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甲子」丨 “影像行动”巡展季上海站回顾

聂贝函冰 AME影视计划 2022-08-03




//  影像行动巡回展映  //


// 甲子季上海站  //






时间:  4月23日-4月24日

Time:  2019.April.23th-24th

主讲人:高世强  董冰峰

Speaker:  Gao Shiqiang  Dong Bingfeng  

特邀嘉宾:张成雪子  赵鸣昊

Special guest: Zhang Chengxuezi  Zhao Minghao

特邀领导与教师:俞振伟校长  陆洁  胡冰

Leader and teachers:Yu Zhenwei  Lujie  Hubing 

工作组织者和协调人:胡介鸣 木巾 缪晓辉

Organizer: Hu Jieming Mujin Miao Xiaohui



 现场回顾 






4月23日

《日全蚀》和我的影像探索之路

时间:2019年4月23日(周二)下午6:00-9:30

地点:美术学院当代艺术跨媒介研究中心

主讲人:高世强

主持人:缪晓辉

Time:Apr. 23.Tues. 2019. 6:00pm-9:30pm

Venue:Cross-Media Art Research Center

Speaker: Gao Shiqiang   

host: Miao xiaohui  


主讲人简介






高世强


1971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空间影像研究所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情境雕塑、装置及实验影像创作和研究。本世纪初,研创及教学方向逐渐聚焦于活动影像领域,近年来致力于空间影像叙事研究和创作。


主要个展:

“世纪-高世强个展”(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1);

“幽微之境:历史与现实”高世强个展(挪威Porsgrunn kunstforening艺术中心2010);

“晕氧—高世强个展”( 汉雅轩,香港,中国2010);

“来自高世强的故事三则”(玛吉画廊,马德里,西班牙2009);

“地点上的时间-高世强个展”(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09);

“高世强的电影”(亚洲之家,马德里,西班牙2009);

“高世强个展”(马克斯波太奇画廊,纽约,美国2008);

“Story”装置和影像(爱马仕画廊,纽约,美国2007)。

主要群展:

“社会工厂”第十届上海双年展(2014);

“见所未见-第四届广州三年展”(2012);

“第七届光州双年展”(2008);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2008);

“影子的炼金术”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07);

“超设计”第六届上海双年展(2006)等。


一、观看影片和内容简介


《日全蚀》的想法来源于2008年年底华尔街金融危机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大多数人却仍是对经济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未来前景依然具有一种莫名的乐观主义的自信。本片于2009年拍摄,2010年成片。









二、个人创作脉络


1.  第一阶段:以影像表达思想与观念

代表作:

1)《线段》

2)《之间》

3)《室内剧3-子宫》

这一阶段是从感觉出发,以创作表达当时的一些观念思考。主要表达了高世强老师关于群己关系、人际关系、人与人关系的看法,同时反思自己各方面的行为想法。现在回看,此阶段已经潜藏了向第二阶段发展的趋势。



2.  第二阶段:以影像建构个人化的历史

代表作:

1)《十八相送》 

2)《大桥》 

3)《革命》 

4)《红》 

随着高世强老师人生经历的增多,创作中更注重以个人的生命体悟与生存环境和历史时空的上下文相互印证、相互塑造,同时也通过作品打开自己的某些个人心结。这一阶段,作者开始有意识地以创作为路径,主动进行个人生命史与观念的相互锻造。


3.  第三阶段:以影像作为扎向现实的探针

代表作:

1)《地点上的时间》

2)《晕氧》 

3)《日全蚀》 

4)《青滨》 

5)《世纪》 

这一阶段高世强老师的创作从历史回望重新关注当下的生命体验,不过这时对当下现实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历史的维度。此阶段通过对相关概念、现实事件和现实材料进行个人式的意向化处理,在作品中以诗的逻辑把这些材料转化为意象和影像。而《世纪》也为这第三阶段所谓“诗意影像”的创作方式画了个句号。


4. 现在的工作:以影像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重塑一种精神的存在之道

代表作:

1)《山水:一份宣言》

2)《云山六章》 

目前阶段,高世强老师的工作目标是接续中国文化传统中最令人陶醉的山水精神,以影像的方式构建当代的山水精神脉络,努力把这一精美的世界观进行影像的当代转化和复兴,并在全球文化博弈的视野中积极参与对未来可能生活在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塑造,打造具有山水精神审美世界观的“近未来”。




三、提问与回答

Q:请问老师日全蚀中上升的意向是什么?

A:全片贯穿着一种梦境,像是一种水下的感觉。向上飞升,就是从现实的逻辑到非现实的状态。2009年,当少数人已经感受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寒冷时,大多数人却依然抱持着经济乐观主义,这使得现实生活获得一种水中泡沫般的梦幻感觉。这一切以“向上飞升”的方式加之于社会各阶层——办公室场景、白领、农民工、小企业主……加上阴阳脸的打光手法等等,用很概括的方式,以诗的逻辑来表达。在这里我把现实生活的内容用诗的方式作处理,和飞升的意象放在一起,把现实生活、乐观主义和水中泡沫结合为一种非现实的存在感。






4月24日

第一部分:4月24日下午3:00-5: 00

《中国影像艺术2015-2017:观察与反思》

时间: 2019年4月24日下午3:00-5: 00

地点: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二楼放映厅

主讲人:董冰峰

主持人:胡介鸣

Time:  2019.April.24th 3:00pm-5:00pm

Venue:Shanghai Institute of Visual Arts

Speaker:  Dong Bingfeng 

host: Hu JieMing



主讲人简介





董冰峰

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丶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丶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北京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同时他也担任多个艺术机构、艺术理论丛书和影展的学术委员、主编与国际评委。


曾获

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3);

《YISHU》典藏国际版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5);

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驻留奖(2017)


董冰峰的研究领域包括影像艺术丶独立电影丶中国当代艺术史丶展览史与当代批评理论。


《中国影像艺术2015-2017:观察与反思》讲座纪要

“影像艺术”是个非常中式的概念,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创作及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叠和活动影像艺术类型的统称,最近一些年逐渐被研究者和美术馆作为一种研究与工作主题确定下来。包括部分台湾的学者也在使用“影像艺术”这个概念来研究。这个概念发展的历史,大约从“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早期阶段探讨的“影像”,到独立电影节中的“影像”,到一些美术馆使用“影像艺术”来作为中国影像艺术实践的一种历史研究概念和藏品分类的时候,就可以看的出这个本土化的概念和发展状况清晰的轨迹。应该提到的是,讨论“中国影像艺术”的时候,也有必要适当的考虑到近些年和中国内地越来越交流和对话的台湾与香港的录像艺术、媒体艺术和“影像艺术”概念下的历史和现实的艺术生态的问题。


这里介绍“影像艺术”,“我”想列举三个层次的不同题目:

1.概念与研究

2.展览与机构  

3.档案与行动



一、概念与研究


录像艺术家张培力2017年在美国芝加哥的回顾展为例,来探讨中国的录像艺术自身的历史与研究和西方的当代艺术博物馆进行交流时的系列问题。这里并不简单解释中国的录像艺术自身的特异性,而是如何透过这些作品,来更为深层的看待中国发展的社会文化现实以及艺术的“当代性”的问题“录像艺术”在这个时候所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

比如1990年代初期,我们看到无论是“录像艺术”,还是“独立电影”和后来的新媒体艺术等,在不同的创作群体中,既可以看到艺术家在不断寻求这种艺术的新的方向,去努力贴近和把握动态的现实。同时又因为这种艺术媒介的即时性与记录性,艺术与现实由此可以展开一种非常复杂与微妙的互动关系。至9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的网络时代,更有了跨越的发展。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尝试创作电影及更复杂的影像装置,都和现实的问题紧密相关。


2015年至2017年之间,台湾、香港和中国内地都举办了一系列的带有历史回顾主题的录像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展览,同时也举办了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这些现象在今天看来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包括2017年先后在杭州中国美院举办的“影像艺术项何处去?”和北京的“亚洲影像艺术论坛”,都是在尝试以多学科的角度来归纳和整理今天“影像艺术”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表达。



二、展览与机构


近年在国内频繁举办的来自国内外“影像艺术”的大型群展和个展,又使得我们有了更多的研究讨论背景,尤其是从策展的主题与参展作品,以及主办的艺术机构的工作立场与创造性的部分,都反映出今天“影像艺术”面对今天的艺术与现实的复杂维度。


2015年至2017年两岸三地分别举办的“录像艺术”回顾展,一方面表现出该区域研究者与美术馆对于“影像艺术”历史脉络和研究的迫切性;另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当地的历史”又是如何在西方的现当代艺术史中进行比较交流的时候,如何被定义和阐释。在台湾和香港的回顾展中都可以看到对于“历史”书写的重视。


一般来说,亚洲的“影像艺术”属于后发展的状况。在受到西方的“录像艺术”的艺术潮流的影响下,分别进行着本地的翻译、转化和创新的努力。比如在台湾的部分,我们看到台湾的“影像艺术”和“新电影”的复杂关系,香港电影工业体系对当地的媒体艺术发展的影响。近年在香港由录映太奇机构发起的《平行世界》影像展,就非常突出的开始重新思考关于香港的身份与“主体性”的问题。展览利用“重启”、“童年阴影”、“狮子山后”、“平行内地”等单元,分别来探讨今日香港在本地艺术发展、和中国的互动,以及在当地艺术生态及市场日益国际化飞速发展下,面临重新定位和表述的关键议题。


在中国,出现的民营的影像艺术机构,如以档案保存和公共教育为主的栗宪庭电影基金和录像局,以“媒体艺术”为主题的CAC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等的工作都非常突出。包括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影像作品收藏展”和香港M+博物馆成立的影像部,都可以看到这种丰富的生态转变和本土化的发展。



三、档案与行动 


这里的“档案”,包括了“影像艺术”机构以档案为工作重点,创作者的影像实践如何以一种田野调查和历史书写的形式进行的“自我档案化”,以及以档案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素材与理论诉求,如陈界仁以“诸众”为题的集体作业,毛晨雨基于湖南农村状况研究的“稻电影”作品系列等。


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创立的草场地工作站,将摄像机交给村民拍摄自己的生活故事,发动年轻的艺术家进行的包括口述访问、纪录片创作和剧场为一体的“民间记忆计划”,都可以看到这种不同于个体实践的档案的实践和对于社会、历史问题思考的“行动”。


这些丰富的实践对于今天的美术馆的展览和研究,都带来全新的课题。一方面当代的美术馆需要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另外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展览和文化项目,都需要和观众之间建立更为有效的不仅仅基于艺术受众的“文化共同体”,从而推动今天的艺术与展览可以成为一种当代问题意识的新艺术和新的公共空间。





第二部分:4月24日下午6:30-9:30

时间: 2019年4月24日下午6:30

地点: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高端楼二层报告厅

主持人:木巾

特邀嘉宾:张成雪子 赵鸣昊

Time:  2019.April.24th 6:30pm—9:30pm

Venue:Shanghai Institute of Visual Arts the lecture hall on the second floor of the high-end building

host:   Mu Jing

special guest: Zhang ChengXueZi Zhao MingHao



特邀嘉宾简介





张成雪子

/ AME影视计划联合创始人&内容总监&制片人 /

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201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基本视觉研究所。

致力于艺术电影创作人才培养和挖掘。






赵鸣昊

/ AME影视计划联合创始人&运营总监 /

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201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实验艺术系。

目前专注于艺术电影实践与推广。



 欣赏影片 


1.《途中的大象》由中国美院的学生制作,分为一个个片段,由Vol.1城市Vol.2太空Vol. 4. 逃离缅甸Vol.5.滑冰这五段构成。

2.《cupcake》(杯子蛋糕)是一部日本影片 男主是个受欺负被压抑的学生,女主为了关心并安慰他便给了他蛋糕 谁知男主是个心里及其变态的人物,用自己认为对女主好的方式囚禁女主。

3.《短剧》讲述在车里的一对男女观看车外一对男女产生的对话。

4.《还是这个地方》是虞思聪老师的一部作品,并获了奖,讲述一对姐妹为完成老父亲想看老宅的心愿,可是老父亲并不知老宅已经拆掉了,姐妹便计划拍照合成老宅和他们的合影,老父亲还会一直看着自己的爱人的照片。

5.《饿死诗人》 以记录扬万里诗人生活的方式来展现难处 ,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学生制作。

6.《不确定的游戏》讲述一个赤身裸体对所处环境的不确定迷茫 。

7.《肺音》讲述了达米尔回家探望母亲,遭到陌生邻居黛西在照顾生病的母亲。难以捉摸的病情和不明来历的药使他开始怀疑母亲召唤自己回家的动机。正当达米尔不知如何是好,一个住在水壶里的女人试图拯救他。





问答环节

Q:想问问董老师怎么讲影像创作与学科结合起来?

A:影像创作要发现更多的概念,本土化概念的积累,抛开原有的概念和理论,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套方式。这些方式能否进入学科并不需要着急下定义。当代美术馆是一个非常新生的事物,其实双向的交流才是更具有全球化的,在研究上一定要抓住自己的研究点,不要太过于依赖自己的学科。





活动组织:黄淦

海报制作:揭舒淇

推送编排:聂贝函冰

文字记录:陈辉懿、程可欣、彭奕晓、马珏、张诗帆

活动摄影:孔美茜、刘尚儒、樊诗怡、周言乔、张熙唯


AME特别鸣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感谢你们对活动的辛勤付出,整理稿件不易,大家辛苦了!




* 征片ing *


7城30校「甲子」巡展季仅是一个开始,我们的征片活动仍在长期、持续进行,第二轮「乙丑」片单将会有怎样优秀的影像作品入选?一切由你们定义!



征片信息请戳

🔗 “影像行动”巡回展映季全球征片开启!



 “影像行动”巡回展映季 


影像行动”巡回展映,是基于对影像历史的梳理,对中国艺术影像所体现出的价值及其所处现状的认知,提出的艺术电影征集、放映与交流项目。通过全球范围的征片,发掘青年创作者与新锐影像作品,探索影像的可能性。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AME影视计划、中国美术学院空间影像研究所

上海场协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参与院校: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M站微博| M_station2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