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科学 | 人类对狗和狼的双重反应:一种假说

2016-11-29 于洋 PlateauWild

如今全球有十亿条狗,而狼岌岌可危。何以至此?人类大约在三四万年前将狼驯化为狗。自此,人类与狼和狗互动,各有利弊,可能因此继承了对狼或狗独立表达的双重反应:喜爱或排斥。假说解释了狼和狗的不同命运,但什么的共存关系才在生态和伦理上有意义呢?

(封面照片来自网络,智利的流浪狗伴随街头抗议者) 

 

2012年,智利人道主义协会称,智利流浪狗数量“令人恐慌”。印度流浪狗有咬人和传播狂犬病的坏名声,不受待见,但是在智利,人们对流浪狗相当包容。养狗的人很少给狗做绝育,上班时就让家里的狗自由进出,还有很多狗终日生活在街头。当学生和工人走上街头,进行教育、经济和环保方面的抗议活动时,流浪狗也常常出现在“战场”上。抗议者们觉得这是很大的精神支持,有的流浪狗甚至成为网红。

 

但在北美洲,另一种犬科动物——狼,却面临灭顶之灾。在美国,不到2%的牲畜损失是狼造成的。过去50年中,整个威斯康辛州没有一起狼杀死人的事件。然而,偷猎,以及政府试图开放的狩猎,令狼的生存状况雪上加霜。有人认为,开放狩猎后针对狼的偷猎会减少。但是,研究发现,开放合法狩猎后,人们更不认可狼的价值,偷猎更难禁止。

 

狗和狼在行为和表型上非常相似,但是人类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意义。同样是犬科动物,为什么大多数人喜爱狗,而厌恶和排斥狼呢?

 

人类史前文明的里程碑之一,便是人类与孤狼的亲密互动。通过互动,人类能够从狼群中进攻性较低的个体,并加以驯化。这种从竞争关系到共生关系的转变历史久远:若用放射性碳定年法追溯,发生在距今41000年前;若通过基因测定,则发生在31000年前。狗的驯化,要比其它家畜早得多。

 

这种假说值得进化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仔细推敲。原因有三:第一,现在全球估计有十亿只狗,产生惊人的生态影响;第二,科学家测量了人和狗协同进化的认知能力;第三,狼已经基本从广阔的历史分布区中消失,消灭行动被认为与驯化的动物(包括狗在内)息息相关。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一个假设,期望解释人类与狗共生互利关系的起源和现状。

 

这个假说是:人、狗和狼共享的进化历史,使得人类对狗和狼产生双重反应,而且是可遗传的。人类一方面厌恶犬科动物,因为它们是竞争者、疾病传播者或猎食者;另一方面是更晚进化出来的对犬科动物的喜爱,因为它们是伙伴或助手。

 

为推演这个假说,我们假设,人类驯化狼的前兆,是人类受狼的吸引,试图接近它们。现代人类可能认为接近狼很危险,但是狩猎采集社会这么做有他们的道理。比如,在美洲本土齐佩瓦人的创世故事中,狼的踪迹指向人类赖以生存的鹿。很多狩猎采集社群从食肉动物的遗骸获得地位或宗教力量,狼总是在工艺品中占有重要角色。因此,研究人员认为,狼和原犬(后来能转变成狗的那部分狼)的吸引力对人是有利的。遗传数据也支持这一假说,人类和狗是在不到3万年的时间里扩散至全球的。

 

仔细分析人和原犬共生关系的生态后果,能够帮助我们理清人类对犬科动物双重反应背后的逻辑。

 

人类与原犬共生的早期,原犬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危险预警、吓退竞争者、陪伴、探测和捕获猎物,以及协助雪橇或背包运输,等等。但是,这些好处并不足以说服对原犬不感冒的同伴接受原犬,因为共生也有代价。研究人员推测,这种共生关系需要大量的说服工作,驯化原犬的人说服社群内的其他同伴与原犬频繁紧密接触。因此,容忍是共生的必要部分。

 

早期的共生关系代价较高,人类与野狼和原犬身上的病原体接触增多。每到交配季节,野狼会到原犬身边,或者原犬外出寻找野狼进行交配。至少直到人类发明绝育技术,或者消灭了周边野狼之前,人类被野狼攻击或被疾病感染的可能性因为共生而增加。

 

野狼和原犬不断杂交,可能会降低人工选择出的温顺特质,并模糊了狗的基因起源。化石中发现了野狼和原犬之间的过渡形态。另外,温顺特质的降低,也会令驯化者的同伴憎恶原犬和野狼。对犬科动物抱谨慎或害怕态度的族群,也因此降低了与野狼和原犬近距离接触的代价。

 

换言之,在人类史前时期,人类对待野狼和原犬有吸引和回避两种反应,也就是多态性。研究人员提出假说,认为回避行为使得对多态性的选择稳定下来。人类个体表现出对犬科动物的不同反应(先天遗传的或后天习得的),还可能因此产生社会冲突。

 

进化、生态和社会矛盾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家畜的驯养。家畜会吸引野狼接近人类,或是引起原犬的捕猎。人类一直认为狗和狼是威胁人类和家畜安全的罪魁祸首。驯养家畜可能促使人类消灭野狼,选择适合家畜的狗,比如适合保护或放牧家畜的品种。

 

驯养动物的文化转变和改良可能是通过正反馈回路发生的:人为选择狗的种类促进了其他动物的驯化,反之亦然。最终,与家畜而不是人类建立亲密关系的特殊品种出现了,这似乎加强了人与狗的共生关系。研究人员推测,依靠家畜的人类族群面临喜欢狗、排斥狼的选择压力,而且这种选择压力年代更近、更不稳定。

 

当一个社会权衡狼和狗的好处和坏处时,人们就会比较狼的正(如小红帽)负(如雷默斯和罗慕罗斯)两面的象征意义,看哪方面更长久、更有说服力。在强烈表达亲近狗、反对狼的文化中,其成员有可能采取双重反应中的一个极端。在威斯康辛州,使用猎狗的欧美猎熊者最厌恶狼,而美洲本土狩猎采集族群后裔齐佩瓦人对狼的态度最积极。极端的社会规范有:威斯康辛公开推崇非法杀狼,智利无限制地保护狗。

 

与亲生命性假说(Biophilia Hypothesis)不同,双重反应假说解释了犬科动物吸引力的差异。这个假说有三个前提假设:野狼对人的吸引力是驯化的前兆;共生关系是适应性的;对犬科动物的反应是可遗传的。基于这个假说,研究人员认为,当前人类有四种表现型:喜欢狗,排斥狗,喜欢狼,排斥狼。

 

此外,研究人员提供了三个可证的预测。第一,认知科学家能够探测或解释人们对不同犬科动物的反应。第二,检查幼儿与小狗的互动,可以验证双重反应是否可遗传。第三,狗和狼的现状,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是不同表现型的人类群体的协商结果。

 

应用双重反应假说,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可以携手解释如今狗造成的巨大生态影响,以及犬科动物的数次灭绝事件。人与狗的共生关系使得狗在全球蔓延,并造成深远的生态后果。与此同时,在全球多个地区,狼面临被赶尽杀绝的风险。只在过去几十年中狼受到法律保护,才避免在某一大陆绝迹的命运。消灭狼还是恢复狼,都反映了狼所体现的社会矛盾。

 

智利的亲狗组织和美国的反狼组织,都有可能使社会走上对狗和狼的极端道路。人类的双重反应假说可以帮助解释现代狗和狼的生态和社会矛盾。将社会从极端道路推回,重新追求在生态和伦理上都有意义的人类、狗和狼的共存关系,可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参考资料:

1. Treves, A. and Bonacic, C. 2016. Humanity’s Dual Response toDogs and Wolves.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

3.

 

撰稿:

于洋,塔夫茨大学保护医学硕士,2016年8月起在青海省雪境生态宣传教育与研究中心(简称雪境,微信公号:GangriNeichog)担任流浪狗项目协调员。邮箱:yuyang@gangri.org

 



期待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靠谱地谈论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保护。

| 科学 | 栏目每周一推送,根据已发表的科学论文,讨论与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有关的问题。

| 故事 | 栏目不定期推送,分享与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有关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