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朐】魅力北黄谷

2016-06-29 王乐成 临朐

☞【临朐】(寺头)黄崖根六年(全集)

☞【临朐】(临朐)这片故土

☞【临朐】老家临朐雨后美景,风景如画!

☞【临朐】让(临朐)老教师体面退休

☞【临朐】一步一步走远的父亲

“骈邑妙景不尽数,嵩山魅力北黄谷。”

乍看文友这句诗,颇不以为然。临朐嵩山有峭拔的九龙顶,有香火缭绕的玉泉寺,有龙潭映衬的桃花源,要说嵩山灵秀出脱的景点,恐怕扳着手指数到头,怎么也轮不上北黄谷吧。北黄谷,不就是嵩山的一个古村落吗。作为触摸过安徽西递村落古风,感受过江南古镇迷离烟雨的人们,自然会对北黄谷的魅力心存疑惑。

摄影界宿将陈老师的作品《春到北黄谷》,获大奖了;国画家朋友的新作《魅力北黄谷》,上了美术报;北黄谷荣膺山东传统古村落;中央美院来北黄谷挂牌,定为其研究生的写生基地……有关北黄谷的消息,伴随着春风春雨,纷至沓来,声声敲击着我的耳鼓,频频激发了我探看北黄谷的冲动。

结识一位朋友靠缘分,得一本心仪的书靠缘分,去游历一个景点,也得恰逢机缘。县作协组织去嵩山景区创作采风,目的地就是北黄谷。这不,机缘之神幸临了!

下马路,右拐,车子驶上了野花簇拥的山路。过了桥头村,路畔,山溪成塘,春水幽幽,群鸟啾鸣。山坡地里,油菜花儿婀娜,一团一团金黄,一片一片灿烂。看我频频按动快门,驾车的聂老师笑道,二月阳春时节,村周边山峦,杏花粉白如霞,连翘金黄遍山,前来采风写生的画家、摄影人,成群结队,那才叫个好看带劲儿。今日来得还是有点迟了。

是的,我曾在聂老师的微信平台《大美临朐》里看过,春雨中的村落,安详依偎在大山的怀抱,素墙红瓦,杏林掩映。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摄影人,带了艳妆浓抹的模特,杏花林里一站,总感觉,没有杏树下扶犁耕地的黑脸老哥,挖菜嬉戏的山村孩子的镜头有意境,有韵味。

“别失落,看不上杏花,说不定能喝上村妹子献上的杏花酒呢,小心酒不醉人人自醉哈”,不知聂老师如何看透了我心头的失落,边开车,边打趣着。

走近北黄谷村。但见绿树红瓦,紫气萦绕;村口张灯结彩,粉墙素雅绘画,游人往来,颇有些过节的气氛。下车,微风轻拂,缕缕花香袭来。眯眼细品,哦,浓郁的是桐花香,淡甜的是槐花香。放眼望去,果真一树树梧桐花开,一簇簇槐花绽放。

石头垒砌的游客接待室里小坐。风景区领导一番热情洋溢致辞后,由嵩山景区学校的作家李守祥老师引导,循着石板路,欣然进了村子。李老师不愧民俗研究高手,对村里的每条街巷,每个古院落,每座石屋,乃至民间传说,都熟稔于心。

北黄谷村,背依峭拔的马鞍山和青崖顶,南眺南黄谷。四合院落,石墙石屋,次第延展,错落有致。这儿明代立村,两株沧桑的唐代古槐,向游人述说着久远的故事。

避开街上熙来攘往的游人,李老师用故事牵引着大家,走进了一个个院落。李家,赵家,肖家,贺家,这些立村元勋们,背山临溪,凿石砌墙,茅草覆顶,石板铺院,石条垒阶,植树犁田,接邻而居,繁衍生息。溪北的三座院落,是赵家之所,现无人居住,房屋已破败,但院落规整,结构宏阔,垒砌严谨,可谓慧心巧手。石墙斑驳陆离,风雨剥蚀摧残,其面貌,其筋骨,其精神,一如邂逅的北黄谷人,憨厚、质朴、坚韧。

水是赖以生存的命脉,更是立村的根本。自西而东,流经村子的小溪,名曰黄花溪,正像这黄谷的村名,源自于春日里满山的金黄连翘花。这溪水的源头,是村子西北角的喜泉。

顺着树木掩映的蜿蜒石径,九曲十八弯,我们找到了喜泉。山外春日枯水,但这儿的喜泉,悠悠吐水,涟漪圈圈,众人弯腰掬水,清冽甘甜。李老师说,真正的源头,还在西山腰的泉眼,夏日雨季来临,泉水喷发,潺潺作响,当欢腾入村子,已是汩汩滔滔了。怪不得,村外一汪一汪碧水,原来有着这绵延不绝的山泉活水。李老师又说,这些水因了鹅鸭的嬉闹,村民洗涤浣刷,也就只用做农田浇灌了。村民的主要生活用水,还是引自村北青石顶的山泉,四季涌流不断,那可是真正的矿泉水。大家恍然大悟,在村口游客中心喝的爽口矿泉水,就出自青石顶的山泉啊!

当我们一行攀上北坡,古老的柿树下,七八位白须老人,或聊天,或对弈。看见我们拍照,老人们一边微笑,一边指着石墩让座,煦暖的阳光下,一派安逸祥和。是啊,正因了北黄谷群山环抱,树多林密,泉水丰盈,空气清新,环境清幽,这儿的人们神清气爽,安居乐业,才会生活着近五十位八十岁以上高龄的老人,才会有了长寿村的美誉。

午时,采风团的成员们汇聚在农家乐。大家关心八十高龄的老作家冯老师和年逾古稀的傅老师。冯老师说,来这仙境般的地儿,沾了灵气儿,只会一身通泰啊。另一位作家老师说,真想来买下一座闲置的宅院,住下来,优雅的环境里,自然会创作灵感敲门的啊。

炸香椿,煎槐花,苦苦菜蘸酱,山蛋炒鲜韭,油炸小河虾,松菇炖山鸡,不一会儿,这土生土长的山珍野味,就摆满了桌子。几杯自酿的杏花酒下肚,作家们红光满面起来。大家频频向本地作家李老师敬酒,让他把迷人的故事续讲下去。西山顶的铁锚,半山腰的观音台,马鞍山的藏宝洞,进士刘清元为女筑起石绣楼;李家掌门人“李半仙”义救狐仙,结为夫妻,狐仙亲授智巧,让“李半仙”日行千里,能探看宝宅,能抛秫秸定水井穴位……李老师口若悬河,大家听的如醉如痴。

北黄谷有句俗谚,“有人打开马鞍山,金银淌满小河滩”。如今北黄谷搞旅游开发,引来绘画、摄影、写作的艺术家进村,日日农家乐游客盈满,就等于打开了马鞍山的“宝库”。而这“李半仙”、“肖半仙”,就是当今勤劳善良、智慧实在的北黄谷人啊。

“嵩山魅力北黄谷”,重温文友的诗句,悟了,也服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