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暗夜微光

2016-06-13 李梦姣 PlateauWild

每天,猛兽与人类的冲突在世界很多地方上演,缓解人兽冲突已成为自然保护界的大事。在专业、复杂、完整的体系建立起来之前,也许我们可以做些小而简单的尝试以贡献于解决这个大问题。灵光一闪,谁说不能带来改变?



昂贵的羊圈

长久以来,游荡的狮群是非洲大陆上人们的梦魇。夜幕降临,挤在圈舍里无人看守的牲畜显得格外脆弱。饥饿的狮子常常会突破门或者圈舍拐角等不太牢固的地方,进入圈舍展开毫无悬念的杀戮。甚至,它们根本不需要费力进入圈舍:狮影重重、杀手气息,往往足以引发圈舍内极大的恐慌。这时,焦躁的公牛会撞破围栏试图逃离,而将整个畜群暴露于死地。

愤怒的当地人让狮子偿还血债。1993年起,游牧部落的报复性猎杀盗猎、以及栖息地损失,已经让整个非洲的狮子种群数量下降43%,目前总数少于20,000只。在一些国家,比如肯尼亚,即便狮子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行动也不罕见,这种猛兽的命运也似乎仍在滑向无边暗夜。

为了减少村民损失、防止报复性猎杀,多个保护机构都试图推动社区居民安装防兽圈舍。这些圈舍通常由链条或者树枝紧密编织而成,或者直接在普通围栏周边种植上多刺的植物。同守卫犬相配合,这种措施可以发挥积极的防护效果。但是,其建设成本往往高昂,单个造价可达2000美元。

高成本,降低了村民的接受度;从而,推广变得贵而艰难。



图拉拉的10美元

2010年,来自肯尼亚的11岁马赛男孩理查德图拉拉决心探索一种便宜的方法来保护父亲的牛羊。他发现,每当夜晚自己拿着手电筒沿着围栏周边巡护时,狮子似乎总会避开接近自己家的牛棚。

“三更半夜,干嘛非得自己苦哈哈地费劲巡护?”


         马赛小伙儿图拉拉

念头闪过,这位天生的发明家花了10美元组建起一套“灯光防护系统”:一个太阳能电池板、灯泡明灭转换开关、和几只破旧的手电筒。

他将LED手电灯泡向外安装在围栏的柱子上,灯光亮起时也让围栏的内部更加黑暗。他将灯泡为依次明灭闪烁,远远看去,就像有人拿着手电筒彻夜巡护。

小伙子因为他的“防狮灯”而一夜成名:2013年,他甚至受邀做了TED演讲。越来越多的大机构开始关注这种简易的灯光防护措施。国际野生动物基金会(WWF)甚至在肯尼亚培训了一批电工用以维护“防狮灯”的太阳能电力系统。一家肯尼亚本土NGO将该措施推广到内罗毕国家公园周边的全部村落里。在津巴布韦胡万格国家公园周边区域,非洲狮与环境研究基金会(ALERT)引入了由美国农民创造的”深夜守护者”系统,其思路与“防狮灯”如出一辙。在印度洋的另一侧,澳大利亚人设计出了“狐狸灯”。该系统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向不同的方向闪烁出不同颜色的灯光,有效减少了狐狸伤害家畜事件。目前,其设计者也开始准备测试该系统对非洲或者亚洲捕食动物的防范作用。



       图拉拉设计的“防狮灯”系统


早期的研究表明,持续的灯光闪烁效果能够有效的减少食肉动物的潜在攻击。保护组织也多持积极反馈。ALERT曾自豪的宣布:“我们在津巴布韦马特西地区安装的灯光防护系统已经运转了6个月,拥有100%的成功率:受保护的畜栏没有发生任何野生动物攻击事件!”

在非洲的暗夜里,这点微光似乎令我们看到新的希望。


高原上的光

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在人兽冲突防护方面中国也做了多种尝试,尽管有些跌跌撞撞。在位于吉林省的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一些集体牧场通过建立防护围栏来防止东北虎对于家畜的伤害。但最终这些围栏的使用率并不是很高。在云南西双版纳,各机构针对亚洲象防护也采取了很多尝试,如修建防象沟、搭建电网,国际组织IFAW通过社区动员建立预警制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目前也在支持红外相机预警的项目,尝试缓解人象冲突。

在青藏高原,牧业社区经常遭受棕熊危害。它们袭击畜舍、破坏房屋、糟蹋物资、威胁人身安全。信仰和法律的作用下,报复性猎杀并不常见。针对损失,地方政府也往往有一定的补偿方案。但即便作为一个外人,我们也能很容易地想象出当地百姓与熊周旋时所承受的压力。另外,补偿金额居高不下,政府财政也有负担。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分别在三江源和羌塘开展主动防熊措施的试点,比如专业的金属或电围栏、以及房屋门窗加固等项目。来自WCS的信息显示,这些防护措施有效缓解棕熊带来的损失,降幅可达90%。


                 某种电围栏防护系统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在帮助羌塘牧民建设专业防熊围栏


尽管如此,与非洲的案例类似,此类防护措施的建设成本仍然偏高。无论依赖政府补贴还是牧民自筹,其推广工作都面临资金压力。而且,施工需要遵循必要的标准以保证围栏的可靠性;建设完成,也非一劳永逸。缺乏维护,可能很快导致防护失效,前期投入浪费。对于半游牧状态下的牧人来说,实现这些要求并非如你我想象中的简单。

因此,尝试新型的、低成本、易维护的防护措施,对于当地百姓和地方政府来说都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研究方法,来真正了解防护措施相关的四方面问题,包括防护效果与建设维护成本的对比、对当地百姓态度的影响、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以及人兽冲突的形成机制。

当然,我们不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某种单一的措施,但何妨时不时点亮一些微光。


参考文献

1.     本文大部分编译自 Mongabay 网站作者 Sammi Dowdell and Sue Palminteri《Reducing human-wildlife conflict in the blink of a light》

2.     Melissa Pettigrew, M., Xie, Y.,  Kang, A., et al. (2012) Human–carnivore conflict in China: a review of currentapproach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d management. Integrative Zoology, 2012; 7: 210–226.

3.    Kang A, Zhao H (2011). Brownbear-proof fence experiment in Changtang grassland, Tibetan Plateau.International Bear News, vol. 20, 2nd edn, pp. 30–31.

 

编译


      李梦姣,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起在中国西南山地主要从事社区保护工作。



期待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靠谱地谈论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保护。

20160606|马赛之路:东非游牧部落的社区保护

20160529 | 保护地与原住民

20160523 | 传统保护的新形势

20160516 | 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监测(2/2):新工具靠得住吗?

20160516 | 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监测(1/2):谁是靠得住的人?

20160502 | 措池之路:青藏高原社区保护的缩影

20160426 | 草场还是荒野?

20160418 | 雁落之春

20160411 | 瑞士牧民怎么保护高山牧场

20160404 | 格日的手段

20160328 | 猛兽的价格

20160321 | 生于青藏高原

20160206 | 高原纤之殇

20160128 | 藏羚羊:中国最后的有蹄类大迁徙

20160122 | 拉达克的藏野驴

20160114 | 野牦牛:看不到尸体,不等于安全

20160108 | 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

20160101 | 斯皮蒂峡谷的家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