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年东灌工程:50载荣光和千秋功业

简阳发布 2023-05-03

简阳市融媒体中心


在成都龙泉山东麓的东部新区高明镇,一道来自都江堰的岷江水从半山隧洞奔涌而出,虽没有大江大河的气势磅礴,但连绵不断、隽永浑厚。水流沿着山势逐渐汇入不远处的碧水银波,变得辽阔而沉静。

山间的洞是长6274米的龙泉山引水隧洞,那片碧波则是库容1445万立方米的张家岩水库,也叫翠屏湖。岷江水从龙泉山的另一边被引流至此,然后向南北分流,通过配套水库、渠系流向灌区,为成都东部新区、简阳、资阳三地百万居民提供优质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美丽的龙泉湖

这就是“东灌工程”——因龙泉山位于成都以东,习称“东山”,故以此命名,在四川水利系统,也称“都江堰东风渠六期扩灌水利工程”,包括穿山而建的龙泉山引水隧洞,张家岩水库、三岔水库(三岔湖)、石盘水库(龙泉湖)3座大中型水库和20余座小水库,以及遍布灌区大大小小的渠系。

东灌工程,为期10年,从1970年2月20日破土动工开始,十万简阳人民先用两年打通龙泉山隧洞,又用整整8年先后修建水库和灌区配套渠系,终于在1980年10月,完成了“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的雄心壮志,既改变了简阳命运,影响了成都发展,也在中国水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东灌工程建成前,以龙泉山为界,西边的成都坝子在都江堰的润泽下,水足良丰谷满仓;而东边的简阳河西地区却是十年九旱,人民深受其苦。旧时每逢干旱时节,有人会拜跪上天,虔诚求雨,连本地儿童都会念一首童谣:“天老爷别吹风,过年给你杀个大鸡公;天老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

那时候的简阳是个农业县,水不仅关系到地方发展,更关乎老百姓的日子。

1966年夏天,简阳贾家区老君乡的水利员黎成福到都江堰参观,一路沿着东风渠到龙泉山西边山脚下的双流灌区。以前的双流也缺水,但自从通过东风渠引来岷江水之后,这里就开始改天换地。听着沟渠里银波跳动的欢快水声,黎成福抬头望向眼前的巍巍龙泉山,心里百感交集。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要通过龙泉山,最后建成了全线最长的柏树坳隧道,铁路从龙泉山穿山而过才得以贯通。简阳河西也因为这座山阻隔岷江西来,世代饱受干旱之苦。

“既然火车都可以从山里穿过,为什么水不行?成都平原的地势高于简阳丘陵地区,如果也在龙泉山打个洞,都江堰的水不就可以流到简阳吗?”这一大胆的想法让黎成福看到了希望,他随即赶回简阳,向水利局提出了打龙泉山隧洞、引水到简阳的建议。

他可能没有想到,因为这个想法,简阳掀起了一场持续10年的全民行动,并且影响到后世百年、千年,甚至万年……受到黎成福的启发,简阳三岔区、贾家区也先后向简阳水利局提出了打龙泉山隧洞、引水到简阳的请求。

上世纪60年代,四川省对扩大都江堰东风渠灌区已有规划,只因扩建灌区到简阳隔着龙泉山,以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施工能力,工程难度着实太大,所以一直没有实质推进。简阳人民的主动请缨,大大加快了梦想成真的步伐。当时的四川省革委会主任、成都军区政委张国华将军来到简阳,当面表态支持东灌工程建设,更坚定了简阳上下的信心和决心。

一个“民办公助”水利工程项目就此拉开序幕。

什么叫“民办公助”?就是以民间力量为主体兴办,政府只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也就是说,简阳必须自力更生。

以当时的条件,简阳只能土法上马,靠锄头加扁担、钢钎加铁锤来打通阻断岷江的巍巍龙泉山。

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人类战天斗地、逆天改命的决心和勇气。对于简阳来说,东灌工程是改变简阳命运的千秋大计,困难再大也要上!当时的简阳县委副书记、工程指挥部一把手陈元忠破釜沉舟地说:“没有钱,我卖裤儿也要把东灌工程搞下去!”

于是,简阳河东的兄弟们来了。虽然河东地区并不在东灌工程灌区范围内,但是河西与河东一衣带水,自家兄弟的忙,一定要帮,而且这一帮就是10年。

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和四川省水利二队的“工人老大哥”也来了。他们不仅带来了东灌工程最迫切需要的设备、技术和经验,还抢着往危险的地方上。

在东灌工程建设中,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优越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四川省水利、地质系统,水电部、铁道部地方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地方部队,驻内江地区和简阳的中央、部属、省属厂矿……据不完全统计,在东灌工程建设各阶段,为简阳提供帮助和支援的单位达200余个,其中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就有30多个。

他们和十万水利大军一起,带着百万简阳人民“团结抗旱”的夙愿和决心,在东灌工程建设中谱写出一曲可歌可泣的恢弘乐章。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沿着张家岩水库到龙泉山隧洞,一路草木清幽,只听到岷江水奔涌而出的“哗哗”声。流水带走了当年的建设痕迹,带不走的,是工程建设者们的动人故事和千秋功业。

1970年2月20日,龙泉山隧洞破土动工,东灌工程正式开始。当时的工程队伍采用军队建制,以区建营,各司其职。随着工程建设“大会战”打响,数万名工人前赴后继,整个龙泉山工地四处炮声隆隆,一派热血沸腾的景象。

工程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设者们用最常见的铁锹、钢钎、二锤打隧洞,用马灯照明,用箢篼出土;施工现场用竹筒代替通风管,用理发镜反光解决洞井内照明,用拖拉机代替卷扬机……

龙泉山隧洞工程4次穿过的郭家沟洞井,地质复杂,有坚硬钙质岩层、豆腐渣页岩、终年不停涌水的水帘洞,还时刻伴随瓦斯爆炸、山土塌方和泥石流的危险。面对险恶的施工环境,一线工人“心往洞里想,劲往洞里使,汗往洞里流”,壮志豪情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张家岩水库

洞井严重缺氧时,不断有人晕倒被背出去,稍微清醒后又重新冲回来。最后只能轮班上,开始每隔20分钟换班,后来压缩到10分钟、5分钟换一班,前面昏迷的工人被抬出去,后面接班的马上抡起钢钎继续干。

在一段隧洞的施工中,多达6000余人次晕倒。洞井外随时待命的医生,脚下的步伐一刻不停,手上的动作一刻不停,心疼的泪水也一刻不停。一位青年工人在被送往医院抢救的架车上,突然跳起来喊了一声:“我还有两个洞没打完……”话音刚落,又倒了下去。

东灌工程通水

感人的故事在东灌工程工地上比比皆是,与天斗、与地斗的豪情壮志,激励着水利战士们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在这些身影中,不仅有铁血男子汉,还有顶天立地的巾帼英雄。

渠系配套工程贾家区工地上的“九女班”,成都市汽车运输公司的女子行车排,三岔水库工地上的“铁姑娘”班,还有女子炮工班、石工班、“女子攀登掘进排”、“红鹰战斗队”……她们当仁不让地撑起东灌工程“半边天”,像男工一样打炮眼、打条石、拉驾车、钻隧洞,就算顶风冒雨也不停工。

简阳水电局的石树清是东灌工程中唯一的简阳籍工程技术人员。为了修改完善原定设计方案,她劳累过度导致肺病复发,却默默地把医院开具的病假条揣进衣兜继续工作,每天请赤脚医生为她打链霉素控制病情。在一次外出开会的途中,石树清因链霉素中毒引起神志不清,差点遭遇交通意外。等到圆满完成任务时,身高1米62的石树清,体重已经从90多斤猛降到70来斤,虚弱得连自己的小孩也抱不动。

在龙泉山隧洞口的砖壁上,至今依然清晰地镌刻着当年的口号,其中有一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一座城市,固然可以为天赐的优越环境而幸,但更应该以城市的建设者而荣。简阳,当以英雄的简州儿女为荣!

  一洗家山万代穷

简阳三岔区是东灌工程发起地区之一,也是配套的蓄水水库选址所在地。1975年3月动工修建三岔水库,库区移民搬迁是最大的难点。那个年代,长在骨子里的乡情让所有人对世代生养的故土都难舍难分。听闻搬迁的消息,不少“硬骨头”搬迁户拒不接受,甚至扬言“淹死我们都不搬”“死也要死在这里”。

对此,当年负责移民搬迁的三岔水库工程指挥部书记陶文忠深有感触。有一次,他带队去库区做搬迁动员,正苦口婆心地讲着,猛地被这家儿子迎头泼来一瓢大粪。陶文忠没有生气,因为他深深理解这些居民的心情。他至今仍记得,一位鞋尖脚小、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在正式搬迁时,已经动身,突然又颤颤巍巍地折回老屋,从屋基上捧一袋泥土带在身边。当时,在场的很多干部群众感同身受,忍不住泪流满面。

但是,东灌工程是简阳改天换地的千秋大计,三岔水库必须要建,库区居民必须搬迁,只能“舍小家、顾大家”。最终,三岔区近5000户、2.4万余居民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热土。

三岔水库建成后,灌区直接受益,对农业发展的效益立竿见影。当年建设水库时,三岔区耕地减少了3万多亩,占全区耕地的20%。但接下来的两年,全区总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明显增长,水稻亩产从500至600斤提高到1000斤,还实现了一季变两季。农业生产有了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当年曾经拒不搬迁的农户也眉开眼笑了。

1980年10月石盘水库完工,东灌工程全部建成,整个灌区受益范围涵盖了现在成都东部新区和简阳市河西地区。

东灌工程向简阳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最初的梦想开始一步步变为丰满的现实。

1978年,简阳被定为“全国甘橘商品基地县”;1984年,全县果园面积增加到41.135万亩,栽种果树569万棵,水果年产量达1259万斤,成为农业收益的重要部分。1989年,简阳开始进入全国100个产粮大县之列,排名第三十四位;接着成为“全国优质商品瘦肉猪基地县”,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猪、牛、羊肉总产量排在全国百强县中第五位……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还将简阳白马庙村选为“粮食安全特别计划”示范村。这个为期50年的全球计划,意在探索解决未来人类的吃饭问题,各项指标极为严格,在全世界的选点只有13个,而在亚洲仅有3个。这是对简阳在东灌工程建成之后,农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最直接的佐证。

东灌工程再次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受益于东灌工程的,不止农业。

如今的三岔水库,又名三岔湖,蓄水2.27亿立方米,是杭州西湖的3倍,也是四川省第二大湖泊,1993年被香港列入“世界名湖”,现在已经成为国家AA级风景区,号称“天府明珠”。

2017年8月,以东灌工程灌区的石盘镇和养马镇为中心,简阳市“简州新城”成立,未来这座新城计划重点建设航空飞行器、无人机等现代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制造产业园。

十年东灌工程,为简阳立下千秋功业,一改河西居民“十年九旱”的宿命,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和巨变。

今天,东灌工程还为成都重塑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撑住了向东跨越龙泉山的信心和底气。

2016年5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选址简阳芦葭镇开工建设,于2021年6月通航,成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主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等级最高的航空港之一;2020年,成都又在简阳东灌工程灌区经济水平和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范围,设立东部新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描绘“东进战略”蓝图。

当下的成都,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世界城市的光荣与梦想,这是时代带给成都的机会。回顾灌区的变化和腾飞,毫无疑问,东灌工程为成都东进做出了极大贡献。

2022年,是龙泉山隧洞通水50周年,岷江水在简阳的热土上已经流淌了半个世纪。站在历史长河中,短短50年可能微不足道;但对简阳来说,却是山河巨变、欣欣向荣的50年。

当年简阳十万水利大军众志成城,为了冲破命运桎梏,毅然上山建设东灌工程,用血汗谱写了一曲逆天改命的壮丽凯歌。50年后的今天,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东灌工程对后世的影响,会越来越亘久、越来越深远。

  千秋万代续荣光

在张家岩水库畔山头的公路旁,一座不起眼的墓园隐伏在丛林间,东灌工程建设中牺牲的部分建设者长眠于此。

没有让人肃然起敬的高大牌坊,只有十几座陵墓默默地守望着不远处的水库大坝,大部分碑文都已风化看不清,还能看得清的,仅有铁二局李文德、姚仲伯等几位建设者的墓碑。

李、姚两位是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九处外派来支援东灌工程建设的工程队成员。1970年8月17日,他们来到东灌工程建设指挥部,被简阳人民上下一心的热情和干劲感染,也增添了工程建设胜利的信心。后来,他们和来自四川省水利第二工程队的张志明,以及简阳籍的115位建设者一起,把生命留在了这青山绿水间。此外,还有1766位工程建设者因工致残。他们不是扛枪的战士,却在水利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同样壮丽的赞歌。

简阳籍作家胡其云在他编撰的东灌工程报告文学《龙泉八记》中,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一首歌曲来抒发对这些水利战士的情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树立在山顶……”

曾任简阳中学校长的陈永乾,虽然没有参加东灌工程建设,但每逢清明节,总会到墓园来看望这些牺牲的建设者,为他们献上一捧鲜花。他拜访了很多还在世的东灌工程建设者,收集了大量东灌工程的史料,也记录了很多关于水利战士和牺牲建设者及家属的故事。

1971年8月19日,水利战士范富森在塌方事故中当场牺牲。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大家沉浸在悲痛中,范富森的母亲却擦干眼泪,毅然表示要把范富森的弟弟也送上工程建设一线,继承哥哥的遗志。就这样,这位深明大义的英雄妈妈,把一场追悼会开成了火线誓师大会。

1972年3月7日,周家乡王大廷的独子王道作在龙泉山隧洞3号井事故中牺牲,王大廷化悲痛为力量,再三向指挥部请求上工程建设前线,继续完成儿子未竟的事业。在老人家的真情感染下,指挥部领导安排他到工地当保管员。

陈永乾根据收集的信息,编汇了一本7万多字的资料。他对东灌工程和建设者的故事了解得越多,心里就越不平静。在陈永乾的心中,东灌工程是当年简阳十万水利战士用血汗和生命铸成的一座历史丰碑,而简阳人民建设东灌工程的精神,更是激励、鼓舞人们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财富。那些为东灌工程付出青春、血汗甚至生命的建设者,都值得被后世铭记。

1973年到龙泉山担任三岔水库工程指挥部书记的陶文忠,前前后后为东灌工程工作了16年,其间因公断掉3根肋骨,遭遇右脚骨折,还留下了脑震荡后遗症。面对病痛,他心里很坦然:“建设东灌工程的时候,前线工人随时面临生命危险,还有那么多人牺牲,我受的伤,算得了什么?能换来东灌工程顺利建成,现在又享受着大家的成果,值得了!”

陶文忠希望东灌工程的故事能够永远被传颂,成为激励子孙后代拼搏奋进的无穷动力。受父亲的影响,他的3个孩子都陆续进入四川水利系统,其中的两个,就在他当初工作过的四川省都江堰龙泉山灌区管理处、现在的成都市东部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心。下一辈从上一辈手里接棒,继续为守护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奉献青春和热血。

正是有了一代代水利人的赓续传承,有了陈永乾们为东灌工程建设者的呼吁和传颂,那些曾经闪耀在龙泉山上的光辉,才如源源不断的岷江水一样,继续流淌在简州大地,也滋润着后世千秋万代。

东灌工程是简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抛弃“求神拜雨”幻想,凝聚百万人民“团结抗旱”的决心,自力更生、开天辟地的伟大实践。那些关于“灯杆堡精神”“石佛山精神”“鸭棚子营部”“一盏马灯干革命”“奋战水帘洞”的东灌传奇,都是奋进时代不朽的精神符号,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续梦荣光,谱写华章。








来源 | 环球人物网

编辑 | 胡禹

责编 | 叶雨舟

审核 | 曹礼芹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涉及版权、新闻线索等事宜请联系028—27222000





往期推荐

以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不断夯实简阳现代化建设根基 | 2023年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

简阳:减税更“简税” 助力县域经济百强“晋位”

农技服务进田间 助力春耕备耕

点击在看 会有更多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