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朐】郭宝学:毛主席授给他一枝枪——访全国民兵代表刘玉坡

2016-11-07 郭宝学 临朐

☞【临朐】赶转悠集的那些岁月

☞【临朐】情迷凤凰谷

☞【临朐】雨中官护山

☞【临朐】山东三宝

寺头镇彭家庄村村民刘玉坡,二十四岁那年被评为首届全国民兵代表,晋京接受毛主席亲切接见,还荣幸的获得毛主席授予的一支半自动步枪,这殊荣是他青春岁月最辉煌的见证,也是他毕生的自豪。

刘玉坡老人住在村西的一个旧宅院里。深冬季节,院里落满了树叶,也落满了寂寞,唯有影壁墙前的一丛竹子,依然青翠茂密,给清寒小院一些生机。

屋里生着炭火炉,炉子北面靠墙堆着大摞煤块,告诉外人这个冬天老人的取暖不成问题。简单寒暄后,老人沏上一缸子浓茶,边喝边跟我聊起来。

自然从他去北京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的事儿说起。老人的思绪回到了半个世纪前。

195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发出了“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彭家庄村和全国一样,掀起了练兵习武的热潮。当时,刘玉坡作为村民兵连长,经常集合民兵训练,多次参加公社的汇报表演、民兵比武和抗洪救灾等应急任务。因为表现突出,刘玉坡被任命为石家河民兵营营长,隶属当时的鹿皋公社独立团。

1959年5月,冶源水库建设进入大坝合龙的关键时期。刘玉坡所在的民兵营被派往冶源水库建设工地。工地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高音喇叭播放着催人振奋的歌曲,让置身其中的每个人情绪激昂,干劲倍增,而忽略了所有的艰辛和劳累。刘玉坡所在营负责开挖泄洪道,在车流如梭的方阵中,气血正旺的他,不惜赤膊上阵,麻绳车袢往肉里煞,小推车却是撒欢地跑。他说,那时候年轻,浑身使不完的劲儿。晚上躺倒窝棚里,也是又累又乏,可睡一觉,第二天依然倍精神。就在这时,刘玉坡接到了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因为大坝分为上下两个作业面,作业面之间出现了一道沟堑,压路机无法操作,而要确保坝体衔接紧密,牢不可破,必须及时填充沟堑并压实。指挥部决定成立60人的突击队,刘玉坡被任命为突击队队长。60把小推车分作两个班,一班30人,轮流作业,黑白加班,为早日填平沟堑而奋战。大家都把这艰巨任务看作是无上的荣光,为了荣誉而战,何计多出的力,多流的汗!奋战七八天,沟堑终于填平了,大坝筑基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但突击队并没有解散,而是作为尖刀力量,被派到帮促后进单位上。哪个单位那个民兵营进度慢了,拖了后腿,就把突击队调过去打支援,简直就是火线上的尖刀排、敢死队。很显然,突击队员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量,全仗着身强力壮,拼命硬抗,成为工地上屹然不倒的旗帜。那时候,突击队在整个水库工地很出名,领导常夸奖,哪个单位也佩服得竖大拇指。一个多月后,大坝封顶,突击队员们回到了原单位。

那年的八月十五,指挥部召开庆功大会,大会表彰冶源水库模范民兵。当时表彰了7名,临朐的4人,益都的3人,刘玉坡是其中之一。台上发奖时,潍坊专区专员张福堂亲自给刘玉坡戴上奖章。工地总指挥张澄清亲自陪受奖的模范民兵吃饭,对他们表示感谢和慰问。指挥部还举行了电影晚会,请所有干部民工看电影。

作为一位普通基干民兵,刘玉坡为国家建设事业做了贡献,又受到了这样的鼓励和尊重,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幸福。现在说起那时候受的苦,老刘一点也不后悔:“没有一点物资奖励,可那时觉得比得了金元宝还兴奋还光荣,为建设事业出力流汗,值啊!”

冶源水库完成后,所在民兵营又成为本公社冕崮前水利工程的骨干力量。刘玉坡兴致勃勃讲起了“三夺元帅旗”的事儿。在清淤、回填最艰巨时期,正直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用土打夯,推上土立马就冻成了坨;推砂子的筐上了厚厚的冰,完同样的方量要比平时多跑好些趟,多受好些罪。全乡分作5个民兵营,全体民兵吃住在工地,昼夜奋战,手脚冻裂没人叫苦,腰酸背痛没人当逃兵。刘玉坡所在的营,更是干劲冲天,他们喊着号子,互相鼓劲,争先恐后,三次集中突击,三次夺得第一名,三次被工地指挥部授予“元帅旗”。

后来,刘玉坡还带队去广饶县参加了治理黄河的任务。大片的盐碱地,到处是茅草,到处是风沙,他们被分在第二干渠十四支渠,挖土压碱,大干苦干,三个月的任务提前半个月完成任务。

1960年2月,全县召开民兵代表会,刘玉坡作为公社推荐的模范代表参加了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在这次会上,刘玉坡被推选为全国民兵代表大会代表。全县共推选了四人:寺头、营子、大关、鹿皋四个公社各一人。进京开会之前,县武装部的一位蒋干事带他们到潍坊军分区训练了四五天。四月份中旬,山东代表团在团长杨国富带领下坐火车去了向往已久的北京。

代表们住在工人体育场大楼,开会在人民大会堂。那时人民大会堂启用不久,金碧辉煌,十分气派。

1960年4月18日,全国首届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民兵代表七千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宋庆龄、董必武,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大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主持。罗荣桓元帅致开幕词。贺龙元帅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贺词。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在会上作关于民兵建设问题的报告。

4月23日下午,会务组下通知,毛主席要来看望代表,并和大家合影留念。大家高兴地跳了起来,都盼望着那一时刻的早一点到来。

下午三点,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身穿银灰色的中山装,神采奕奕,在朱德、邓小平、宋庆龄、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陪同下,健步向代表们走来。他边走边向代表招手致意,顿时会场上掌声雷动。毛主席亲切地问候大家:“代表们好!”大家齐声回答:“首长好!”部队代表还激动地喊起了“毛主席万岁!”毛主席绕场一周后,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跟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刘玉坡一直保存了四十多年,可惜最后一次翻盖房子时不慎丢失了,让老刘心疼了好些年。

大会快结束时,令七千多名民兵代表再次激动的是:毛主席要求部队干部代他赠送给各地民兵代表一枝“五六式”半自动步枪、100发子弹。枪支发到每一个代表团,再按名单发到每人手中。枪上刻有一个“赠”字,而这便代表着荣誉。每个代表都兴奋异常,爱不释手。技术员现场教会枪支的使用保养等知识。自从领到枪后,刘玉坡便将其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生命,小心保管着。

大会还给每位代表颁发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纪念章一枚、全国民兵代表大会纪念册一本,《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书一册,《民兵斗争故事》精装书一册,北京金星钢笔厂生产的582英雄牌钢笔一枝等纪念品。

4月27日,历时十天的全国民兵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晚间,举行盛大宴会。国防部长林彪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宴请各位代表。会上林彪致祝酒词。宴会结束后,举行了京剧歌舞晚会,欢庆大会胜利闭幕。4月28日下午,与会代表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军区的邀请,参观中山公园、军事博物馆、十三陵水库、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十大名胜古迹,还在北京各个先进单位参观学习。

从北京回来后,参会代表受到潍坊军分区、县委、县武装部领导的热情接待。他们回顾了参加会议和毛主席、朱德总司令授枪的动人情景,并谈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决心珍惜荣誉,好好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回公社后,刘玉坡应党政机关、工矿企业、学校师生和拉练部队的邀请,背着这枝枪,做巡回报告,场场报告迎来热烈掌声。从此,这枝枪在当地民兵建设中发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作用。这枝枪,成为全公社民兵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动力,也成了刘家的传家宝。

1988年,遵照中央军委有关民兵武装管理条例的规定,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赠给代表的枪,由县级以上武装部门统一保管。从此,老刘再也没有见过这枝枪,但却成为毕生最大的荣耀珍藏在心间。

刘玉坡,1936年6月24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2年,临朐境内天灾加人祸,造成骇人听闻的“无人区”。彭家 51 29761 51 15288 0 0 1813 0 0:00:16 0:00:08 0:00:08 3437庄村天天都有人饿死。刘玉坡清楚记得,有个叫张宝善的饿死后没人埋,被拖到荒坡里……家里没了活路,只要能跑的动的,都外出逃荒要饭。刘玉坡的母亲领着她的姐姐、弟弟去沂水逃荒要饭,要不出吃的,姐姐送了人,弟弟没人要,撂在了荒野里。因为牵挂着家里的他,母亲又赶回来,领着他去沂水麻峪子、庞家河、常庄、沙沟等地要饭。1943年春天,沂水一带来了八路军,设救济站,向灾民发放粮食。他跟母亲好不容易攒了半袋五谷粮,回了家乡。第二年,临朐南部山区也来了八路军,号召贫苦大众开荒种地,村里建起了农会组织,组织农民发展生产,才有了活路。苦难的经历,让刘玉坡坚定了一个信念:跟着共产党干,就有盼头,就会有好日子。

自进了民兵连,无论什么工作,刘玉坡从不落后,总是冲在最前头。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后,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刘玉坡当选为临朐县七、八、九届人大代表,光荣出席潍坊市第一次党代会、山东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山东省学习四好连队经验交流会,并先后担任鹿皋公社党委委员、彭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当时不设主任)。刘玉坡家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四个子女需要抚养。生活困难时期,经常青黄不接,为衣食发愁。但他公私分明,严格执行财务纪律,从不以权谋私。村里老少爷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他却依然住在地势最低洼的老宅子里。按照政策,村干部可办理养老保险,乡里也催着他办,他却说:“村民没办的事,我不能搞特殊!”

碰巧,老刘的一位本家弟兄来找老刘谈天,说起老刘当村干部的事,他由衷赞叹说,老刘就是个直肠子人,光知道干活,不知道护惜自己,也不知道顾家。彭家庄地处低洼,十年九涝,每年汛期老刘都要组织村民抗洪救灾,冬闲时间就挖河筑坝。寒来暑往,一干就是几十年,他毫无怨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集体做事,为老少爷们谋福利,再苦再累也心甘!”

岁月无情,曾经血气方刚、活力四射的青春当年,已掩埋进疾病缠身、苍老衰迈的人生低谷,但老人眉宇间依稀可见的倔强和坚毅,仍为无悔的青春作着淡定的告白。告辞时,老人执意要送我出院子。儿女皆作劳燕飞,独留衰迈守孤院。回望收容老人晚景与寂寞的小宅院,忽然鼻子有些发酸,有热泪差点流了下来。

——2015年12月1日采访纪实


郭宝学,寺头镇鹿皋村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爱好写作,发表新闻、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出版《岁月如歌》《守望》等作品集。创作歌词多篇在《歌曲》等杂志发表。临朐作协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