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赛之路:东非游牧部落的社区保护

2016-06-07 何磨西 PlateauWild

在东非大裂谷的稀树草原上,马赛人曾是强大的势力。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和现代化进程后,马赛部落仍在赤道顽强游牧,却深陷人兽冲突、草原退化的漩涡。没人比大卫•威斯顿更熟悉大裂谷生态系统,也是他最早尝试社区保护。社区保护能保障传统马赛的未来吗?

 

马赛部落

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笔直的国界线上,东有安博塞利(Amboseli),西有马赛马拉(Masai Mala)。南方大裂谷(South Rift)位于两大国家公园之间,干旱炎热,长夏无冬。每年4-6月为雨季,降水集中,10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有长达六个月的时间几乎滴雨不下。

生活在这里的人群主要是赤道上的游牧民族,马赛人。面对恶劣的气候,他们发展出了游牧的生产方式。在雨水丰沛的季节,马赛人将牛羊放养在部落周围;旱季来临时,则将牛羊赶往草原上为数不多的湖泊湿地。游牧的不只是马赛人,也包括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物。旱季时的湿地不仅是马赛人赖以维生的关键资源,也是野生食草动物糜集的场所,食肉动物也随之而来。



图1. 肯尼亚的南方大裂谷。拍摄/何磨西


面对稀缺资源,竞争是多方面的。除了牛羊与食草动物对牧草的竞争,马赛人还必须学会与食肉动物相处。即便在资源丰富的雨季,牛羊也难免会和狮子、花豹、鬣狗等猛兽不期而遇,更何况旱季时每只动物都在为生存而挣扎。非洲草原上的猛兽不会轻易放过牛羊,毕竟牛羊更容易捕猎。马赛牧人只要稍有疏忽,就会遭受损失。

马赛男人的成年礼,是猎杀一头狮子。猎狮仪式,一方面让族群内部保持对猛兽的无畏和警醒,同时也让狮群知道,要跟这帮穿红衣服的人保持距离。而今,为保护非洲狮,大多数马赛部落已经废除猎狮的成人礼。但是,为保护族群和牲畜的安全,报复性猎杀却更为频繁。如何保护狮子和生态系统,同时又让原住民安居乐业,是长期以来的棘手问题。


图2. 大裂谷稀树草原中的狮子。拍摄/何磨西


此外,周期性的持续干旱,注定了草原生态的脆弱性。肯尼亚的草原除保护区外,大多为私人或社区所有。为保护财产,围栏被应用于划分草场。随着产权的细化,围栏越来越小,而为提高收益,牲畜越来越多。草场面临日益严重的放牧压力,牛羊不得不在日益减小的范围内采食和践踏,造成草场退化。

2006年,大卫•威斯顿(David Western)来到南方大裂谷。他是生态学家,对稀树草原生态系统开展过几十年的研究。他担任过政府高官,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署主管。他是保护主义者,开创了肯尼亚的社区保护,创办了民间机构非洲保护中心(African Conservation Center),探索科学研究和社区保护相结合的道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威斯顿是东非保护的一面旗帜。



图3. 大卫•威斯顿,生态学家,保护主义者,社区保护的先驱。拍摄/何磨西

在南方大裂谷,威斯顿面临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大象和犀牛遭到盗猎,狮子和花豹被报复性猎杀,农业开垦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草原细分和过度利用导致生态退化。他有何妙策,能保护好这片国家公园之外的土地?

 

安博塞利

1967年,二十出头的威斯顿来到安博塞利,开展稀树草原生态学研究。在安博塞利的头几年,威斯顿通过航空调查,搞清楚了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

源自乞力马扎罗的河水注入安博塞利生态系统的中央,形成一片巨大的天然湿地。在雨季旱季相交替的赤道地带,野生动物在天然湿地和周边土地上往返迁徙:旱季到来时,食草动物集中到湿地中渡过难关;雨季到来,食草动物四散到周边土地上,取食鲜嫩的植物。


图4. 安博塞利生态系统。深蓝色为中央湿地所在地。来自:David Western


         1974年,在威斯顿的推动下,肯尼亚成立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当时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是实行堡垒式保护,将安博塞利中央的湿地封围起来,阻止家畜进入,以免破坏植被和水源。然而监测发现,这种管理模式是在毁灭安博塞利。大量野生食草动物一年到头集中在湿地中,高强度的取食和践踏,几乎摧毁了湿地的植被。

同时,国家公园的成立严重影响了马赛人的生计。传统上,马赛人的牛跟随野生食草动物,在安博塞利的湿地和周边土地上往返迁徙。安博塞利国家公园成立后,马赛人的牛无法在旱季进入湿地,牲畜因此大量死亡。目睹变迁的威斯顿,又推动肯尼亚政府打开国家公园,让边界内外的野生动物和家畜自由进出。

实际上,社区保护是东非自然保护的必由之路。东非大部分野生动物是在保护区之外。其中,私有和社区所有土地上的野生动物占全国的40%,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只占35%。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冲突日益加剧,乡村社区饱受侵扰的现实被野生动物保护的主流话语掩盖。老百姓不能从野生动物保护中受益,国家政策对此也只字不提。造成的结果是野生动物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大量野生动物遭到报复性和预防性猎杀。从1970年到2000年,肯尼亚全国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约41%。迁徙和扩散使得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肯尼亚国家公园里的野生动物减少量高达38%。


图5. 马赛牧民在稀树草原中的家。拍摄/何磨西


上世纪90年代,在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署主管的任上,威斯顿大力推行社区保护。肯尼亚中央政府出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社区开展野生动物观光旅游。只有切实保护野生动物的社区,才能得到中央政府的资金支持和许可,启动生态旅游。如此一来,牧民从保护中获益,大大改善了保护区外土地上野生动物的处境。

 

香波勒保护地

威斯顿2006年来到南方大裂谷时,选择的试点是香波勒集体牧场(Shompole Group Ranch),面积约1550平方公里。

威斯顿的介入恰逢其时。在安博塞利,威斯顿曾比较过两个相邻牧场的命运,其中一个将土地分到牧户,另一个没有。长期监测表明,没有划分土地的牧场不仅拥有更多的野生动物,还养活了更多的家畜。实际上,在干旱半干旱草地上,土地细分有可能对野生动物和家畜造成致命的威胁。香波勒原是马赛部落的集体牧场。在肯尼亚的土地划分浪潮中,当地部落没有从众,坚持牧场公用。



图6. 马赛人的牲畜。拍摄/何磨西

在威斯顿和非洲保护中心的帮助下,当地成立了SORALO(South Rift Association of Landowners,南方大裂谷土地所有者协会)。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SORALO与马赛部落和其他的土地所有者达成一致,建立香波勒保护地(Shompole Conservancy),实现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双重目标。

经过调查和规划,SORALO将香波勒保护地划分为三个功能区:保护区,实验区和农耕区。保护区是核心区域,区内有一块湿地,如同安波赛利的湿地一样,维系着该地所有野生动物和家畜在旱季的生计来源。保护区受到严格保护,杜绝人为干扰,但在旱季可以开放给家畜利用。实验区类似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实验区的重要性相对较低,但仍然是许多动物的家园,但不能任意开发利用。实验区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因此促进人与野生动物共存是该区的目标。为此,SORALO帮助制定灵活的放牧管理方案,严格限定种类和范围的生态旅游。保护地还保留少量的农耕区,为部落生产粮食。

在香波勒保护地中,借鉴安博塞利的经验,威斯顿推动了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其中最有成效的工作是:通过对狮子和草原的长期监测,实施精细化管理,大大降低了人兽冲突发生的概率,也避免了因过度利用而导致草场退化。

长期监测掌握了狮群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节律。在此基础上,牧民和科学家一起制定了游牧的方案。具体到每天哪些时间段牛羊应该待在哪个区域,每年特定季节牛羊应该去哪里。对草原的长期监测,搞清楚了牧场的动态变化,以及干旱的影响。牧民和科学家据此制定放牧管理的细则。比如,在每年的某个季节牛羊应该利用哪片牧场;当草被牛羊啃食到什么程度,就必须搬走。


图7. 威斯顿的儿子盖伊在介绍非洲狮生态学研究和监测。拍摄/何磨西


如果个别牧民因各种原因破坏规则,那又如何呢?部落传统是确保制度实施的因素之一。马赛人告诉我们,放牧制度中有一条是不允许牛羊进入保护区,部落内部制定了严格的监督与惩罚措施。部落成员一旦发现违反者,则报告酋长和巡护员,后者可以派人直接把牲畜杀了卖掉,违反者还将受到诅咒,这在马赛部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如果有人做了伤害野生动物的事情,也将受到类似的惩罚。

对狮群和草原的监测,建立在威斯顿对稀树草原长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又是本土化的,普通马赛牧民也能掌握这些知识并加以运用。威斯顿在香波勒的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应对了牧民最关切的问题,这也促使牧民最终参与进来,共同实施可持续管理。


图8. 马赛牧民在挤奶时监测产奶量。拍摄/何磨西


此外,在研究、监测和保护工作的基础上,SORALO逐渐开展生态旅游,组建妇女小组,扩展生计来源,提高部落生活水平。在交流中,一位马赛人对我们说:“如今,人们能从保护中受益,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野生动物的安全。小孩也能有钱去读书,毕业后,他们还想回来继续保护野生动物。女性也能受益,而要是没有这个项目,她们是没有收益的。”

 

社区资源中心

那么,SORALO是怎么管理香波勒保护的呢?答案是,LALE‘ENOK社区资源中心(LAale‘Enok Southrift Resource Center)。

“LALE‘ENOK”是马赛语,意思是“收集信息并返回报告的人”。为了寻找更好的牧场,同时避开凶猛的食肉动物,马赛部落需要年轻的勇士能追踪野生动物,带回各种与生计有关的关键消息,便于部落和家庭制定决策。


图9. Lale' Enok社区资源中心在林间的指示牌。拍摄/何磨西


社区资源中心位于大裂谷稀树丛林腹心地带的一片营地:一座木质尖顶建筑,其中有一个开放的大厅和几间简易办公室。十来个帆布帐篷围绕四周,这是生活区。一块简单的木牌立在小路边,写着中心的名字。SORALO的团队长年驻扎在丛林深处的营地,管理社区资源中心的日常运营。这个团队人数不多,但分工明确,由社区、科学家、监测员、保护者、志愿者和学生组成。


图10. 访客与SORALO团队在社区资源中心交流。马赛监测员(右侧站立者)分享监测经验。拍摄/何磨西


2014年3月,我们到访大裂谷时,就见到了数位科学家。威斯顿本人在从事草原生态研究。他的儿子盖伊(Guy Western)是剑桥大学的博士生,正在这里从事非洲狮的研究。还有狒狒研究的著名科学家德比•南丁格尔(Debby Nightingale)。通过长期的生态学研究,科学家们掌握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识别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节律,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态。这为设计保护活动提供了科学基础。

保护者由外来人员和当地人员构成,负责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促成一致行动。三十多岁的约翰•卡曼嘎(John Kamanga)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当地马赛人,英文流利,沟通协调能力极强。约翰是联通外来科学家和当地马赛人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

监测员,即Lale’enok(信息人),根据各自的兴趣参与各类科研和保护行动。比如协助科学家开展动物研究和草原监测,了解了野生动物和草原的规律,再把这些知识带回社区。监测员往往掌握许多专业知识,个个身怀绝技,在陆续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讲解员。

巡护员专门从事巡护,按照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署的标准接受武装训练,训练合格后持枪上岗,对抗偷猎分子。监测员和巡护员由不同的人担任。我们抵达大裂谷时,就看到一批年轻人在空地上操练。此前,大裂谷的偷猎问题非常严重。自从聘用23名巡护员开展巡逻后,偷猎事件显著减少。此外,巡护员还充当联络员。一旦发生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事件,老百姓会直接联系他们来处理。


图11. 威斯顿(右侧站立者)对巡护队讲话。拍摄/何磨西


志愿者和学生也为协会提供了重要的服务。在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管理、资源中心的运营、科研和保护工作等方面,都有或长期或短期的国际志愿者和学生的参与。比如,来自爱尔兰的小伙子帕德尔帮助资源中心建立了数字化管理系统,运营资源中心的网站。

 

从2006年开始,威斯顿和他的团队在香波勒的工作已有十年历程,从发现这里的生态价值、开展食肉动物和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到建立社区资源中心、开展基于社区的自然保护,再到生态旅游和各类社区发展项目。有好的科学研究,好的传统文化,还有好的社区工作:威斯顿的探索和实践,展示了社区参与科学监测与保护实践的可能性和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      Ogutu J O, Owen-SmithN, Piepho H P, et al. 2011. Continuing wildlife population declines and rangecontraction in the Mara region of Kenya during 1977–2009[J]. Journal ofZoology, 285(2): 99-109.

2.      Western D, Waithaka J,(2005). Policies for reducing human-wildlife conflict - The Kenya case withwider application. In: Woodroffe R, Thirgood S and Rabinowitz A ‘People andWildlife – Conflict or Coexistence?’ Conservation Biology No. 9.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Western D, Russell S,Cuthill I. 2009. The status of wildlife in protected areas compared tonon-protected areas of Kenya[J]. PLoS One, 4(7): e6140.

4.      Western D, Waithaka J,Kamanga J, 2015. Finding space for wildlife beyond national parks and reducingconflict through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the Kenya experience. Parks,21(1)

 

撰稿:

何磨西,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从事自然保护工作十年。电子邮箱:hebinggg@hotmail.com

 

期待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靠谱地谈论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保护。

20160529 | 保护地与原住民

20160523 | 传统保护的新形势

20160516 | 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监测(2/2):新工具靠得住吗?

20160516 | 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监测(1/2):谁是靠得住的人?

20160502 | 措池之路:青藏高原社区保护的缩影

20160426 | 草场还是荒野?

20160418 | 雁落之春

20160411 | 瑞士牧民怎么保护高山牧场

20160404 | 格日的手段

20160328 | 猛兽的价格

20160321 | 生于青藏高原

20160206 | 高原纤之殇

20160128 | 藏羚羊:中国最后的有蹄类大迁徙

20160122 | 拉达克的藏野驴

20160114 | 野牦牛:看不到尸体,不等于安全

20160108 | 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

20160101 | 斯皮蒂峡谷的家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