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喽喽诗忆老长沙(二)| 南城行吟
编者按:娄俊祥,网名“猪喽喽”,城市记忆平台老读者、作者,数年来常以诗作的形式在本平台文章留言区追忆老长沙风貌。“猪”与“株”同音,“喽”与“娄”同音,取此网名,因为娄老师是老长沙人,现定居于株洲。早在2019年,我们便汇编的部分诗作,形成《猪喽喽诗忆老长沙》首篇推出。几年时间,平台留言区又新增了娄老师一百多首诗作,现经娄老师亲自整理,将陆续成文推出。
年少时的我住在长沙城南的学宫门正街,那里划归城西区,也曾热闹过一阵子叫"先锋人民公社"。1958年前是条凹凸不平的麻石街,沉重的木轮板车辗过,不时发出吱吱嘎嘎的呻吟声。
街道西起古潭街,东止下黎家坡,全长不过千米。说是不长,但出行方便,巷子四通八达;购物方便,店铺五花八门,加之离西湖桥码头不远,热天里时不时答应要去屙尿,人就溜到了河里……
1964年出去读书,后来在株洲工作,虽说父母仍住在那里,自己回来的日子却很少。因为生计,只能任一份思念在心中发酵。退休后,时间一大把,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我时不时回到长沙住些日子,留连在老街小巷,越走越感受到这座楚汉名城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厚重。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面对山水、古迹、先贤、名句,我止不住心潮澎湃,盘点一下几年来不知不觉竟写了三百多首诗,愿诗留在城市记忆里。
我从旧居出发开始行吟……
旧居老屋的后门就在白鹤观巷,巷子有一段很窄,也是长沙常见的一人巷,可以通往半湘街,现在街没了,直接就是湘江大道。巷口几户人家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扯谈很随便。只听说白鹤观为东晋道观,观中有庭院高楼与岳麓山抱黄洞(蟒蛇洞)相对而望,相传八州都督陶侃于此地射杀恶蟒,今巷口立有射蛟台碑。我把行吟的第一站就放在这里。
晋时道观磬钟消,旧迹疑随锦树凋。白鹤翔天云宿岳,红霞破雾浪连潮。虚坛香火沦深巷,古洞腥风幻异桥。月下楼台谁挽弩,陶公一箭绝蛇妖。出家门拐左手再走十几步拐右手就是泉嘶井,不远处是文庙坪。五六十年代学宫遗址比现在宽敞,牌坊也比现在的多,好隐蔽,所以细伢子玩“打游击”才会去那里。
此处原是长沙府辖12个县州的最高学府。从北宋元年(1064)始建学宫,历朝历代,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最终毁于1938年的文夕大火。现仅存“道冠古今”牌坊及石象一对。
旧地重游,看到经过打造后发生的变化,周边房屋的构建融入了配套色彩,也算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听说文庙坪的小吃颇有名气,回家特地买了十来片臭豆腐,希望吃出年少时的味道。
文庙徒悲大火吞,学宫千载屡伤魂。牌坊无价春留影,石象多情泪有痕。瀚海遨游弘道义,英才浸润赖师尊。一方圣殿泥仍热,楚泽风骚报国门。一早起来决定去豆豉园那边看看,皆因豆豉园尽头有处小巷孝友里。孝友里东起唐家巷,北止石门坎,传说古代此地有口黄香井,据明崇祯《长沙府志》记载:东汉时期名臣,《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的黄香曾在此井取水养亲。元代有孝女名翊剌氏在黄香井旁割股救母。于是明代有人在井边立起“孝顺坊”,以表彰她的孝道。
黄香井和孝顺坊早已不存,留下的只有“孝友里”巷名。不过,未曾料到消逝的还有原来的一片公馆群。其实怀古只是一种情怀,远不必“独怆然而涕下”,也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像我们的父母那样,在夏日的夜晚一边乘凉一边讲黄香的故事。文化传承应该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
黄香老井水源枯,孝顺牌坊旧迹无。扇枕温衾天地厚,救亲割股古今殊。独悲高卧春声寂,空咏平居柳色孤。一径清风苔藓绿,云随月影过溪湖。坐落在长沙市天心区原学宫门正街23号的梅公馆是一栋两层楼房,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青砖、蓝瓦、透风凉台,建筑风格融入了许多西方元素。原为清末长沙巨富,颜料大亨梅景福修建的宅邸。这里解放后住进了五、六户人家,与我们同属一个居民小组,年少时我经常和其它小孩窜到里面去玩摸子(即捉迷藏)。
蓬竹参差一径新,小街公馆冷烟匀。青砖绿藓风生座,蓝瓦灰檐月照人。祸福殊知心易懒,兴衰始觉梦难真。凭栏商贾梅魂瘦,色暖长沙数点春。“长沙沙水水无沙”,据资料不完全统计:1950年,长沙城内尚有水井3446口,其中3297口尚可用。我旧居附近有名的古井就有三口,泉嘶井、黄香井被毁,而遐龄井仍存,不去看看岂不可惜?于是走了近十分钟来到古井边。
遐龄井位于下黎家坡东侧,今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古井巷因遐龄古井得名。遐龄井,双眼,原为古遐龄庵水井。遐龄庵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年间重修。长沙星是颗寿星,遐龄井是口寿井,历经数百年,保存依然完整,夏日走近,寒气逼人。19世纪70年代,遐龄庵内建立起了一座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官办书局——传忠书局。
在这里转来转去,有几个老人用诧异的目光看看我,转眼又走进了自己屋里,由此可以看出这里没有什么外人来。我不敢打破这份宁静,只想把一抹幽情带入诗中。
遐龄古井井无栏,眼底烟波孔不单。夏雨溅珠沟石浅,江风吹梦壁苔寒。编书印局刊何苦,诵佛庵堂渡亦难。小巷流泉期碧落,民居旧里水天宽。紧挨学宫门正街的古潭街与杜甫江阁隔马路相对相望,这里是我们下河洗冷水澡的必经之路。古潭街历史悠久,现在的长沙在古代曾称为“潭州”,古潭街应该是因此而名。街边白鹤观巷口立有石碑,上书“射蛟台”,记载着东晋八州都督陶侃登台射蟒救苍生的辉煌。我们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
古潭街上久徘徊,故里寒梅未结胎。把酒寻诗犹有阁,弯弓射蟒已无台。棋敲巷月繁星灿,露湿檐窗闹市开。一席乡愁休遣梦,红霞流醉雁书来。
古潭街 摄影/梁莉 2019年
走出古潭街,杜甫江阁顿时映入眼帘,这里便是当年的西湖桥码头。西湖桥原为碧湘门外护城河上一座便桥,连通湘江。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长沙府推官翟台主持疏浚了西湖桥段,劈成港口,停泊舟楫,使长沙商品吞吐量加快。特别是解放后,码头的运输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的增强减轻了码头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随着城市的发展,湘江上大大小小的码头已挥师金霞——长沙港。
水岸西湖望橘洲,留烟宿雨一江秋。推官举措疏桥段,衙府筹资浚码头。谷载楫舟风过耳,云浮波浪水追鸥。涛声激荡长沙港,不负潇湘万古流。“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杜甫在长沙留下了许多诗篇,因此每次回来我总喜欢登临杜甫江阁,何况江阁几乎就在家门口。杜甫江阁建于2002年,2005年开放,占地6000多平方米,主阁分四层,高18米,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每天这里莺歌燕舞,游人如织,江水碧绿,树木葱郁。登高远望,其喜洋洋,流连忘返。
登临江阁楚天浮,雾浪烟波浩荡流。工部吟魂留世上,诗篇摇梦炙心头。兵戈烽火千行泪,病老舟帆万里秋。广厦丛楼眸放远,邀君一醉解清愁。沿湘江河畔南去,来到灵官渡,这里有一处遗址,那就是吴道行故居——城南古渡。
吴道行(1560~1644),字见可,号嵝山,长沙善化县人,吴猎后裔。因屡试不举,未入仕途,一直以讲学授徒为生。明万历十年(1582)从游张元忭,深得张赞赏,其时长沙惜阴书院重建,聘为山长,人称嵝山先生。其后不久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传承讲贯朱张之学,承前启后,编撰《岳麓书院志》,培养了象王夫之这样的一代贤才。
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4月),明王朝覆亡。《沅湘耆旧集》载,吴道行“郁郁不自得,一日趋吉藩故邸,望阙痛哭展拜,舆归(岳麓)山中,不食而卒”,以身殉国殉君,死后葬于岳麓山云麓宫飞来石下。
城南古渡滞孤桐,门外堤桥旧迹通。庭苑花篱荒石岸,楼台堂馆绝林丛。君王命断臣悲泪,将士弓惊鹤啸风。拒食山间徒北望,狼烟铁马逼江东。吴道行故居无迹可寻,灵官渡渡口的石阶还依稀可见,我们年少时自己邀伴去岳麓山玩一般都在这里坐船,因为上岸就到了湖南大学。
明崇祯《长沙府志》载:“灵官渡,善化西,古皆由此渡江,无风波险。”渡口老街原有灵仙祠,灵仙即灵官,道教的护法天尊,亦是古代楚国王权与神权合一的象征。清乾隆八年(1743),两任湖南巡抚阿里衮、蒋溥,先后大修渡口。乾隆十年(1745),善化县知县明英重修碑亭,并作《重修灵官古渡碑记》。
而今随着湘江大道的开通,原来低矮破旧的房屋已被高楼大厦替代,河边上柳丝拂岸,长亭外老人放歌,靠椅旁鸟语花香,消失了的船划渡江只会留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
小时候唱着童谣"天符庙,冇庙门"常去天符庙玩。大跃进时庙里砌了小高炉炼铁、后来这里办了个街道工厂,去得也就少了。再后来天符庙如同人间蒸发,很少有人知道天符庙的来历、去向。
2018年棚户区拆迁,听说天符庙遗址显现,我决定去看看,楚湘街离住处并不远。此庙原供奉天符菩萨,自清咸丰年间与"八方王爷"合祀后,香火日渐鼎盛。"八方王爷"系南宋名相赵汝愚,力主抗金,被奸臣所忌,遭贬永州,至衡州暴卒。为凭吊先贤我一路寻找而去,四周零乱不堪,终未能如愿。
听说天符庙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我稍稍心安,不过长沙有太多的不可移动文物曾被移得烟消云散,希望这回是真的。
童谣有忆枕无痕,徒念天符庙冇门。未料残墙撑殿阁,怎知裂石压蒲墩。乾坤圣主昏沦国,铁血忠臣痛断魂。岸转千家棚户改,青山何幸八方尊。此次长沙之行的最后一站放在八景台。八景台位于原长沙驿步门外,建于宋嘉祐(1056~1063)年间。驿步门即以后的大西门,遗址在今五一大道湘江大桥之东引桥附近。
八景台上摩画“潇湘八景图”,始名于宋沈括《梦溪笔谈》,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至清乾隆年间,八景台已荒废,但故址尚在,1998年八景台在原址重建。
中午来时,人已不多,温暖的阳光洒落湘江,江面侧射出金子般的光彩,青山、碧水、曲径、长亭融成了一幅现代版的山水画,"啊,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我止不住放歌天地之间。
驿步潇湘八景台,渔村夕照暮云来。平沙舞雪江天冷,远浦归帆夜雨哀。山市晴岚烟渐散,亭廊暖霭雾初开。丹青摩画荒千古,重剪霓裳次第裁。★部分资料引自陈先枢老师文章。
相关推荐:
详情请参阅:
原创文字、新老照片请发送citymemory@csjyds.com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