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消费者吗?不了解总体拥有成本就亏大了!
有故事.有方法.有工具
这是2019年第29篇原创文章
总181篇原创文章
全文1662字,阅读时间3-5分钟
三个问题:
1)你的私人汽车一年总开销多少?它符合你当初买车时的预期吗?
2)你每次旅行的实际开支会不会超预算?如果会,为什么?
3)如果你是采购,你的CEO是否问过你为什么有些项目报上来的成本节省很高,可是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更别说在财务报表里体现了。
1
一对年轻人计划买车,经过朋友推荐,网上比价,现场考察等一系列动作后筛选出三个选项,分别是A品牌的A型号车(售价10万元),B品牌的B型号车(售价12万元)和C品牌的C型号车(售价12万8千元)。考虑到手上的现金有限,最后决定购买A品牌的A型号车。
然而成为有车一族后不久,他们开始发现一些问题:
1)车的耗油量比较高,不开空调都要10-11个油;
2)时不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今天雨刷器不好用了,明天车灯不亮了,后天怠速转数突然变大了等等。于是三天两头往4S店跑。不仅耽误了时间,而且代步成本不低;
3)最要命的是有一次跟朋友谈起不同车辆的折旧率发现,自己这款车折旧率很高,一年下来残值只剩75%,到第三年只有不到50%。不像有些比较保值的车,开了三年后还能以原价的8折卖掉。
想起当初还有两个选择,他们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并且以3年期重新做了计算,结果令他们很失望:他们购买的A型车的总成本是最高的!这还不算因为频繁修车所带来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2
一对夫妇出去旅行。为了节省开支,他们选择住在离市区和景点比较远的酒店。他们的想法是搭乘当地的公共交通。虽然事先有准备,但是理想总是很丰满,而现实总是很骨感:
1)公共汽车通常很拥挤,有时要等上几辆才能上去。因为耽搁,他们错过了预定的表演。有几次实在等不了了就打车走了。
2)赶上两天去市区的景点时都下雨,无奈只能打车往返,由于距离较远,费用很高。
3)酒店里的用餐成本高也不合胃口。但是酒店周边没有超市和饭馆,出去吃饭购物也只能打车往返。
旅行结束了夫妇两个算了笔账,发现实际总支出远远超出预算。而如果选择了市区的酒店则总体支出会更少,更重要的是节省了时间,改善了体验。后两者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3
有一年我们半路接手一个由咨询公司主导的转移项目。查看文件我发现项目立项时显示可以节省9%的成本,对利润率的贡献是1.8%(物料成本占销售额20%)。但是项目做下来几个月后从财务报表上看成本不仅没有节省,而且还上升了!
详细做了调研后我发现,立项时9%的节省是根据产品报价算出来的,不是总体拥有成本(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的节省。具体的差异项是:
1)物流成本上升3%。因为运输距离由原来的不到100公里变成现在的近2000公里,运输模式也由陆运改为空运;
2)包装成本上升2.4%。原来的包装只适合陆路运输,且可以循环使用。转移后必须使用符合空运要求的包装,且不可循环使用;
3)材料成本上升0.7%。立项时9%的成本节省不包括焊锡膏,助焊剂等辅料。转移后辅料价格上升。
4)资本成本上升0.5%。付款周期由转移前的110天变为75天。
5)库存成本增加1.3%。原来的JIT交付模式维持零库存。转移后的送货周期是5个工作日,需要在工厂端建立安全库存。
综上,项目转移后总体拥有成本上升7.9%(3%+2.4%+0.7%+0.5%+1.3%),减去产品价格节省6%,总体上升1.9%!如果算上人工成本等等,结果更难看。显然这是个失败的转移项目。
无论是作为普通消费者,还是作为采购专业人士,买东西时你会依据总体拥有成本做决定吗?
总体拥有成本(TCO)是指产品或者服务购进成本及在其整个生命服务周期中发生的成本之和。 TCO决不等同于产品本身的购买价格, 它还要包括资产购进后运营和维护的费用。
从实操的角度来看,我们大多会计算所有可预见的与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成本。
以购买一辆汽车的TCO为例(有些成本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是否有汽车贷款):
售价
+税费(包括上牌费用)
+保险费
+资金费用(比如汽车贷款)
+油费
+维修费用
+保养费用
+当机成本(比如抛锚了,需要拖车服务)
+机会成本(比如抛锚了,你错过了一个竞标)
+折旧费用
再举个淘宝购物TCO的例子:
商品价格
+商品的折扣=商品的总价格。
+运费+保险=商品支付总成本。
+购买的退款保险+时间成本=商品总成本。
专业采购中的TCO构成和实操更为复杂,比如不同品类之间TCO构成有较大差异。我们在下一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