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用空间换时间——《汤姆·索亚历险记》网课设计及心得
三十分钟,一本书,在线教学。我们可以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在几个小伙伴的帮助下,通过试用几个平台,结合多方经验探索,我还是选择平素比较熟悉的腾讯会议平台,学生可以在聊天区互动发言,也可以直接上麦发声。但即便是让孩子们都打开摄像头,隔着小小的屏幕,我们还是有着不可及的距离,我依旧怀念教室里热腾腾的交流氛围。
为了在三十分钟的时间里,优质高效地完成“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交流任务,我锁定书中主角汤姆,围绕他的淘气、他的不乖做文章,通过对比他做过的好事坏事,结合作家传记的记载,去思考一个顽童何以会成为英雄。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认识人物,初步感受文学名著经典的力量。
教学思路简洁直接,问题设计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步步登高,始终牢记,问题不在多,问要问到点子上,要腾出大量空间供学生回答,展示他们的思考。这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空间换时间”。要做到这一点,对我来说,很不容易。
原初,我想给予学生的更多,更深。这是我比较成熟的一课,曾经在长沙、广州等多地公开执教过,深圳一些学校的老师也很熟悉。但显然不是今天你们看到的思路。详情大家可以去我的公号“星星问答”里找,湖南的一位朋友专门为此写过《不一样的聊书课》(点开链接可看原文)。但这一让我引以为豪的奇妙设计,一开始就被赵老师给否了。
接下来,我另起炉灶,我的工作室小伙伴亲眼见证我一天一个版本,就这样,否定否定再否定,我把那些看起来很美的资源、听起来高大上的问题,全部狠心删除,到最后,只留下“一个孩子”,“一张单子”,其余都交给学生,让他们思维激荡,终有启发。
做加法容易,做减法很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前面十几稿被推翻的设计没有价值。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吧。在巴黎罗丹故居二楼,展示了大量《巴尔扎克》的泥塑模型,姿态各异,与立在院子里的铜塑成品《巴尔扎克》,截然不同。罗丹用泥塑模型做试验,逐一试错。有的泥塑姿态荒诞,甚至露骨。为何罗丹仍要做出那样的泥塑模型?他就是通过不断地否定,才能摸索到最佳姿态。
很显然,我在否定中,我在摸索中,并未抵达最佳状态,但一直在路上。我会继续努力,期待得到各位师友的指点。
上完这节课,有一个课堂上未曾上麦发言的孩子,写了一篇很长的读后感,我引用她文章的几句话,来作为今天发言的总结:“通过《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我获得了一个终身受益的哲理,一定要相信自己,不要盲目的以为只有金子才会发光,因为有时候沙子也会发光,沙子也可以变成璀璨的珍珠,只要再加把劲,就有可能从一颗平淡无奇的沙子,变成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
最后,感谢不厌其烦给我指点的赵老师。感谢我工作室的几位小伙伴,感谢我的同班搭档。感谢各位点评专家。祝福大家,都能成为平凡生活中的英雄!
谨以此文,感谢深圳市教科院给予我学习的机会,感谢一路支持我的师友们,感谢今日在线观看并给予我鼓励的朋友。
今天的研讨会上,张静、单琼、邢頔三位老师的点评也极其精彩,让我受益良多。
错过的小伙伴,如想要本次活动全部视频观看,可以留言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