,再伸展开。


这个状态下,悬浮在水中的蝌蚪除了没有头朝下的,其余或卧或立,什么姿态都有。大部分都很抱团儿,常好几只靠在一起,相互依偎。


第11天(2.16),身长6mm,小蝌蚪们群聚在膨胀的卵带上,不时有个体猛甩一阵尾巴,


第13天(2.18),体长7.5mm。好几只小蝌蚪已挣开“保险带”,彻底摆脱了卵带的束缚,游到培养皿边上休憩。它们大部分时间还是静止状态,停止游动的蝌蚪会就地躺倒,它们更愿意找靠山,依赖口部吸盘伏壁而立。


第15天(2.20),已能看到明显的鳃丝。蝌蚪的鳃在变态期内会跟尾一起渐渐萎缩直至消失。


到了这个阶段,小蝌蚪开始长肚子了,不再是之前扁片儿的样子,变得越来越立体,渐圆的身体让它不会再动不动就躺倒了。


这之后,蝌蚪的鳃盖将完全愈合,并遮盖鳃丝,口吸盘退化,肛管打通,有粪便排出,再之后它们就需要进食了。每到这时,也是我将小蝌蚪放归池塘的时候。


我捞几截卵带回家观察已有好几年了,几乎每次带它们回池塘与同期的蝌蚪重逢时,它们的身长都要比水塘里的个体小一点。但是今年跟往年不一样,当它们在培养皿里都游了好几天了,池塘里绝大多数的蝌蚪还都附着在卵带上,个头也比家养的要小。


在我观察的这个阶段,蝌蚪靠消耗自身卵黄囊供给的营养长大,不需额外食物,所以不存在食物差异,造成室内外差异的最大可能是太阳光和水温的不同。另外,今年卵粒于室内变为蝌蚪的时间也明显比往年长,室外的则更长。据此我推测,今年蛤蟆卵发育过程的水温可能比往年要低。



青蛙与蛤蟆


在小池塘边还有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蛤蟆被绝大多数老人称“小青蛙”。其中有两个老人在教小孙子的时候反复念叨了几遍“小青蛙”,又补充解释了句,“这是癞蛤蟆”,可接下来又改口回”小青蛙“。连我这个北方来的,从小都没见过青蛙的人都知道蛤蟆和青蛙的区别,为什么这么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为此,我专门去查了下,发现“蛙”这种叫法有点像”蜗牛“。


”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的分类名称,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它是民间对陆生带壳腹足纲动物的俗称,包括许多不同科、属的动物。广义上甚至还包括没壳的蛞蝓。


”蛙“也是这样,不是生物学分类的名称。广义上指所有青蛙、蟾蜍等无尾目两栖类动物,狭义上仅指蛙科动物。在民间,“蛙”常泛指皮肤光滑、善跳的无尾目动物,以区别更倾向陆栖,体肥、皮肤多疣、齐足跳的蟾蜍。


无尾目除了包含蛙科和蟾蜍科动物,还有其他科,而有的科属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所以在描述无尾目动物时,多数可以统称为蛙。


至于在民间,将蛤蟆和青蛙混为一谈是辨识不明的问题,还是习惯将稻田里能灭害的两栖类都统称为”蛙“,这还有待进一步了解。


另外,小时候总以为“是蝌蚪就会变青蛙”,大概也是受深植于心的《小蝌蚪找妈妈》的影响,现在我知道青蛙卵和蟾蜍卵是有明显区别的:


青蛙的卵会因种类不同而呈现一大片或一大团,卵和卵之间相对独立。


(图片来自网络)

蛤蟆的卵通常呈带状


青蛙的蝌蚪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但普遍体色较浅,有的还有花纹。口在头的前端。常单独分散在水里活动。


不是所有蛤蟆的蝌蚪都是全黑色的,但全黑色的蝌蚪都是蛤蟆(多数是中华大蟾蜍)的。蛤蟆的蝌蚪口在头部前端的腹面上。喜成群行动。

 

知道了青蛙和蟾蜍蝌蚪的区别,让我想起小时候学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找出原文看,开头就说“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嗯,这说的正是青蛙的蝌蚪,可见,教科书非常严谨。

 

我转念又想到小时候看过的经典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因为它采用的是中国水墨画的手法绘画,所以里面的小蝌蚪都是全黑色的。我突发好奇,画家是因为水墨画画了黑色小蝌蚪,还是它只见过黑色小蝌蚪呢?于是我找出这部动画片又看了一遍,结果我在开头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不单如此,在卵带孵化的过程里,故事是这样讲的:“小宝宝一动一动动起来了,一会儿往下沉,一会儿往上漂,沉哪沉哪沉到水底,飘啊飘啊飘过水草,小池塘里好热闹。”


这完全不符合事实,除非是卵粒破壁而出后、变成蝌蚪前,卵带被人撸过了。


片子的前3分钟里出现了这样两处错误,但重看这部动画片,我仍觉得意境唯美,生动感人。不过,从科学性的角度考虑,我觉得可以另加一个结尾:蛤蟆看着青蛙和蝌蚪们团聚在一起,忧伤地说:



尾声


今年2月4日在小池塘里看见蛤蟆的卵带,2月10日最左边一棵玉兰树开出了第一朵花。在我眼里这都预示着上海的春天真真切切地来了。


不过遗憾的是,在3月1日,左面这棵玉兰树花将落尽时,小区开始清理池塘。


以往清理池塘的时间大多在卵带出现之前,今年春天来的早,卵带出现的也早,小蝌蚪刚刚会游泳就赶上了。3月3日上午池底还有一点点存水,小蝌蚪密密麻麻铺了一层。到下午,水全被抽干,扫帚扫净,小池塘里的蝌蚪全军覆没。


早春里三十多只蛤蟆全白忙活了,仿佛做了春梦一场。


从这件事上来讲,蛤蟆在人类主导的环境中生存,即使地盘儿有,也可能因人为压缩了时间维度而遭遇困境。

 

现在,整个池塘的幸存者就剩下刚刚给大家分享过生命初期历程的那百余只小蝌蚪了,我把它们又倒回了加好水的池塘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多多自然笔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