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朐】走进蒋峪之古镇文化气韵浓

2016-06-29 郭宝学 临朐

☞【临朐】(寺头)黄崖根六年(全集)

☞【临朐】(临朐)这片故土

☞【临朐】老家临朐雨后美景,风景如画!

☞【临朐】让(临朐)老教师体面退休

☞【临朐】一步一步走远的父亲

古镇的魅力在于文化的积淀,文化的积淀自然离不开文化人的推波助澜、淘沙澄金,而这需要一代代无数人的努力。我们怀着一颗敬仰之心,拜访了蒋峪镇的两位文化人。他们都年过花甲,在乡村文化上颇有建树,是值得尊重的农民艺术家。

在一个盆艺满园、艺术味忒浓的农家小院,我们见到了刘相,一位土生土长的根雕艺术家。刘老师1951年9月生,蒋峪镇桲椤峪村人。从小喜欢文艺,又担任了二十多年放映员的他,2000年开始研究根雕、装潢艺术,并专攻花架、茶盘两大类根艺。刘老师待人热情,听说我们的来意,便引我们走进了他的根艺阁。眼前登时一亮,两尊精工细雕的硕大根艺茶盘稳稳地蹲在那里,见与不见,自在安然。刘老师在一尊茶盘边坐下来,把自己从事根艺研究的经历娓娓道来。刘老师的根艺作品取材普通,没有高大上的楠木、檀木、黄花梨,都是取自当地农村产的橡木、柿树、槐树、枣树等,任何一件工艺品都由自己一人完成。他的作品崇尚自然形态,造型奇,少加工,颇受消费者喜爱。

几杯龙井茶后,谈性甚浓的刘老师又介绍给我们一个他的爱物:梅花。他指着院子里几盆迎春梅道:除了摆弄根艺,每天必去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梅园。镇区之南三里许,我们走进了刘老师的梅园。一个敞亮方正的大宅院,地上、盆里都是翠色养眼、造型奇秀的梅花。刘老师颇为自豪地说,我的金钟梅无论数量、型艺堪称全县之最。看我们喜爱,刘老师慷慨地说:“相中了哪盆,尽管端走。不流传是古董,流传开才是人见人爱的艺术品!”

我们又来到了书法艺术家王明珠的家中。古稀之年的王明珠精神矍铄,谈吐随和。他任村干部三十余年,天天与土地打交道,却对舞文弄墨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在农村,没有好场所,三尺书桌兼书法案台;没有集中的学书时间,农闲饭后就是练笔之时;没有老师亲传密授,他就报名参加书画函授大学,有幸得到朱佑德、王继东、刘炳森、欧阳中石等名家指点。吸百家之长,创独家之精,参加各级各类书展、比赛,屡屡获奖,还被吸收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潍坊市书画家联谊会会员。

老伴搬出了老王的“万宝箱”,里面珍藏了老王多年来的获奖证书和奖章奖牌。老王有些羞赧地说:“都是小玩意儿,有啥可看的?”由王老师亲自撰写,并入选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华名人格言》的一段话,吸引了我的目光:“再高的山峰,只要你肯攀登,它就会踩在脚下;再大的困难,只要你去克服,胜利就会属于你。”我相信,这是他心血的凝聚,也是他从事书法艺术三十余年的真实写照。

陪同采访的王会英介绍说,蒋峪镇多的是农民书画家,东蒋峪村有书法“双明珠”,另一位“明珠”是临朐书协理事倪明珠,楷书十分了得;郝赵村的马温波,榜书见长,是中国榜书协会山东分会的副主席;杨家庄的王若奎,书画俱佳,是山东省水利书画协会的会员;曹家官庄的王怀仁,更是大名鼎鼎,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在韩国、法国、俄罗斯及港、澳、台等地展出,并产生非凡影响……

我却想到了蒋峪镇如火如荼的文化建设。文化大院犹如沂山的映山红在全镇开花,村村有了娱乐休闲的好场所;“出彩蒋峪人”才艺表演隆重登场,土生土长的庄稼人舒展腰肢,尽展歌喉,倾情演绎自己火辣辣的才情;图文并茂、新颖别致的文化墙、文明一条街,让“活力创新,包容厚德”的蒋峪精神入脑入心,让乡风民俗清新拂面,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文化是一种感召,一种引领,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在这个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新时代,我们更迫切需要一种健康文化的滋润和推动。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参与,文化强国梦更需要无数个文化人的担当和支撑。

置身文化氛围浓郁的蒋峪,我们感到美丽乡村建设底气十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