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朐】热血余温放光华

2016-07-31 张洪伦 临朐

☞【临朐】临朐,一座风景如画的小城!

☞【临朐】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牛寨之美

☞【临朐】消夏避暑游沂山

☞【临朐】出彩蒋峪—蒋峪之歌,真好听

2016年夏初的一天,在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盘阳小学,全校师生,无不欣喜地传递着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全镇小学书法比赛中,盘阳小学荣获了第一名的桂冠。

一连几天,校内校外,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居民,有一个人的名字,即:荣学证。在人们的口碑热传中,日益融入了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人们的赞扬、敬仰之中。

在盘阳小学尤其在盘阳村,大凡上了年纪的人,对荣学证这位外来的支教先生并不陌生。上世纪70年代,来自青岛到盘阳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中,就有荣学证同志。

那时,他们都在十六、七岁年纪,都是刚跨出学校门的文弱书生。同当地农民一道下地劳动,甚至一样经历过吃糠咽菜的日子,但他们从此与村民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后来回城返回青岛,他们依然对盘阳念念不忘,亲切地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四十多年来,他们几乎每年都有人专程来盘阳探亲( 乡亲)。

然而,人们万万没有想到,2015年夏末秋初的一天,荣学证同志带着生活用具等行李来了。他几乎逢人就讲:“这次来,就不走了!”。

“真的?”大家不免有些疑问,他乐呵呵地说:“是的,俺下乡那些年没待够啊!”

还是当年那么乐呵、还是当年那么亲切。回青岛大城市几十年的荣学证没看出有多大变化,一见如故,情感依旧。乡亲们都为此而欣喜不已。

然而,让大家深感意外的是老荣这次是为支教来的。

支教?一个年已六旬的老人,从气候宜居,风景怡人的青岛市,来到沂蒙山区一隅的偏僻山村支教?怎么可能?

老荣是从青岛市府办公厅节庆办负责人位子上退休的干部,放下功成名就养尊处优退休后的幸福生活,不无自讨苦吃般地来屈就盘阳农村小学支教,谁能相信?

是不是老荣家里有什么变故,也许两口子闹了意见,老荣出来躲躲?

一时,老荣支教这一几乎让所有人质疑的消息,像一声冻雷炸响,给与了人们了意外地耳目刺激。有关的舆论猜测、质疑、询问、求证等声浪,都不由分说地向老荣袭来,他不免有些无奈地叹息:做点事怎么这么难呢!

最美的风景,往往披荆斩棘涉险至山颠峰端,方可成就;英雄的壮举,往往冲破司空见惯的世俗目光,有望实现。

荣学证同志以一种似乎与生俱来的毅力和执着,视各种舆论(包括亲朋好友出于爱护他的规劝)为过眼云烟,我行我素,想到做到,真的来到盘阳村小学投身支教了。

老荣在这里支教所以担任了书法教学,缘于学校的需求和人们对他的本能了解。早在上世纪70年代,荣学证在盘阳下乡那年月,就因为能写一手好字且文采出众而备受大家的好评和爱戴。岂不知,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当他被选拔到当地辛寨公社通讯报道组培训,人们才逐步发现,别看这位白面书生似乎稚气未退,但他动笔写文章,居然引经据典,譬如从孟母三迁谈起等等,往往对国学情有独钟。很快写出的文章登载到了《人民日报》,原来,他平日里最喜欢读书,即使在下乡的艰苦日子里,在工余饭后,他往往手不释卷,坚持读书学习。尤其到公社报道组后,他如鱼得水,更发奋看书读报,以学助写,以写促学,几年的功夫下来,他俨然在一所无形的大学中成功毕业。其内涵与文笔功夫,堪称一流。在临朐,他几经调遣,深得地方政府部门的重用,难得脱身返城。同时下乡的伙伴们三、五年后,都陆续回了青岛,而唯有他在临朐长达十五年之久。

1985年荣学证回青岛后,或许,因年龄较大有关,难及其位。最初被分配在了青岛市乡镇企业局办公室担任文字工作。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市里的有关领导很快发现了这块有待闪光的璞玉,把他调到了市府办公厅。

2013他年已六十岁,按政策可以退休了。就在他着手办理退休之际,一天在新浪微博渐红的他意外接到了“联合国青少年爱心大使”刘思宇的网络留言,刘思宇邀请他为自己发起的一项大学生凉山支教的公益行动担任专家顾问。老荣回应表示,只要身体和时间允许,自己可以同他们一道去大凉山。作为一名年已六旬的老人,能有如此壮举,很快在网间引起了巨大反响。更让老荣始料不及的是,正是这次前后20天的旅程,激发了他忘年负重,一发而不可收地投身于公益支教活动。 

他毅然参加的了去大凉山200人组成的支教团队,成为让人们深感意外的“老头”志愿者。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爷爷”。

在这次支教中,他与18名90后大学生,同吃住在一间寝室里。经受着炎热天气和蚊虫叮咬的熬煎,却拥有一种‘天降大任’的使命感,毫无怨言。

凉山归来,当他再次面对已退休可安享“清福”的现实时,冥冥中有一种巨大落差,让他不无惊悸地发觉不可适应了,他不由得责问自己:现在身心健康,就这样像一块功能尚好的钟表,突然“停摆” 了吗?

一种不甘休闲、不甘平庸、不甘享乐的情愫,一连几天在他心里燃烧。

知夫莫过妻,老荣的老伴鲍淑萍看出了他的心思,善解人意地说:“我知道你闲不住,你要想再做点什么,我看不如去临朐吧,年纪大了,去太远不大合适。我们下乡插过队的临朐县盘阳哪里依然欠发达,你去那里支教多好,那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啊。” 

荣学证听了,似乎头一次体味到了妻子如此“贤妻良母”他大喜过望,冲动异常地对鲍淑萍说:“你这话说到我心里了,谢谢你!”

盘阳,一个坐落在临朐县东南方沂山北麓一隅较大的村落。说它大,缘于它包括东、西两个盘阳村之组合。还有一层意思亦蕴含着不同凡响的历史渊源。譬如早在齐国时,就有临淄为京盘阳为城之说。可以想象,那时的盘阳不亚于现在的上海市,占据着齐国人心目中的位置。这里的人文渊源,这里的风土人情,对于荣学证来说,也早已历历在目,亲近有加。然而让他心忧不安,时时牵挂的是这里依然尚属贫困状态,来支教前,他亦听说潍坊市人大正在这里包村扶贫。

2015年9月,在妻子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经过较充分的准备,于13日老荣抵达临朐县辛寨镇东盘阳村住下,并随即与盘阳小学联系,安排好课程,开启了在此义务支教征程。

该校为盘阳及周边26个自然村共有的农村小学,全校六个年级共10个班,达370多名学生。过去由于师资薄弱,基本上没开过书法课。老荣的到来,终于有了书法老师。随即全部开启了书法课。每周每个班上一节,周一至周五一共要上10节课。全部由老荣担任。从备课到对每个学生的书法作品一一批阅,对于年已六旬的老荣来说,其身心劳累可想而知。校长扈永军不无客气地说:“荣老!您保重身子为要,不必太认真了。”岂料,老荣有点不快地说:“我来支教,不是空挂号的,咱可不能误人子弟啊。”

笔者慕名到过盘阳小学拜见过荣老师,适逢老荣正为五年级班教学字。捎信的老师说:“老荣说叫你稍等,没上完课不便接待。”几位老师借此对老荣说道开了:“别看老荣是个编外老师,又是义务教学,可他比谁都认真。标准的为人师表啊。”

说话间,下课铃响了。荣老师被涌出教室的学生簇拥着走了出来。他热情的将笔者让到他的寝室兼办公室。只见这间不足10平米的狭小的房间里,除了起码具备的一张单人床,一张小饭桌、一张小办公桌,一把座椅外,几乎再无空间可言。笔者不无戏言说:“哎呀老荣。真没想到你就在这么简陋狭小的房间里成年地熬,这无异于被软禁了啊。”他哑然失笑道:“学校条件不行,这就不错了。比起当年下乡那时候,好多了”。

年轻时对国学情有独钟的荣学证,深知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是体现东方之美的灿烂之花,它甚至对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精神和品格方面的至关影响。今天让孩子们学习和发扬这一博大精深的古老艺术,可以让他们心仪古贤哲的为人风范,至少可以强耐力、拒浮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可能成就他们高雅的精神情操和审美能力。

基于此,老荣首先注重加强自身的书法艺术修养,为期待着孩子们“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他在研习楷书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并以楷书作为教学字的主要内容。

无怪,不久前,盘阳小学在全镇书法比赛中,一举夺得头筹。

笔者在撰写本文之际,郝庄村的张在洋闻讯赶来,不无激情地:“我的男孩张明晗在盘阳读5年级,过去很调皮,学习不安心,自从跟荣老师学书法后,慢慢变了样,现在能安安静静地坐住学习了。这可是好兆头啊。”依次可见,全校书法获得好名次的意义,虽然不好量化,但所带来的教学育人的深层效能,是不可低估的。

由于新开设书法学字课,无疑为孩子们增加了笔、墨、砚、纸文房四宝的费用。然而,老荣在这次来支教动身前,就和妻子想到了这事。为了给一些家庭经济拮据的的孩子,减轻学习负担。他和妻子花了1000余元,专门购置了一些格子纸和笔具带来,无偿发放给了有关学生。有些家长感动地说“义务教学不拿工资就了不起了,还这么赔钱捐助,这种大爱,这种善心,就是当年的雷锋,也不过如此啊!”

人说,爱出者爱返,好人者好报。

年过六旬的荣学证同志,如此忘年公益付出,以一种大爱情怀,投身支教,一时在微博、在微信、在QQ群,在社会舆情等方方面面,犹如“一夜梨树花盛开”形成了一种“萌春律动”般地正能量冲击波,催开了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义工、善举、扶危救困等等争献爱心的社会之花,几乎遍地盛开。

老荣有一个专用的笔记本,曾经如数家珍,激情难抑地一一向笔者展示。

他说:“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向学生们说过,在我身后,有一大批爱心人士关心着你们的成长,我不过是站在他们前面的一个代表。”

自从老荣开创性作出了“爷爷式的支教”壮举后,最先深受感动和紧跟他献爱心的是他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

东盘阳村村民张传富患病长期住院治疗,家庭经济困难,曾经同荣学政同时到盘阳下乡,现已64岁的马玉萍闻讯后立即出资救助了他。后来听说他病故了,撇下了上小学的张雪婷和张本程姐弟俩面临辍学。马玉坪立即托付老荣为她先垫上2000元,捐给张家两个孤儿。其女儿陈晓璐马上给老荣划来3000元。表示多划的1000元钱,是她个人出资救助张家姐弟俩继续上学用。显然,这种爱心传递,显示出来一种连锁反应的感人效能。

在盘阳支教期间,在过年等节假日,每逢老荣回青岛过节,返回盘阳时,往往满戴而归,大包小裹地带回他人捐助给学生们的学习用品或衣物。

2016年春节后的正月初一,老荣看到一些老同学、老同事分别送来托他回盘阳捎给学生的东西,总有一些莫名的感动。其中有两大箱学生学习用品,是一位马姓同学特意网购的。突然,马大哥的妻子打来电话告知:马大哥已于年前病逝了,前天刚刚火化开了追悼会。所以没告诉老荣,是考虑到老荣支教任务太繁重了。想到马大哥长病期间,多次病危住院,急需钱,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却不忘献爱心。如今他所捐的东西尚有他的爱心余温,而他却撒手人寰,离世而去,虽然他捐的东西是给孩子们的,但首当其中的是对我老荣的支持。毕竟我们同在一个大杂院长大,从小一起上学,还在同一天结婚。且一息尚存,依然追随老荣站在一起献爱心,想着想着,老荣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不由得嚎啕大哭起来。同年代到临朐下过乡的李恩生及其丈夫马起祥,都是工薪阶层,受老荣的感召,决心出资捐助盘阳小学。马起祥亲自将500元钱交给老荣说:“钱不多,我们资助挺微博,但至少可以代表我们为你的爱心点赞,为学生们加油!” 

青岛市政府办公厅闻讯后,专程送来了10台功能完备的旧电脑,完善了学校微机室的装备。

青岛市“台办”主任田云南倡议,原市防治“非典”办公室的部分同志个人集资,购买了450只塑料文件袋通过快递公司邮寄过来,发给全校同学用于保存练习作业。

青岛市政府研究室处长王冠宜同志专程来看望老荣,带来了10副羽毛球拍、10盒备用羽毛球、10副飞盘、20根跳绳和一宗学习杂志;原市乡镇企业局办公室主任董国强同志(已退休)深受老荣的感召,专程赶来赠送写字笔等用具。

2016年清明节假期,老荣没有回家,他在等待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到来。某慈善基金会有感于老荣的善举和学校的现状,决定捐款30万元投入校建;某企业捐赠的多媒体影院设备和成语光盘将为孩子们开辟更广阔的视界;国家相关部门还计划为这里捐赠一间海洋科普书屋;还有潍坊市人大协调的100万元的扶贫款也一步步到位。

眼下,盘阳小学一座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学校门前原来的泥泞路,新修成了宽敞、平整、清洁的水泥路。整个学校的校容校貌,同过去已不能同日而语。当年的下乡知青荣学证,从思想到情感,竟然悄然融入了当地民众之中,“第二故乡”的乡愁,老是在他的心中掠过,他的目光常时不时地关注起盘阳村的发展前景。他曾不无叹息地说:“盘阳不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下一步想办法筹点资金,先建个老年人健身广场。好歹让盘阳也有点时代感啊!”

就在笔者对本文收笔之际,不少学生家长匆匆赶来,一再嘱咐:您可要好好为老荣写一笔啊!

谈到自己的支教之举,荣学证不无感慨地说:“从网上看,从一些社会舆论看,关于支教的利弊,时有争论。就像老人倒地该不该扶一样,显得有些可笑和滑稽。我认为,凡是社会需求的,应该做的,绝不能等有了答案才去做。我所做的就是想给人一种求证,大凡善事、公益之事,看准了就做,不会有错的。有人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何以像小伙子一样,为公益事业一腔热血,负重付出,实际上我不过是在有幸之年,贡献一点余温而已。”

也许,富有感恩和大爱襟怀,又一贯谦卑低调的老荣自己没能所知,他所不以为然提到的“余温”在大家的眼里,却是那么沉甸甸的,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正能量,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激励,给人以温暖。更具有照亮人心,照亮人间的光华,熠熠生辉。 

张洪伦,原《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中国作家.纪实》杂志签约作家,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住潍坊市。

【临朐】高粱花

【临朐】大西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