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万名校长培训项目”讲座连载:人数学课中多些文化气息--21年前发表《中学数学》,被人大《中学数学教与学》转载
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文卫星数学生态课堂”,订阅本微信公众号;
求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开号宗旨:为数学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研究的平台,既关注高中数学解题研究,也关注教法和学法研究。
文卫星,上海市特级教师。践行“生态课堂”,做到“两尊重”----即尊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两个度”----思想(哲学或数学)高度和文化厚度。
在《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近50家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或文章约330多篇。
专著(代表作):《超越逻辑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2009)、《文卫星数学课赏析》(2012)、《挑战高考压轴题
近年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贵州、河南、河北、四川、云南、新疆、宁夏、安徽、山西、重庆等地师生讲学。
欢迎朋友们来稿!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特别欢迎原创文章。只接受word版式的电子稿,文责自负。投稿邮箱: wwxwxh@163.com
云南省为提高全省中小学校长管理能力,设立“万名校长培训项目”,分10期,每期1000人。这是笔者为第3期校长培训班作讲座的部分内容。更详细内容将陆续推送,敬请关注!
让数学课堂教学多些文化气息
原载《中学数学》1999.10,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学数学教与学》2000.4转载
“x、y、z枯燥无味”.这种对数学课的评价虽不全面,但毕竟反映某些同学对数学课不感兴趣的现状.如果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情况可能还要差.
作为科学和艺术的数学从本质上反映了自然界的绚丽多彩.教师的职责就是要艺术地再现这些科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之产生一种亲和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数学课中多些文化气息有助于达到这种效果.应该说明的是,这里的“文化”是一种狭义的文化,数学不包含在内,而广义的文化可包含数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看法.
1 运用比喻深化认识加强理解
比喻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恰当的比喻能深入浅出的说明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
如在直线和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教学中,把直线方程f(x,y)=0与曲线方程g(x,y)=0联立消去y(或x)得一元二次方程h(x)=0(或h(y)=0),称这个一元二次方程为“遗传方程”,因直线和曲线的取值范围没有受到限制时,直线和曲线有两不同交点、两相同交点和无交点分别等价于该方程的△>0、△=0和△<0,即时是“全息遗传”;而当直线和曲线有附加条件限制时,将出现“变异现象”,如直线y=kx+b,当b为何值时与半圆x2+ y2=l(y≥0)有一交点、两交点、无交点.再如问直线和双曲线、抛物线只有—个交点时,△=0是充要条件吗?这都会出现“变异”.注意到“变异”的情况只要对“遗传方程”
添加某些约束条件,又是“全息遗传”了.
又如在数学归纳法第一课时教学中,为了讲清数学归纳法原理,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孔夫子姓什么?他的第七十六代孙及以后各代孙姓什么? .
前一问题没有疑义,姓孔.后一问题说法就多了,经过热烈讨论,多数同学认为姓孔.若附加条件:1)子随父姓;2)他的每一代后人中必须有男丁,即姓氏在父系中代代相传,就可以保证他的所有后代都姓孔.
由于人的代数是自然数,把它抽象成一个关于自然数的问题f(n):(1)当n取初始值n0(n0∈N,且n0不一定为l,相当于孔夫子姓 孔,而不考究他祖辈姓什么)时命题成立;(2)设n=k(k≥n0)时成立,一定能推出n=k+1的命题成立(相当于姓氏在父系亲属的代代相传).于是可断言,对从n0起的所有自然数,命题都成立.
至此,数学归纳法已是呼之欲出了.经过多轮实践表明,学生很少产生“为什么两步证过了,就行了”这样的问题.这个比喻揭示了序数原理,既有趣,又节省了大量时间,还使学生对数学归纳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可谓一箭三雕.
分段函数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难在学生不把它当一个函数,而是看作几个函数.教学中我举了这样的例子:
一个病人需全身拍片检查,但限于条件,只能分三次拍片,一次是臂部以上,一次是身体中部,一次是下肢,要得到全身片子怎么办?
学生说把三张片子拼起来,教师立即抓住“拼起来”做文章.为了表示一个需分定义域求解析式的函数?也要把各种情况“拼起来”,并用大括号“{”连起来,各段函数是“分工不分家”.
比喻实际上是把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认知结构迁移到要学的新知识中.这是一种相似性思维,也可以说是数学中的“同构”现象。
上述比喻既出乎意料,又言之成理,学生感到兴奋愉悦,能有效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 运用诗歌启迪思维陶冶情操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史,诗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恰当的时候运用于数学课,有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时能鼓励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有时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
如题 (1)过点P作不共面的三条直线PA、PB、PC,使每两条直线成等角.求证:PA在面BPC的射影为∠BPC的平分线;
(2)直线PA、PB、PC两两垂直,点Q到平面APB、BPC、CPA的距离分别为3、4、12,求PQ之长。学生常会把点P画在最上方而陷入困境,如果把点P画在水平平面上,则这两题几乎都不要老师讲了.这种变个角度,移步换景的情形教学中屡屡出现,教师把这种教学环境描述为“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接着说“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学生对解题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一次在教圆锥曲线这一章时,刚好是春节后第一节课,学生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我讲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新年好!(学生马上说老师新年好:)今年春节天气晴朗,气温偏高,在我居住处常听到鸟的鸣叫,使我想起“两个黄鹂鸣翠柳”,学生说“一行白鹭上青天”.这种情景与我们前面学过的什么知识能联系上,学生马上意识到—直线.这时气氛就活跃了,有的说鸟飞行不可能是直线,有的说即使是直线,也飞不出大气层,有的说飞出大气层就是曲线了.更有哲人般的话语:现实世界中,直线运动是相对的,曲线运动是绝对的.教师立即抓住机会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开始用一段时间学习的内容就是曲线,不过是一类特殊的曲线———圆锥曲线.
寥寥数语,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密切了师生感情,更巧妙地引入新课.
在解几教学中,学生常会出现用通法解题较繁,运算到中途搁笔的情况.评讲时要肯定学生的思路并运算到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找出简捷的解法.小结时,教师声情并茂地说,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对学生已取得进步的鼓励,也是对没找到合理解法的鞭策.
数学问题常含有隐含条件,当学生不能挖掘隐含条件而陷于困境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学生豁然开朗,这便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最佳使用机会,学生就会和着“犹抱琵琶半遮面”,沉闷的气氛随之变得活跃.
流行歌曲更为学生乐于接受.笔者有一次在借外校高三班级上试题评讲课时,在小结中针对学生不善于转化和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时强调,在解综合题时,应“借一双慧眼”,把题目的条件、结论及其间相互转化关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时,解题就会得心应手(学生嘴里已经哼起来了),刚好这时下课铃晌,当宣布下课时,赢得了学生热列的掌声.
恰当的时候引用诗歌点缀课堂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
3 巧用语言激智生趣帮助记忆
幽默与风趣是智慧的象征,数学教师应不乏这种智慧.
谐音有助于记忆.在指数函数教学中,请一位同学总结其性质,当她说图象过点(0,1)时,大家笑了,因她名字叫“林一”;在对数函数教学时,又让名叫叶琳的同学总结图象的性质.
初学截距往往认为它是正值.为此,我用投影仪放出鲁迅的一首“无题”诗及另一幅“无题”漫画,问同学,这一诗一画真的无题吗?学生说不是.再问纯碱是碱吗?学生说不是.教师顺势指出,既然“无题”有题,“纯碱”非碱,“截距”非距就无可厚非了.
在根据函数或方程构造几何图形时,在选择参数把问题进行转化时,常称为“无中生有”;把求轨迹的范围称为“打假”,而把范围没求对称为“假打”;针对学生畏惧较繁运算的情况提出“学习孔繁森,克服恐繁症”;针对学生不习惯动手演算的情况,提出“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些风趣的语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形体语言有它独特的作用.如在比较底数大于1(或大于零小于1)的指数函数图像关系时,笔者紧贴讲台,以讲台边线为x轴,自身为y轴,两臂水平放置为直线y=l,当a越大(或越小)图像越靠近y轴,只要把两臂演示成指数曲线向身体靠近.在学习对数函数时,只要把指数曲线沿直线y=x“翻个身”就可以了.这可以帮助突破难点,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每当学生的疑难得以解决,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每当学生思维一时受阻或考虑问题出现偏差,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每当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师给予亲切的鼓励;每当学生出现本不该出现的错误,教师轻声的叹息,每当教学出现高潮,教师满怀激情的表述……,无不体现出语言在教学中的魅力.
4 注重首尾巧设悬念寓教于乐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马上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一个富有趣味的结尾,也会产生不同寻常的意义.
指数函数教学中,拿一张0.0lmm厚的纸,对学生说,把这张纸折迭30次,其厚度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您们相信吗?通过计算,厚度为10737.41824m,远高于珠峰.顺势引入新课.
在《向量》一章的最后,安排一节向量在立几中应用的习题课,在小结以后,通过电脑展示一幅彩色画面:一个人站在高山之巅,眺望远处,动画由小到大最后显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许多同学看后长吁一声,一节课的紧张与疲劳一扫而空.
如能设计既有前呼,又有后应的例子,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中,开始设计问题:在一个月(30天),甲每天给乙30万元而乙第一天给甲一分钱,第二天给甲二分钱,以后每天给甲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问谁出钱多.等学过公式以后“学以致用”一下:甲给乙9×10元,而乙给甲10737481.23元.引例是由国际象棋发明人在接受国王奖赏时提出的问题改编而得,更贴近生活.
在双曲线定义教学中,向学生讲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利用三个观察哨听到我炮兵阵地炮击时的声音时间差,就可以判断我炮兵阵地的位置,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经过简单分析就可以引入双曲线的定义.
在下课前,问同学为什么美军可以利用双曲线定义算出我军位置,而我志愿军不能算出美军位置呢?因为志愿军大都是文盲或小学生,而美军大都是中学生.这充分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直到现在,台湾迟迟不能回归祖国,甚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还是因为我们军事力量不如美国.“还我山河”需要科技力量作后盾.同学们感到任重道远,要发愤学习.
上述例子有些有教学功能,有些还兼有教育功能,在实际教学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多些文化气息不仅仅是活跃气氛,而且是教师把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艺术.但举例应准确,贴近学生生活,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庸俗化.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教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这种教学
艺术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愿数学课中多些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