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新论】宇文利:百年中国共产党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实践逻辑



百年中国共产党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实践逻辑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论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爱国主义的前提下,从国际主义的原则和立场出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不同历史阶段灵活运用国际联合、斗争、合作的交往策略和实践方略,为中国的建立、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回首百年党史,回顾中国共产党坚持国际主义的思想逻辑与实践方略,对于更好地理解百年党史之路,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思想,从而更好地领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百年党史  爱国主义 国际主义  实践逻辑  发展方略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百年,也是通过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造福中国、造福人类、构建安全、美好世界的百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一,把始终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和人类命运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事业的进程中促进世界进步。坚持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是中国共产党根植于内的道德基础和思想根基。与此同时,坚持国际主义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秉持的对外交往的价值原则和处理国际事务时的政治遵循。本文聚焦并系统考察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国际主义的思想轨迹、价值逻辑和实践方略,有针对性地审思中国共产党坚持国际主义路线的政治考量和价值立场,以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对中国共产党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提出有借鉴意义的思考。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阶级意识支撑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耦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民族民主革命,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历经挫折、经受磨练后形成的资产阶级革命向无产阶级革命过渡和转变的大背景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第三国际成立,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形势急剧变幻,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日趋悲惨。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将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推向了为生存而挣扎的边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社会运动的活跃,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是坚持爱国主义的党,是近代爱国主义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并共同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政治组织。坚持爱国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不言自明的主题。可以说,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就是因爱国主义而生、因爱国主义而壮大、因爱国主义而取得胜利、因爱国主义而执政的。与此同时,从组织体系上说,中国共产党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东方支部建立的,其建立之初就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因此从一开始就具有隶属于国际主义运动体系的色彩。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提出“联合第三国际”。[1]第一个决议也专门设定了“党与第三国际的联系”之条款,提出“党中央委员会应每月向第三国际报告工作。在必要时,应派一特命全权代表前往设在伊尔库茨克的第三国际远东书记处。此外,应派代表赴远东各国,以便商讨发展和配合今后阶级斗争的进程。”[2]如此纲领和决议,无疑也为党成立后坚持国际主义提供了立党依据和行动准则。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也是党从“一大”到“五大”的总书记,是党的最高领导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对于来自共产国际的指令虽然未必句句照搬,甚至会提出相左意见,但总体上却是贯彻了党在初创时期拟定的处理与共产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1922年4月,针对国际代表马林关于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均加入国民党的提议,陈独秀在据实分析国民党立场的基础上向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吴廷康陈述了反对意见,并委托其向可能议及此事的第三国际代陈此意见。但同年6月,陈独秀又按照党纲规定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共产国际提交了详细工作报告,完全履行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义务和职责。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秉持高度的国际主义关怀,对世界革命的形势密切关注。按照第三国际召集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联合战线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二大”决议中就发出号召,召集中国工人们加入世界工人的联合战线,保护无产阶级的祖国——苏维埃俄罗斯。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初衷就是要解决国家、民族和人民遭受封建主义剥削和帝国主义压迫的问题,因此爱国主义毫无疑问是其立党精神和实践价值,坚持爱国主义也是所有共产党人笃信不移的决心。然而,处于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严重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在革命进程中接受来自共产国际的经济帮助和思想指导,这显然符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通则,也是中国共产党恪守国际主义的要求。1922年中共二大议决,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要召集中国工人加入世界工人的联合战线,通过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明确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并发出“一齐来和全世界的革命伙伴们并肩前进”[3]。此后,中国共产党一直按照国际主义的原则,与共产国际保持着紧密联系,为中国革命寻求出路和方略。实际上,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发展国内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同时也为维护第三国际的权威和对独立国家民主革命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际主义作为重要遵循,履行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责任和义务。1937年西安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分析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他们主张世界大同运动;但同时又是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这种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并不冲突,因为只有中国的独立解放,才有可能去参加世界的大同运动。”[4]随后,他又强调说:“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分离起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做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5]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坚持国际主义,是与其自身对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体系中中国无产阶级意识的定位分不开。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无产阶级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重要组成。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形势中,中国革命自然就要秉持国际主义的原则,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中实现“双赢”和“共赢”。


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主权国家利益支撑下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的原则立场

新中国是基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取自身解放、获得独立和自由的前提而奋斗的伟大成果。可以说,没有对民族解放意识的追寻,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的动力。正是秉持着追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辉煌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在对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谋划和思考中,发扬国际主义、联合革命力量的思想逻辑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世界中是连贯且持续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之际,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对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未来的国际策略进行了分析。他提出中国要走“一边倒”的道路,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人民中国的现在和将来,也是这样。”[6]由此可见,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领导新中国建设的中国共产党同样秉持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同样重视国际力量对国家建设的辅助和支持作用。这正如毛泽东所认为的那样,“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国家,是推翻了剥削阶级而由劳动人民掌握权力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中,实现着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原则。”[7]

毫无疑问,赢得独立的新中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权利。这不仅是长期民族解放斗争中无数革命志士梦寐以求的赤诚夙愿,更是翻身获得解放的亿万中华儿女共同心声。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方面继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另一方面坚持从国际主义出发,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就提出:“鹅蛋看不起鸡蛋,黑色金属看不起稀有金属,这种看不起人的态度是不科学的。中国是大国,党是大党,也没有理由看不起小国小党。对兄弟国家人民要永远保持学习的态度,要有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8]1958年,他又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要与各国情况相结合。国际主义同爱国主义是统一的。”[9]然而,由于苏联在“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上不顾及中国国家主权,在对华关系上采取大国沙文主义的做法,导致中苏关系恶化,也使得新中国建立后一段时期对苏交往关系出现障碍。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论者,始终秉持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根本原则,始终履行自己应尽的国际义务。中国共产党向来不是一个推行封闭主义和关门主义的政党,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使得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在国际主义阵营中找到可以相互支持、携手发展的朋友。这一时期,中国加大了与第三世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大力无偿援助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发展事业,很好地履行了国际主义义务,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1963年,毛泽东在接见非洲来访朋友的谈话中提到:“被压迫人民争取彻底的解放,首先是依靠自己的斗争。其次才是国际的援助。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10]事实也恰如毛泽东所言,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统一战线,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有机结合并运用到国家间友好交往的具体实践中,这无疑是建国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践国际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在民主革命时期业已形成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的逻辑延伸和灵活运用。

坚持国际主义并不等于不要爱国主义,对外开放并不等于要牺牲国家主权和根本利益。爱国主义是国际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国际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延伸和表达。拥有独立国家主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需要通过发展经济使自己发展起来和强大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其秉持国际主义的价值逻辑。在独立国家主权的框架下,扩大朋友、减少敌对、在共同发展中赢得自己的发展,这个原则无疑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的国际主义原则。因此,当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历史提供了新的国际交往的机遇时,中国共产党打开与西方国家建交的大门,并在和平共处原则的指引下引领中国转向更为广阔的国际交往的舞台。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中日、中美建交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收复香港、澳门,中国共产党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一的立场原则没有改变,与一切友好国家往来共建的实践逻辑也没有改变,坚持国家主权完整和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导向也没有变。邓小平强调:“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这种爱国主义的原则是鲜明的,但它同时也不排斥中国秉持国际主义的立场。虽然此时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俨然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但是,在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国家建设体系中,秉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有机结合、从爱国主义的价值逻辑中升华国际主义的时代要求,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捍卫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国际主义的思想逻辑和实践方略。


三、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有机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往进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阶段。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致力于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同样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论者,同样秉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有机结合。作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融合的实践体现,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魅力的世界。”[11]不难看出,中国所倡导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要求,也是中国一贯所坚持的国际主义的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人类的共同繁荣、普遍安全、健康发展作为立足点,倡导各国人民共同构建美好未来,其中渗透的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融合的价值立场。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和发展我国发展利益,同时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国际社会共担时代责任,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12]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领导者和忠诚实践者。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需要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同时也需要中国共产党秉承国际主义精神,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与世界的发展不可分割且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中国也需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人类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指出,“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13]与此同时,他也在很多场合强调中国的发展需要与世界进行更多、更好的互动和交流,并盛赞外国援华专家和中方援外人员所体现的新时代的国际主义精神。可以认为,世界各国越是开放交流,各国人民越是友好往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就越能得到哺育和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越能得到继承、融合、创新和表达。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秉承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既有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贯彻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传统原则,更需要结合新的历史方位、时代特点和使命任务进行新的融合与创造。众所周知,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一必须以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也必须从具有不同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国情、世情、社情和民情出发,必须实现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决不能执其一方而无视或废弃另一方。这不仅是由中国人民的精神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原则和阶级性质所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要坚持和发扬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就应当实现二者结合上的创造性转化和时代化创新,实现与中国共产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契合与有机融合。毋庸讳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既面临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在倡扬爱国主义的同时避免陷入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窠臼,在坚持国际主义的同时也不忘维护和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天平上找到科学、适宜和有效的平衡点,让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在新时代走深走实,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中实现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责任共担、福祉共享、利益共赢、命运共建,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心愿,也是世界友好人民的心愿。


四、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简要思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更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具有的内在品格。二十世纪初叶,正是出于救国救民、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幸福的考量,大批知识分子和革命志士才发起组织了中国共产党,也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历史和命运。正如前文所述,自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内在地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镶嵌在一起,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出发考量中国革命事业的前途,探寻中国进步和发展的路径。可以说,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同一枚硬币的不可分割的两面,既相克相生,也相辅相成,同时也必须同向同行,共同支配着中国共产党的对内对外政策,服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执行内外政策时的重要原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武器,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体实践的精神品格。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中所体现的辩证思维既符合中国优秀思想传统的要求,又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作为原则,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结合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需要秉持的基本立场。但是,在面对不同时代、不同情境和不同任务时,中国共产党又需要灵活地运用好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原则,创造性地转化并创新性地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应采取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既要避免狭隘的爱国主义,也要避免无原则的国际主义,既要避免把爱国主义凌驾于国际主义之上,更要避免把国际主义当作超越爱国主义的金科玉律。只有灵活地把握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有机统一,找好二者的结合点和平衡点,运用好二者的合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结合。

中国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必须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也即中国的国情和实际,任何脱离中国实际环境和发展进程的结合都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也不可能带来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善果。从实际状况看,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都是基本的价值原则,二者的结合必须依照具体的情境和过程而采取适宜的思路和对策。换言之,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都不是虚空的,而是必须有具体的内容,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看,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的政策选择都以最大限度地符合中国和国际伙伴的利益、最大程度地推动中国和国际伙伴的发展为底限。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作出不同的判断和选择,正是贯彻党的根本宗旨、执行党的纲领路线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把中国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使命统一起来。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又把爱国主义的责任扛在肩上。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既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论者,也是伟大的国际主义论者,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在党领导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进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和实践展开。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人也始终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先锋战士。正是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一、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但实现了中华民族自身的解放,也为世界反帝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了杰出贡献。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也必将在为世界谋大同中更好地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国际主义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2]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3]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页。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4页。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6]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3-1474页。

[7]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页。

[8]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8页。

[9]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10]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39-340页。

[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59页。

[12] 习近平:《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13]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4日。

作者简介:宇文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2021年第2期

排版 | 陈艺文

审核 | 陈培永 曲建英

学者新论

宇文利:百年来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中国精神

宇文利: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

宇文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复兴

宇文利:从个人诚信到社会信任:价值观内在伦理秩序的建构

宇文利:新中国7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宇文利:青年人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宇文利: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魂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官方微信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