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担心,你用渲染器导出的mp4文件没问题
有关杜比全景声交付的问题之前发过一些,最近的一篇应该是:
杜比全景声母版的ADM BWF文件是目前主流的音乐流媒体平台所要求的交付格式,但并不是唯一格式。某些情况下,还需要提交mp4文件,比如格莱美: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音乐人来说,经常打交道的文件格式应该都是WAV,mp3,FLAC这样的,你忽然来一个mp4,
问题二,有关文件大小
动辄几个G的杜比全景声母版文件在导出为mp4文件之后,文件大小急剧缩水,这恐怕是所有人第一次做这个操作的时候最迷惑的时刻。
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理解在移动互联网/流媒体时代一个非常敏感的参数 - 传输码率,或者数据率。
在实体唱片时代,我们(几乎)不必考虑数据率。因为给定的载体(例如CD唱片)的容量是固定的(650M左右),我们用同样给定的基带(无数据压缩)的数据率对声音进行记录,最多可以记录70多分钟的立体声内容(44.1kHz/16bit)。
在流媒体时代,游戏规则变了 -音乐需要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分发传递出去,因此每一秒的bit数,对于运营商和消费者来说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使用一种合适的数据压缩方式,使得在保持最佳音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压缩数据量,提高压缩效率,是所有内容运营平台都在做的事情。
对于杜比全景声来说,数据压缩的方式就是Dolby Ditigal Plus,简称DD+,别称E-AC3,扩展名为.ec3。
Dolby Digital Plus实际上是大名鼎鼎的Dolby Digital - 也就是众所周知的AC-3的后续格式。Dolby Digital(以下简称DD) 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引领了电影工业及家庭娱乐工业的音频革命 - 为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的5.1环绕声体验。
不过到了杜比全景声时代,Dolby Digital 的算法已经力有不逮(最多只能支持5.1格式),接棒者之一,即为Dolby Digital Plus(以下简称DD+)
DD和DD+ 都是音频压缩编码格式。在5.1时代,DD常用的数据率是384kbps和448kbps - 我说的是5.1哦。在杜比全景声时代,常用的DD+的数据率是448kbps(用于影视)和768kbps(用于音乐)。在渲染器中可以看到:
当我们用渲染器导出一个mp4文件的时候,他里面的杜比全景声音频已经编码为DD+,码率多半为768kbps。如此,再面对“急剧缩水”的文件大小,是不是就可以稍微坦然一点儿了?
问题三:关于“6声道”
不少小伙伴用了Mediainfo这个工具检查,发现有关音频的参数中,赫然列出了6声道:
一下子懵了,不是搞错了吧?
放心吧,没搞错。
如果能够耐心把这行字看完,会发现后面还有内容:
E-AC-3 JOC (Dolby Digital Plus with Dolby Atmos)。
这样就可以稳了。说明这里面的音频文件,确实是编码为DD+的杜比全景声。
如果切换Mediainfo的显示方式为树状显示,还可以看到更多细节:
看见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Dolby Atmos。别担心了。
至于说为什么下面还显示声道数为6声道,这涉及到更多的细节问题,这一篇的体量讲不完,我们后续可以继续剖析之。
所以,行文至此,总结一下,
使用杜比全景声渲染器导出的mp4文件,里面包含的是已经编码为Dolby Digital Plus JOC的杜比全景声音频内容,码率通常为768kbps,因此文件大小与杜比全景声母版文件ADM BWF相差甚远,不必惊诧。该mp4文件几乎可以使用所有消费类终端设备播放,是各位居家旅行,杀人灭口,必备良药 质量监控的必备手段。
有关渲染器的mp4导出功能,可参见:
其实,如果给支持杜比全景声的视频平台比如B站投稿,也需要提交mp4文件。可参见本文:哔哩哔哩(B站)杜比全景声/杜比音效投稿指南
关注白菜君,不定期科普吐槽八卦解密
———— / END / ————
2B还是不2B,这或许是个问题
但是
“干,还是不干,从来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